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府經驗:香港老得“快”,做得“慢”

2016-12-14

澳门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情況服務社會

談起老齡化,我們自然會看到兩個指標:一個是居民的長壽率,當現代生活、醫療、科技水準越來越高,人就越容易長壽;另一個指標就是幼童的出生率,當年輕人的結婚、生育意願越來越低時,幼童的出生率自然隨之下降。老齡化之於香港為何?活力之都走向老化的下一步又在何方?

非福利外的長者照護

目前通觀世界各國,日本的老齡化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一,香港緊追其後排名第二;歐美因為早年就開始關注社會老齡化議題,相對提出不少解決方案,因此歐美社會的老齡化仍不及日、港;內地(大陸)在經濟發展發展的高速時期,故而老齡化趨勢不大,但因為過去長期推動的“一孩政策”效應逐漸顯現,雖然老齡化目前趕不上日、港的速度與水平,但日後也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香港社會過去是英國殖民地,長期保持低稅率政策,大約在17%左右的稅費負擔,相對於很多高稅制、高福利的國家而言,香港政府能夠做的老人服務的事項確實比較少。比如在歐洲國家,為應對老齡化危機,他們有全民退休保障體系;在加拿大,是要強制公民購買醫療保險的,而這些在香港做不到,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稅收不夠,難以維持醫療等消費。目前全港65歲以上的人口大約佔據20%的比例,十年以內將突破到25%,佔據整個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一。而目前的繳稅人士大多以公司、職業人士為主,集中在30-65歲,要中間群體承擔全部老齡人口的支出,在實際操作上存在困難,因此我們不可能變成歐美的模式,目前模式沿著自負盈虧的方向在運營,一方面是僱員自籌,一方面是僱主一次性給予退休金或者經常長期性的補貼,加上少量的公積金。

而目前香港社會針對長者,是有生果金制度的,本港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1290元的生果金,香港政府也一直致力於推動相關補貼,強調這是其應得的部分,體現香港尊老敬老的理念,但當老人無足夠資產時,這個生果金就顯得微不足道,因此港府額外制定了一個標準,規定若年收入低於21萬9千,或者月收入少於7580港幣的65歲以上長者,則每個月獲得2495港幣的補助,加上先前的1290元生果金,合計是3785港幣,這恰恰是跌入貧困線的長者的基本生活金。那這個生活金可以幫助到長者什麼呢?當老人患有嚴重疾病,此時若無法自理或者由家人照顧時,可以進入政府興辦的護理安老院,用這個生活金作為入院的繳費。但若因為情況未嚴重到安排入住政府性質的院舍,或輪候不到宿位,一般低廉的私人院舍大概在3700港幣左右,但是服務質量非常低下,而好一些的私人院舍每月收費高達2-3萬,相當於一個青年大學生求學的學費數額了,大部分長者是難以負擔的。在這種的情況下,一旦老人需要被長期照顧,只能兩種途徑,第一種為家庭成員自行照顧長者;第二種即是生活條件好的長者,家庭可以聘請傭工來照顧長者,所以在香港就出現了大量的菲傭、印傭的狀況。

對於那些晚年身體狀況仍不錯的長者,其無需太多照顧,自然就進入到以上的中間模式。一旦出事就要去醫院,醫院因為不會允許一個床位長時間留給某一位病患或者長者,所以在基本康復後就要返家修養,因為家人是非專業性的醫療護理人員,因此長者可能就無法被照顧,就要申請去到私人院舍進行長期照顧服務,這個循環也就又開始了。因此長者長期護理服務在香港其實是很難做到的,無人照顧的情況也時有所見,這也是有待改進之處。

身體力行皆安老

當然回顧香港在應對老齡化上的眾多舉措,港府還是願意推動不少政策來關懷老齡人口的,但相對於日本、台灣的經驗而言,明顯的不足就是無法令到長者停留在相關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專長,同時也沒有提供給長者太多興趣發展的平臺。現在人從55歲-60歲這個退休前的階段就開始非常重視保持健康,很多人的身體、精力都已經維持得相當之好,不一定需要退休,但香港目前很多機構還是到了年齡就要退休,沒有一個機制讓這些有經驗的長者繼續發揮特長。在日本,就農夫這個行業而言,過去農夫要培植一些需要高處栽種、採摘的水果等,當農夫到了一定年紀,政府就出面幫其引進新的品種,栽種和採摘的高度比較低,方便老齡農夫的繼續耕作,這樣即使做到80多歲都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工作狀態,而這種狀態並非完全是工作,一方面帶來了收入,另一方面是在勞作中堅定了自己的生活目標,避免了退休以後失落、孤單等的感覺。

同時,在專長的發揮上,政府有呼籲一些退休長者參與義工活動,但現實中大多是幫忙或者做最底層的事務,沒有讓退休人士真正發揮到專長,而只是充當人力。所以未來其實應該多一些高層次的活動,比如在香港馬拉松比賽中邀請長者擔任一些重要職位,讓他們充分發揮專長來推動活動的有序高效進行。因此香港在推動老人的社會參與度上雖然意識到了,但實際還遠遠未做到。

當然對於大部分邁入老齡的退休人士,大家自然會考慮到如何安老、養老的方式,在香港大多數仍以在地養老為主,這個的困難程度可能相較於內地可言,在香港並未遇到太多阻礙。在現時的中國大陸,可能父母生活在四川,子女因為讀書、工作後選擇留在上海、北京發展,因此很多父母因子女不在身邊,出現無人照料的情況,更有基於傳統的或工作的實際需要,很多年輕人把自己的下一代交給老人照料,雖然替長者的生活增加了意義,但不免加重了老人的負擔,因此很多地區出現了老人和小朋友居多的特殊結構,而中壯年都已經外出發展。若長者選擇搬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居住,就要面對適應新環境等問題。

香港因為地域相對狹小,所以父母與子女異地的狀況並不多見,一般可能老人家居住在西環,子女住在沙田,相互之間的探望都不是很大問題,不存在嚴重的離鄉背井問題,因為坐港鐵或者巴士就可以很快地見面探訪。因此大部分香港老人還是擁有“在地老化”的觀念,就是在同一區熟悉的環境中逐漸老化,比如在西環,老人家去到自己熟悉的店舖買食物,與周圍的街坊時常交流,都是一個自然的動作與反應。相對於內地很多地方幾代同堂生活在一起的狀況,香港則是出現了不少獨居老人。由於大部分樓舍都安裝了電梯,所以獨居老人的出行還不算最大的問題。但隨著體力的下降,可能原來佈置的天臺、花園就無法搭理了,所以獨居老人也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體力與情況,不可一味維持自己原來的生活模式。

銀髮經濟新商機

當外界認為長者只是被照顧的那一群人時,其實近年來逐漸衍生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分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銀髮經濟”。這主要是基於50歲以上的人在青年時代要自己讀書、供子女讀書、供樓、生活與工作等,一旦進入50歲後供樓、供子女上學等狀況都結束的情況下,他的時間與金錢的可支配範圍較其他年齡層的人士為多,因此很多即將退休人士或者已經退休人士就開始有了新的購物、休閒需求,很多人參加一些高級的旅遊行程,願意花費多一些住好的酒店,體驗好的風情水土,其購買和消費力相對於年輕群體而言有時更加強勁。

在台灣和日本,很多大型百貨公司開始推出長者服務部門,專門來照顧長者的需求和售後服務等,在香港你可以隨處可見嬰兒部、男士、女士等不同分類,但無法看到長者、銀髮部門,著實可惜。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長者的服飾、裝備等是與年輕人的使用需求存在一定差別的,因而在大型的百貨公司不易買到,需要專門的店舖才有銷售,因此開發針對長者的產品,是一定有市場需求的。當然近年來,長者的物品也漸漸走向Fashion(時尚),從服裝到生活用品,日本就有專門的株式會社來研發長者的時尚用品比如波鞋、休閒服飾等,讓長者在實用之餘也能夠展現時尚元素。

當然在智慧化的今天,很多智能商品也開始向老年群體招手,但對於多品種的智能化商品的推出,要考慮到長者能否輕鬆使用,比如過去的手動輪椅讓年長使用者異常辛苦,現在推出了電動化的輪椅,甚至是聲控輪椅等,就節省了長者很多精力,也相對能夠輕鬆掌握使用說明,但有些例如全新的智能手機,長者未必能快速使用,包括了一些新型的社交APP等,比如香港的Facebook、台灣的Line都需要長者自行熟悉後才能成為與老友聯繫,與社會互動的重要工具,畢竟大部分長者還不習慣使用WiFi等新概念,這些新興智能產品的推出,都需要社會、家庭、政府提供一些前期的引導或者教程,方便長者更快上手。

在智能的提供以外,我們也應該關心長者切實的心理需求。很多人以為長者是抑鬱、壓抑、煩躁等不良情緒的集中湧現群體,其實相比於當下不少的年輕人,我們長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非常之高,需要的心理健康的醫療或者關愛需求反而少得多。但無論任何階層,任何社會,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必然多少會存在溝通的差異,生活模式的不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思考每個人都在為這個家庭付出,大家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長者過去一路以來對家庭承擔的重任,因此尊重是非常必要的,但也無需特別把長者定位在“被照顧的角色”中,讓長者充分參與家庭互動,讓他有快樂的存在感和付出感,對於他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都非常有益。

我們提倡要不斷裝備,讓自己有個豐富的晚年,對於老年群體而言,我們要了解人生的成功不是要獲得全部的東西,而是如何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年輕時,可能有十種愛好,現在年紀大了可以選擇其中的1-2項進行重點發展,成為自己的專長,畢竟精力下降之後,不能讓過多的愛好興趣成為自己生活的負擔,有捨才有得。同時對於人際關係我們也需要深化一部分,淡化一部分,而無需費心維持好所有的人際關係,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發展興趣,找到人生新的目標,其樂無窮。

因此當我們面對老齡化時,無論是社會、政府、家庭在做好充分的支援的同時,更需要我們的長者積極樂觀,用行動來塑造一個良好健康向上的老齡氛圍。

猜你喜欢

情況服務社會
志愿服务的打开方式
本刊读者服务部实用产品推荐
数据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物业服务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
COMPLAINER’S CALAMITY
社会版
疯狂编辑部之拼音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