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公司融到的钱都烧在哪儿

2016-12-13好奇

大众投资指南 2016年6期
关键词:美甲美团滴滴

好奇

每天早上,你可能叫着8块钱的专车去公司、吃着10块送上门的午饭、周末花35块就能做个上门美甲……让这些低价成真的,并不是什么技术突破,总会有人为此埋单——不管是创业公司背后的风险投资,还是上市后高估了企业表现的股市投资者。

2016年春节后第一周,嘟嘟美甲被58到家收购。

这家2014年6月成立的公司一度自称做到“上门美甲行业第一”,并在短暂生命里拿到两笔融资,共计上千万美元。

可是,它在卖掉的时候据称只有200万元人民币。一年多时间里,嘟嘟美甲至少烧掉了几千万元。而这样的一个数字,放在近期热门的互联网创业生意里已经不太吓人。

但是,创业公司融资得到的钱都是怎么烧掉的?

风投的钱大多变成了各类折扣

晓露是一位美甲师,于2014年12月在嘟嘟美甲上接单之前,她自己开了一家美甲店。

回忆起刚刚加入美甲平台的那几个月,印象最深的还是收入。“公司刚成立的那两三个月,多的时候一天能拿到2000多元,一天做满3单、5单就有奖励,我最多一天能做二十多单。”

嘟嘟平台上最便宜的服务是80元一单,即使只做基础手部护理,也需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做更精细的美甲款式,价格也随之不同。像晓露一样的美甲师想要多少活就能接多少,靠的是嘟嘟给用户开出的各式低价折扣,例如转发微博就送100元优惠券、新用户首次下单只需39元、原价119元的法式美甲也只需支付19元就可以体验……

无论用户花的是39元,还是1元,用户支付金额和实际定价之间的差价,都是由平台补贴给手艺人。收入最高的一个月里,晓露到手的收入达到四万多。

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能持续多久,随之到来的是用户快速流失。

“后来补贴、奖励变少了,隔两三月减一点,去年6月份我离开的时候就没什么了。”晓露说道。又过了半年,嘟嘟卖给了58到家。

在互联网上门服务工作的手艺人,大多有着相似的故事。在上门按摩平台“宜生到家”工作的周师傅说,补贴最高的2015年夏天,他一个月也能赚2万多元,现在也不行了。

有的补贴烧在看不到的地方

每到饭点,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开始奔波在写字楼、小区和餐厅之间。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外卖小哥告诉我们,他会同时使用多个众包配送平台,“最多时一个月能挣1.5万元,就是挺累。”

没多少人愿意为了省几步路,每天多花二三十块吃顿饭。所以这些钱大多由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这样的平台承担。

同样一家餐厅,如果通过外卖平台点餐,可能会比堂食还便宜几块。这背后没什么神奇的技术,就是有人帮你埋了单。

同样默默帮你付钱的还有Uber。除非是第一次注册的用户,否则这家公司几乎不给任何优惠券。但为了乘客能够叫到低价专车,Uber交到司机手上的钱远远超过了乘客所支付的金额。

在Uber补贴力度最大的2015年,北京一个司机如果一周能拉满70单,不管实际交易额有多少,都能获得7000元保底收入。这种保底补贴维持了差不多三个月。

除了保底补贴。在用车高峰时段,Uber为了鼓励更多的司机上线,还会额外给出最高曾达到3倍的补贴——这还不算上乘客给出的溢价费用。

接单量大的司机,平台也会根据情况有额外的奖励——如果接满105单,还能再获得1400元行程补贴。

创业公司到底烧了多少钱

如果不是缺钱,创业公司其实并不愿意进行频繁的融资。因为融资意味着放弃股份,这不仅会影响到创始团队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也会影响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购之后创始团队能获得的回报。

我们可以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生活服务领域,各家公司最新一轮融资之前,所拿到的大部分钱都被烧掉了。

这样算的话,饿了么成立五年来,至少花了12亿美元。

数额最高的是滴滴出行。在最新一轮融资前,滴滴出行以及合并前的滴滴和快的打车,总计拿了47亿美元。

烧钱时间最长的两家公司是去年合并为“新美大”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在最新一轮融资前,两家公司已经花了29亿美元。

给用户和服务者的补贴,也不是这些创业公司巨大开销的全部。广告和应用推广的花销同样是烧钱的大头。

2015年9月到11月,赶集网旗下的瓜子二手车,宣称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投了2亿元广告。另一家优信二手车在好声音决赛里则为了60秒广告付出了3000万元,随后又以1.8亿拿下了《奔跑吧兄弟3》的爱奇艺网络独播冠名权。为了争夺用户的目光,人人车则花重金请来了明星黄渤来做代言人。

烧到最后是为了垄断

不管是像嘟嘟那样给折扣券,还是像Uber那样补贴司机。本质上都是用更低的价格吸引用户,同时用更高的价格吸引手艺人。

如果公司自己想赚到钱,只能取其一。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车、外卖、团购之类的生意,前几大公司都还只能靠倒贴钱同时满足两方。

烧钱参与者所看重的也都很简单,如果竞争对手撑不下去,它们便能垄断市场。到这时候,盈利就有希望了。

在美国市场,Uber已经做到了这样。它也曾经靠低价补贴抢市场,虽然从未到中国这样的力度。甩开对手后,Uber便开始从司机那儿抽更多钱。今天Uber在美国市场已经盈利。

不过即便能够走向垄断,烧钱也是有代价的——烧得越多,创始团队、投资者在上市后能够拿到的回报就越少。

而具体到一些业务,比如外卖,如果不再补贴,是不是还有那么多人宁愿等上1小时、自己为送餐埋单也是问题。

如果烧钱大战看不到头,公司和投资人就会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并购。

当处在行业第一、第二地位的两家公司融为一家,互相烧钱也就没必要了。市场份额排在后面的公司也很难与合并后的新巨头竞争:这个市场就被完全拿下了。

过去的一年里,许多企业的合并都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的。滴滴和快的、美团和大众点评、58和赶集、携程和去哪儿、蘑菇街和美丽说。

猜你喜欢

美甲美团滴滴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美团打车独立运营王兴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滴滴”上的叮咛
美团点评和拼多多体现了对数字中国的兴奋之情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又是美甲时
美甲
你的美甲和包包真的配吗?
美团、大众点评抱团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