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瘾的真相

2016-12-14

中外文摘 2016年23期
关键词:成瘾者攻击性戒毒

□ 任 丽

成瘾的真相

□ 任丽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295万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300万人,复吸率90%~95%。除去死亡的人数,戒毒成功率不超过2%。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从事戒毒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感到极其悲观。一旦沾染毒品,这个祸害的影子将会终身伴随,一日吸毒,终生难戒。

除了毒品这类药物成瘾之外,上瘾还包括行为类上瘾与情绪类上瘾,比如赌博和上网。脑科学研究发现,重度成瘾会引发大脑的器质性变化,甚至是不可逆的,所以复发率才会这么高。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东西不好,却要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赌博成瘾者A先生,成长在一个母亲高度控制而父亲基本缺位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到大没有任何权利来决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妈妈的确是给了很多的爱,但更多的是控制,一手包办了儿子的专业选择、工作安排、婚姻。

隐隐地,他觉得并不快活,感到有些无力。母亲就如一张无形的网,既保护了他又限制了他,他活得并不真实,好像并不是为自己活着,或许是替母亲活着。直到有一天偶然去澳门赌场,那种婴儿般的全能感一下附体。

在赌博的过程中,他可以决定下注多少,这一把要不要去下注,这个掌控的过程抵消了他对于自己的失望与无力感。如果赌博的时候恰好赢了点钱,那更是自己能力的证明:我是在向外宣布,我是可掌控这个世界的。他贪恋于这样的感觉,铤而走险挪用公款出去赌博,直到东窗事发。

在A先生这个案例中,他在赌博中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拥有了与父母对抗的力量,并对自己的权利进行了控制、维护与争夺。只有在赌博中才可以找到自我,沉迷其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位上网成瘾者B,是一个15岁的男孩,辍学在家,几乎每天都缩在自己的房间不出来,除了睡觉就是在电脑上打游戏。我们发现,他玩的每一种电脑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的,如杀人、格斗、战争、角色扮演、统治等。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人在形成超我以前,在潜意识中是有很强烈的暴力倾向的。这一点从儿童的梦中可见一斑。儿童时常会做一些带有血腥、残暴的梦,所以有些孩子会在睡梦中惊醒,这些血腥的场面或许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远古时代茹毛饮血的本性通过基因传递下来。而因为受后期教育、道德、社会规范的限制,我们将这些攻击性压抑了下来。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行为艺术家想出来的一个考验人性的活动。她自己站在一个展馆中,胸前挂了一块牌子,观众可以对她的身体为所欲为而不需要负任何道德与法律责任。刚开始人们还比较矜持,只是碰碰她的身体,摸摸她的脸,后来一些胆大的就开始脱她的衣服,这激起了周围围观的人的集体暴力倾向。有人开始用涂料在她的裸体上画线,有人用钉子戳她,对她的身体任意摧残而无人制止。非常震撼的画面感背后,人类凶残、暴虐的一面体现无余。

原始的攻击性在网络上通过游戏进行释放本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但孩子却因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力与孤单,才在虚拟世界中去找寻对他人的控制感、自我存在感、被他人需要的感觉、成就感等,甚至把这种虚幻的力量当作支持自己生命的力量。

以上案例中,成瘾的诱因都是移情反应,成瘾者将早年的重要客体投射到了网络、赌博等替代品上,它们是成瘾者渴望得到爱、权利、控制的象征。

可以说,上瘾其实是一种选择,是在错误的时间,遇见错误的人,所做的一个错误的决择。当情感上出现疏离感、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满意、诸多的人际冲突无法解决、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都会让人逃避到幻想的世界,为此甚至不惜重塑自己的大脑,改变脑的奖励机制。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30期)

猜你喜欢

成瘾者攻击性戒毒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知觉机制研究
网络成瘾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
短期戒断的海洛因成瘾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DTI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每天一根烟 短命14分钟
论自愿戒毒:法规范、定位与制度创新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