APP下载

濠江政策:老有三得:養、屬、為

2016-12-14

澳门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服務問題經濟

其實早在回歸前,澳門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因為當時的統計數字已經顯示我們符合了65歲以上者超過總人口7%的這一“老齡化”國際標準,目前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相關數據資料發現,老齡人口比例在9.7%左右,相對於主要發達國家、地區而言,澳門看似老化的程度並不嚴重,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老化減速否?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長者,但似乎我們老齡化的速度從數據上看又無顯著增加,其中的原因就難以迴避在總體人口中佔據近18萬的外地僱員,當中大部分為青年與中壯年,隨著這部分人口的流入,大量沖淡了澳門的老化比例,但事實上澳門政府也看到了人口日益老化的危機。2016年澳門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據總體居民人口的比例為9.7%,本地長者比例則略高,為11.2%,這個數據預估到2021年左右就可到達15.1%左右的比例,因此我們的老化速度其實一點也不容小覷,為此政府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的民生板塊用了一定的篇幅來提出應對老齡化的政策,同時在2016年也推出長者十年服務計劃,在法律層面上也正在探討《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草案文本,當然再好的政策、設想最終都要落地來執行,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政府與社會努力改進了不少,但是仍有大量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我們要做到真正讓老齡一族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就必須全面在醫療照顧、經濟支持、社會參與、生活環境等四大範疇進行系統執行。

從養老政策方針的層面看,近來大家都提倡原居養老與其他照顧模式結合的方式。以內地為例,目前大陸一般採取“9073”政策,即90%的老人居家安老,7%的老年人採用社區照顧的模式,政府也給予一些資源進行支援,另外3%的老人由機構進行照顧,包含公私立院舍。所以這樣就確立了一個大的原則即家居養老為主,社區照顧為輔,機構照顧為補充。觀乎澳門,其實都有提出類似的政策設想,當然澳門目前提出比3%的機構照顧稍高一點點,但在現實生活中足以應付實際所需嗎?一旦有些老人摔倒或者生病後,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而家人在長期照顧上出現困難時,此時就很需要院舍服務,但事實上是院舍床位“僧多粥少”,排隊輪候院舍都不知道要到何時,很多時輪候一年半載,當接到通知可以入住時,往往有些老人已經往生離世,在家庭與長者最需要資源時,恰恰沒有資源可以提供。因此,澳門究竟需要多少老人床位,成為了一個重要思考的議題。大陸提出3%的政策標準,針對了實際社會需要,而且其年齡標準更是以60歲開始算起;外國先進地區有些到達5%至7%的水準,所以澳門提出的3%至4%的努力目標,是否真正符合澳門社會的需要?政策目標不是簡單地空想出來的,需要切實地調研從而提出合理的政策。

政策背後的長者需求

一切的政策最大的出發點必須來自於實際的需求,老齡化相關政策也必須充分考慮到長者的實際需求。長者主要需求可包含三大類:(1)生活經濟來源、(2)健康需求、(3)社交需求。

從經濟需求來看,目前澳門的社保制度在設計上較為照顧長者,現時65歲以上長者每個月可以從社保戶頭領取3450元左右的養老金,還有一年一次的敬老金(香港稱之為生果金),加上中央儲蓄戶口的政府財政撥款等,所以一般長者平均每月可獲得5000多元的津貼,大致在澳門可以應付基本生活,但這樣的標準是在居住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進行的。在現時的澳門,一般老人都有住處,少數無棲身之所的長者如果要考慮到租屋加上基本生活,這5000多元可謂是捉襟見肘,因此也需要公共部門在照顧長者經濟需求的同時,對於少數極度貧困的老人進行老人社屋等的安排,無法自理者亦要考慮送至老人院等進行安養。

從健康需求上來看,現在老年人很注重日常的鍛煉,以及保健預防。近年,澳門一方面加了一些娛樂和老人鍛煉設施的提供,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提供老人專科等類似的醫療服務,在數量上是可以看到明顯的改觀,但是我們在關心量的變化的同時,更應該重點關心服務質量,重點提升澳門的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同時考慮到長者是否能夠愉快地接受醫療服務。在醫療的“光輝五年”計劃中,我們應該不僅需要興建醫院和老人專科,更要關心服務的質素,讓老人能夠安心、開心就醫。在實際就醫過程中,個別病患者就醫時被刁難、被挖苦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規範長者醫療的服務質素,對於政府要滿足老人健康需求有著重要的指標意義。

再者,從社交需求來看,老人身邊的友伴一般會逐年減少,而長者們傳統上的社交方式較為單一,大多集聚在公園內聊天、運動、聽戲等,其實我們在這方面可以做很多創新嘗試,比如在不同的區域開設經濟實惠的長者飯堂,讓老人能夠就近用餐,一方面減輕物價上漲的外出食餐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長者飯堂這樣的方式,可以讓長者多一個交誼的平臺。當然有這樣的平臺,老人家也要學會敞開心胸,多多與不同年齡人、新朋友交流,緩解自身的孤獨寂寞感。另外,社會服務機構也可多創造條件,增進長者的社交空間。

在三大基礎需求之外,老齡人口的出行需求是目前澳門整體出行困難基礎上的突出矛盾,現在有巴士開始進行改造,降低巴士的車箱地台,對前排的長者座位也進行了調整擴充,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開始在細節上照顧到了長者的出行需要,但是澳門在面臨老齡化挑戰之時,不單單需要細微改革,更要在整體的交通系統、出行設施上做全盤改革。例如針對上下班高峰時期,或者人流較大的候車站臺,長者較難上車,所以一方面我們呼籲長者錯峰出行,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設置一些輪候的線路,讓大家有序上車之餘,長者也能夠便利安全上車。另外,行人路段的改善都是必不可少的,隨著人口的不斷老化,在出行上必然遇到各種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後續引發安全、醫療等新問題,又會無形中加重個人和社會的負擔。

未來,不是無止境的透支

澳門現在因為較為優渥的社保制度,令到內地、港台的民眾都非常羨慕。在內地即使有所謂的“五險一金”的保障,但供款比例頗高。澳門居民在付少的基礎上又能夠領多,這著實令人羨慕,而目前澳門能做到這種保障程度,是因為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人口基數較少,這樣保證了實際分配的效果,但目前這種絕大部分依賴政府支持撥款的方式可否永續呢?他朝若經濟的下滑,稅收減少就會面臨到新的問題,不少地方的社保制度正面臨危機,引發人們擔心未來是否能夠提領社保的恐慌,而澳門的社會保障制度又能走到哪一步呢?

隨著澳門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未來一段日子老齡化的比例將持續擴大,澳門社會承擔的扶養率將擴大,家庭的壓力與日俱增,政府的開支也會持續擴大,既然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如此“高福利”,因此這種“現收現付”,“少付多得”的方式自然面臨到嚴峻的壓力。單就現行的社保制度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明顯的問題:

(1)象征性供款,居民自付比例過低,完全無法權責相稱;

(2)過多的給付和津貼項目;

(3)財政來源不穩:目前按照現有固定的財政收入來源來支出,未來面臨到擴大的開支需求,也只能靠政府長期的補貼來維持制度運作。

因此縱觀世界各國的社會養老保障安排以及澳門面臨到的挑戰,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提出“社會保障和養老保障體系重整諮詢方案”又稱為“雙層社保方案”,從諮詢開始到今天,居民期待新制早日出臺,但因為各方利益博弈,過去近十年的時間,進展緩慢,但這樣一個雙層社保方案確實對澳門社保永續化的一個較佳的方式。在“雙層社保方案”中,第一層即我們原有的社會保險形式,第二層即建立中央公積金形式。

目前第一層的社會保險又稱社會保障基金,現在月繳納45澳門幣,一年的繳納總額僅為數百元,相當於我們收入中位數的0.3%的水平(編者按:在訪問完結後數天,政府發出批示,決定由2017年起調升勞資雙方供款合共每月至90元,雙方供款比例維持1比2。儘管如此,比諸其他採行社會保險形式的地方,供款比例依然是極低。)在內地供款比例高達20%至30%之間,台灣在20%左右,歐美國家的供款則到達30%至40%的高水平,因此可以看出澳門現在的第一層可謂是純“福利性”的社會保險,供款尤如象徵式交個“登記費”,長久下去,一旦出現財政危機,就很很可能重蹈多國社保破產的覆轍。

而關於建立第二層的公積金制度,我們也曾提出幾項重要的建議:

(1)考慮參加者的供款比例問題。目前企業的類似做法多以僱主和僱員各繳入息的5%,並且設下供款上下限。澳門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的標準,特別是需要考慮到一些中小企業的適應力,初期可以定位相對較低水平,採取僱主及僱員各繳入息的3%。

(2)為考慮到公平性問題,希望能夠覆蓋22歲以上的成人。鼓勵就業者的積極性,將政府的部分撥款只用於就業者。

(3)最終形成強制性的中央公積金制度,規範每個人必須繳納一定的比例來承擔社會責任和享受相關福利。

當然為了推動澳門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改革與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有責任加大宣傳,讓每個人都應該負上本應該承擔的責任。當然任何制度都無法盡善盡美,針對社會保障問題,我們應該從更宏觀的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上去考慮。

老人本就應“動”起來

一個有前瞻性的社會,不是將老人視為負擔或者單純被照顧的對象,老人從年輕時代走來,很多帶著一技之長,在退休以後就沒有合適的舞臺讓他們盡情發揮?特別是未來新一代的65歲以上的長者他們多具專業知識技能,這個老齡結構和十多年前乃至現今的相比都有著明顯的差別。因此,澳門社會要鼓勵這些有能力、健康的長者繼續發揮作用,助力社會。這一點在日本做得非常好,台灣、香港也紛紛開始鼓勵長者再就業與發揮專長,澳門也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兼職聘請專業技能型的長者,讓他們能夠發揮已有的經驗協助公司運營與管理。

除此以外,一個“老有所為”的社會,也應該能夠讓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無論是工作還是義工性質的活動,讓長者能夠擁有充分的社會參與感,鼓勵他們利用退休時間,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成立自己的組織,為自己發聲,更鼓勵他們將多年形成的寶貴經驗通過有效的平臺傳授給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一輩,即幫助自己又幫助了下一代,這樣成功地讓長者在參與中與同輩、下一代乃至整個社會加強互動,讓長者更有歸屬感與存在感,全體社會也將因為長者活力的提升,而變得更加活力充沛,這樣一個健康互動型的良好老齡社會,正是我們對澳門的未來期盼。

猜你喜欢

服務問題經濟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物业服务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2018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