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身边——石家庄市实验小学“创新现象”速描
2016-12-14肖淳
本刊特约记者 肖淳
就在我们身边——石家庄市实验小学“创新现象”速描
本刊特约记者肖淳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校无闲人,人人皆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皆育人。”走进石家庄市实验小学,你会感受到处处皆教育,处处皆创新。因为这所学校不仅办学宗旨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且“创新现象”随处可见,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展现着创新的理念。
“牛顿与苹果”的激励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由此可见,“发现”是创新的开端。
步入实验小学连接教学楼与功能楼的弧形大厅,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便出现在眼前。厅的顶端配有“绿色眼睛”的装饰,体现着“多观察”之意。苹果树下牛顿拾起掉落苹果的经典场景,令人凝神思考。
像这样充满寓意的大厅环境在实验小学的每一层楼里均有不同的主题:一楼学会想象厅,二楼学会发现厅,三楼学会思考厅,四楼学会实践厅。而想象、发现、思考、实践,正是少先队员“从小学习创造”不可或缺的能力。
大厅里的“牛顿和苹果”雕塑
实验小学努力让队员们经过的每一块墙壁、看到的每一幅图文都蕴含着激发创造的能量,每天都能受到启迪去发现、去思考、去发明、去创造。
“无土培植”的收获
实验小学教学楼楼道的窗台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植物:有嫩绿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有尖尖的小辣椒、圆溜溜的小甜瓜,还有芹菜、甜菜等。透过白色的泡沫箱子,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植物的根系,原来它们都是“水培植物”。
生态文明成果展示时合影
水培探究小组活动
队员们进行水培植物研究
从2008年5月起,这些神奇的“水培植物”就在实验小学每个教室对面的窗台上安家落户了。千万不要认为摆放这些“水培植物”只是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其真正的用意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和劳动习惯。
四年级的郭嘉文在日记中写道:“早上来到学校,发现水培芹菜上有许多小黑点,我只是觉得奇怪。第二天我发现芹菜上有一块黑一块黄的斑。我赶紧去请教科学老师。老师告诉我那是蚜虫,得赶紧消除。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小队的伙伴们。大家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寻找治蚜虫的绝招。最后,我们把用大蒜制成的液体喷在芹菜上,消灭了蚜虫,芹菜叶又绿了。辅导员表扬我们:‘科学创新让你们在蚜虫之战中获胜了!’”
永磁同步电机有多种悬挂模式,按照直驱技术模式可分为永磁同步电机架悬直驱和永磁同步电机轴悬直驱,前者采用独立空心轴作为电机转子,电机悬挂于构架,车轴与转子空心轴间采用弹性连接,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2];后者采用车轴直接作为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电机直接悬挂于车轴,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3]。目前,对于中低速的轨道车辆,国外主要采用轴悬直驱模式。而对于较高速的轨道车辆,多采用架悬直驱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准高速转向架永磁同步电机架悬直驱结构。
秋天,赵老师和房老师带领二年级中队举办了主题为“分享甜蜜”的收获节。师生一起品尝自己管理的水培黄瓜、甜瓜。他们边品尝,边谈感想。在收获节里,队员们收获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分享了劳动的快乐。
8年来,实验小学各中队自办了许多“水培手抄报”。队员们书写了大量“水培日记”,还举行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类型的主题队会。“无土水培”让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了队员们密不可分的伙伴。
2015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国少先队“童眼观生态”展示活动中,作为全国12所参展学校之一,石家庄实验小学展示的内容就是“无土培植”。国家副主席李源潮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他们的展示,并赞扬他们的创意很新鲜,坚持很可贵,鼓励他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学习创造”的寄语,立志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课桌椅夜话”的力量
椅子刚走到门口,就听到教室里面传出热闹的讨论声。一张课桌说:“我的主人大概很会节约用纸,每次上数学课,都会在我脸上写算式。纸倒是省了,可我变成苦瓜脸了,唉!”大家听了,觉得又可气又可乐。
“就是啊,怎么能乱写乱画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另一张课桌说:我的主人更可气,心血来潮就在我脸上写‘×××到此一游’……”
这是摘自实验小学自办队报上“童话小说接龙”栏目里的文字,作者是四年级队员曹家铭。
实验小学的自办队报叫《红枫林》,已经10岁多了。除了寒暑假外,每月出一期,每个队员都有一份。10年来,《红枫林》让队员们在学习知识、练习写作、绘画等方面获得了不少锻炼,更为学校形成创新教育特色立下了汗马功劳。《红枫林》上开辟了“茶水博士信箱”“身边小一休”“智力运动”“童话小说接龙”等栏目。队员们接龙的小说题目叫《课桌椅夜话》,其主要情节是:每到夜深人静时,课桌椅们就活跃起来。他们相互串门,对白天发生的事侃侃而谈,议论纷纷。起初,队员们接龙写的反面内容居多,后来四(2)中队的李若齐同学在他的小说里借用“黑板大叔”的话,纠正了方向,他这样写道:
这时候,宽大憨厚的黑板大叔粗声粗气地对大家说:“请你们不要发牢骚了,那都是个别学生干的呀!”大家一听,觉得大叔的话有道理。接着,大叔理直气壮地大声强调说:“你们想一想,中队里的好事多着哩!为什么你们不去发现呢?”
这一番话让队员们豁然开朗,“对呀!我们必须善于发现正能量,寻找好人好事!”大家又开始唧唧喳喳地议论起来……
从此以后,《课桌椅夜话》成了队员们自主创作、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的文学阵地。
2015年,队员们创作的“童话小说接龙”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为《课桌椅夜话》。著名少年儿童研究专家孙云晓为之撰写了序言。他高度评价说:“这是河北石家庄市实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共同创作,是他们用两年时间在队报连载完成的一本奇书。之所以称之为奇书,是因为在全世界也难找到这样的作品:一是围绕课桌椅写一本童话,二是童话故事由小学生用接龙方式完成。这本奇书诞生,最奇妙的力量就是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实验小学的队报《红枫林》为队员们想象力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条件,让他们的想象力犹如泉水一样喷涌不止,完成了接龙写“童话小说”的创举。
“好奇心”引发的创新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实验小学的辅导员们记住了这句名言,并让“呵护并不断放大孩子们的好奇心”成了他们的工作习惯。
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期末测试题中有一道实践应用题,是请学生用所学的“沉与浮”知识,让水槽中的小瓶浮起来和沉下去。在日常教学中,都是用改变物体质量或形状等方法,使物体浮在水面或沉到水底。可上课时,调皮的队员总想出个新花样。他们有的将烧杯口朝下扣住小瓶沉下去,有的向水槽中的水里加盐使小瓶浮起来,还有的向老师提问:“海上的船是铁的,很沉,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小瓶里放一半橡皮泥一半水还能浮起来吗?”上科学课的石宝林老师不但没有批评队员们,反而表扬了他们思维的独特,并且和他们一起边做实验,边讲“浮和沉”的原理。
一年级辅导员张彦彦老师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告状:‘老师,王国懿又在小花园抓蝴蝶……’我按捺不住情绪,冲王国懿喊:‘你为什么不爱护小动物?’只见他低着头说:‘蝴蝶那么好看,我想观察蝴蝶怎么飞,翅膀长什么样’。”我顿时哑口无言了。这明明是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呀!我不能批评他。之后,我特意和队员们一起搜集资料,找来蝴蝶标本,设计了一节《我眼中的蝴蝶》少先队活动课,带领队员们在快乐中长见识。那个“抓蝴蝶”的队员更是兴致勃勃,收获颇多。
实验小学的辅导员们就这样对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倍加呵护,把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当成火花,去珍惜、去引导……让创新一点点地成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也逐渐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
(责任编辑李沧海实习生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