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
2016-12-14
什么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
自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了10倍有余,但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开始不断滑落。近年来,高中的农村学生总体比例在升高,但仅有37%的学生能读完高中。寒门学子的教育上升通道因何不畅?
寒门子弟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
知识改变命运?出身决定命运?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从那时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时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运。在许多农村家庭,再穷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但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再丰盛的年华叠加,农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时间,农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座座独木桥上奋勇搏杀完成跳“农门”。可现在,这一跳“农门”的通道并不顺畅。
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
曾有媒体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高校越来越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底层人民,但现在看到的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穷孩子越来越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仍不可逆转地向发达地区集中。
其实,即使寒门学子进入了名校,他们与城市同学的差别,从进校之初就会凸显了。而这些差别都逃不开四个字——“阶层烙印”。
我们看一个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他叫做小A,从中国某国家级贫困县考到了清华大学。然而,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在清华的第一堂专业课就把他打入了低谷。因为他完全听不懂,可是其他同学们似乎都能接受。他不敢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害怕老师说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书。可尽管这样,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进度。平时,同学们的闲聊小A总是插不上嘴,因为好多名词他都是头一回听说,更别说那些外国的明星和球队。此外,虽然学校已经为他减免了部分学费、住宿费等在校费用,但父母一年只有几千块的收入,实在给不了他多少生活费。所以他的口袋总是空空。每逢周末同学聚餐、班级活动,小A只能找借口不去。到毕业找工作时,他的同学往往更加自信、勇敢,面试时能够侃侃而谈、自如发挥。他们的谈吐、专业化素养和社交能力都比小A强。于是,小A在日记里感叹道:“毕业于清华,我似乎依然不是精英。一个穷学生考到了重点大学,可以提升的是成绩和能力,但终究抹不掉的,是已经深深刻在我身上的阶层烙印。”
寒门学子求学路上为何障碍重重
其实,上述的“阶层烙印”是寒门学子自身的感受,而高校以及高考本身并不“歧视”贫困学生。调查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贫困学生的高考表现与非贫困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真正的差别与障碍存在于高中之前。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教育上升通道?
首先是中国的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一份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了6-80岁人群的教育水平分布。其中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24%。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这个比例是74%,巴西和阿根廷也都是4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在说防止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基本素质比中国还高,高中生占劳动人口比例的平均水平是32%。我们只比南非稍微高一点。中国的GDP增速过去每年都超过10%,现在降到6%、7%,也很高。
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中方主任张林秀说:“我们讲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人力资本,但基本劳动力的人口素质是这样的,这引起我们的担忧。”
其次是城乡差距。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相比,教育差距非常大。
过去几年,REAP在贫困农村地区就学生入学问题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贫困农村地区37%的人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城市学生基本超过90%。而城乡差距在高中之前就出现了。初一入学的时候100名学生,到初三的时候69人,其中23人没有再上高中,读到高三的就只剩下37人。
其实,再往前,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针对四年级小学生的标准化测试,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学业等各方面表现整整相差了两年。
最近这些年,国家教育投资越来越多,师资、设备等很多方面都在改进。但是在营养健康方面,水平较差。其他再好,孩子生病或者营养不良,注意力没法集中,也学不好。
此外,我们经常说输在起跑线上,那么真正的起跑线在哪?婴幼儿。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在生命头1000天是宝宝最好的时期,这是脑科学、神经科学和营养学家说出来的,大脑发育的敏感期是0-3岁。瑞典等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注重婴幼儿养育,中国政府在婴幼儿营养和科学养育方面的投资几乎为零。
张林秀说,我们也在陕南地区做了婴幼儿营养健康和能力发展的测试,发现大约40%的婴幼儿存在智力发育或运动水平发育滞后。同时,接近一半的孩子贫血。我们跟踪了4年,发现多半的贫血会自然愈合,从49%降到23%。但认知发育滞后的比例,则从28%上升到53%,这个代表性是震撼的。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共有近一半的3岁儿童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
未来农村教育该往何处去
现在的农村教育是在复制城市的应试教育,同样的标准和规则。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和城市竞争,我们把这种竞争称之为“龟兔赛跑”。实际上农村还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所以表现为初中阶段大规模大量的辍学,到了高中升学的比例也很低。那么,在农村实行完全城市化的教育这件事情是不是合理的?
张林秀认为,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适应性应该一样,但是方式方法要改进。“我有一个朋友搞教育的,他给孩子买小画书,所有的童话书都是外面进来的,不是我们本土的。这值得我们教育教学的人去思考,怎么把课件弄得更接近农村的孩子?”但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水平不应该降。不能在知识水平上对农村和城里有不同要求。他们将来总得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会碰面的,要在同一个场地竞争的。
张林秀还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合格的人才。人才需要有非熟练的工人,也要有高精尖的。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公共资源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人才。他也要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回报。不见得所有人都要去上大学,起码应该有足够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我们现在属于中等收入转型的国家,基本的劳动力都是高中水平的,所以能学会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而不是技能本身,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也应该是未来农村教育的一大方向。
(《南方都市报》2016.9.23、光明网2016.5.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