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
2016-12-13王志章吉佐阿牛
王志章++吉佐阿牛
【摘要】为应对全球格局变化,亟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其中,中西文化融合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顶层设计的路径选择,积极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传统文化话语现代化等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特色 话语体系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势的多层次话语体系。当前,中国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影响力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匹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构建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旺盛的思想活力、适应中国国情和国势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时代课题。
应对全球格局变化: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性
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国外学者叹为观止并纷纷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等不同视角来破解“中国奇迹”之谜,必然会对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存在种种不同解读。同时,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冲击,国内也存在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等各种错误解读。
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说服力、公信力、感召力的关键环节。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生命力的三要素是说服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开创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新局面,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生命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拓展传播党的思想理论的有效途径。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基础上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构建,它能够全面、准确地宣传阐释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群众关心的难点疑点问题和世界对中国的误解问题,力求通过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回答,使中国特色话语成为对内能够统一国内思想、凝聚全民族人心,对外成为与其他国家增进了解、消除误解、澄清曲解的有力武器。
推进“亚投行”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强劲驱动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两大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创新与发展,使中国趋于完整和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的走向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具有重大意义。由此,这两大重大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有积极评价,但也有一些疑虑和误读。因此,在基于各相关利益国的发展战略能够相互对接的基础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建设及各相关利益国要各施所能、各施所长,实现互利共赢、互利互惠。但如何才能把这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做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文章,即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把两大战略“亲、诚、惠、容”的理念具有深刻解释力和说服力地传播出去,从而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中西文化融合: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顶层设计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制度自信、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的话语语汇及知识概念和话语规则,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民族性、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大众性的特点,这些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强劲驱动力。全球化不仅为世界上各种思潮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价值交流平台,更为中国软实力领域中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契机。然而,中国缺乏蕴涵文化软实力的话语权。因此,我国若要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渗透并获得属于自己的话语主导权,就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全球化视域中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在不断吸收优秀传统话语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话语体系中具有原创性、积极性、先进性、立足现实的经验、方法和科学理论成果,敞开大门“引进来”,将利于使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的相关内容、方法、理论融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以构建有中国魅力、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强化具体措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
积极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学科、多机构及多执行部门齐心协力合作、创新的协调机制,才能形成话语合力。协调机制有助于提升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将协调机制建成拥有资源整合功能和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平台,充分激发研究组织者和带头人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及成果发布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其“科研自信”和“创新自信”,营造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良好氛围,以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突出统一性和包容性。只要符合中国特色话语研究顶层设计的、经过摒弃后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都可恰当充分地吸收和融入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之中,并使之不断充实、发展、创新和完善,这样有利于构建内部统一性与一致性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真正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传统文化话语现代化。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发展的潮流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话语形式需要且必须不断整合及创新才能继续发展。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充实它的内容,赋予它更加深刻、鲜活的时代内涵。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与途径,如利用文本传承方式和电子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其发展与流传,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诉求。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话语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并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特色话语的鲜活力量。
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经验表明,智库在建设国际话语体系方面具有影响政策、塑造舆论、培养人才等重大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也应着眼于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我国智库发展建设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建设高质量的智库。建立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对外交流平台”。
加强传播平台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则必须拓展话语覆盖领域、积极搭建好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传播平台的构建,必须涵盖多种媒体,以多种媒体为载体,并且需要具有适合不同传播对象、能够运用不同传播手段的功能。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可以积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建立同时包括了传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为载体各类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形成一个结构清晰、覆盖全面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传播立体网络,促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广泛传播与认同。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系统,鲜活地表达了中国国家意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等,在全球语境下全面地呈现了中华文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治理体系层面的战略,大力加强中国特色话语研究,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作者分别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余品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②全林远:《话语体系构建之首要:明确核心目标》,《人民论坛》,2012年第11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