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视野中的经济与文化
2016-12-13刘建廷
摘 要: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和创办孔子学院推动我国日益融入全球化。但是,对外投资之经济场景与孔子学院之文化理念难以契合,引发关注与反思。的确,文化是有意图的活动,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是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应当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涵化世人,广善天下。
关键词:走出去;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8-0042-02
[作者简介]刘建廷(1964-),男,山东潍坊人,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15-ZZ-JJ-10)。
进入21世纪,我国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对外直接投资和创办孔子学院促进了我国经济和文化日益融入全球化。可是,“我国的海外投资却被指‘掠夺性发展,即依靠掠夺海外自然资源、牺牲海外的环境、漠视海外的人权为代价的发展[1]。”“为什么我们到处开办孔子学院没有起到更大作用,却让人怀疑我们企图和动机?”2015 年 7 月,PORTLAND发布的文化“软实力”全球排行榜,中国仅列第 30 位[2]。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岂能如此之弱?
一、文化是有意图的活动
当代,“文化”多被作为描述性的概念使用。其实,“文化”一词并不是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问世的,即并非对已经形成、被观察到并且得到记载的人类行为惯例的简称,是作为一种有意图的活动的名字进入词汇表中的,是在包括诸如“培植”、“饲养”、“养育”这些概念的家族中构想出来的[3]。在早期法语中,“文化”甚至具有“救世主”意味,表达“劝诱归附”的意图,以唤醒大众的精神需求,善化社会,这与古代汉语中“化成天下”的意蕴相通。文化之功能在于“化”,是一种“化人”的力量。“化”的方向是“文”,从野蛮“化”向文明。正是这种文明化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
文化是“真理”的组合。不同的文化真理不同。汽车是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满足人类快捷的生活方式,或许是汽车产业的真理;环保主义的真理却与之相反,认为汽车造成了空气污染。中华文化信仰集体主义,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换句话说,不同的文化主体有不同的文化意图,都企望“涵化”他者,因此导致文化冲突。在冲突、碎片化、再融合过程中,“涵化”与“濡化”共同作用,产生新的文化。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内涵、特质反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或者说,文化主要通过经济生活体现出来。在此意义上,文化被理解为是人类行为的“软件系统”,而经济生活是文化的主视场景,是道德伦理关切的重要领域。所以,投资不仅是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活动,要接受道德伦理的评判。经济主体进行投资及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要素转移及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文化元素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际交往传播文化。对外投资不仅体现企业文化,同时展现其民族文化底蕴,是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之意图当然是经济利益,作为一项文化活动之意图即传播中华文化,“涵化”世界。历史证明,中华文化具有“能化它而相存”的优势。天人合一、尚仁行义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真理,对外文化传播就是“涵化”世人,信仰天人合一,尚仁行义。
“引进来”,微软、可乐、麦当劳对国人之“化”力巨大,不仅因其技术硬实力,更源于其文化软实力;不仅因其“器”,更源于其“道”,源于其文化真理。作为普通民众,看不见外来资本的进入,却显然感受到了外国产品带来的“气息”,那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力、涵化力。美国公司和广告业的经营者、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老板们,不仅向世界上其他国家销售他们的产品,而且也推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4]。顾客在享用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获得了美式的、杂糅的文化认同,使麦当劳超越商业和消费的范畴,成为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一个范例[5]。
“走出去”,我们宣扬天人合一、尚仁行义的文化理念,世人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了,之后会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及一些涉外活动展现的却不尽符合,让人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实践与理念不相契合,这样的文化难有文“化”力。竭泽而渔式的做大做强,其实是掠夺未来资源,这是违背道德的企业行为,这样的投资项目难免遭遇阻力。如果决定某种行为是否有利可图的环境是经济因素,那么决定它们是否应该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因素主要是道德[6]。虽然,缺乏安全感和信仰会导致一段高速增长时期中对金钱和经济规模的贪婪,甚至对自然和人力资源要素的掠夺性竞争,这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早期崛起的无法避免的阶段[7]。但是,我们是优秀文化养育的民族,拥有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理应处于更高境界,展现“仁慈大国”之范,担当“广善天下”之责。
三、“广善天下”应当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讲企业文化,主要指其精神文化,是企业全员“共有的价值观”,为企业提供视野。企业文化具有文化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元素。企业文化力表现为文化生产力、传播力、“涵化”力。
文化生产即精神生产,即“文明要素”的生产。我们要生产什么样的文明要素?科布在其《后现代公共政策》一书中,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一切社会行为皆从“上帝创造物的共同体”出发,在上帝、世界与人类的有机整合中寻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勿以单一经济增长为追求,抑制市场对人类理性的操纵。在多元文化中增进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欣赏,让社会充满温馨与爱意、同情与宽容[8]。显然,要达成这样的美好社会,必须扭转单纯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这就需要经济行为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自觉行动。
企业作为经济行为主体,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我国企业随着跨国投资日益成为全球企业,要为人类生产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值得我们深思。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禁止何种规则,而在于究竟尊重并且培育哪种品德[6]。只有崇高的原则才能引领高尚的实践。我国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必须体现道德原则高于经济欲望,让正直的良心充当市场的管理者。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恩泽的中国企业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国际化经营的智慧,转变观念,理陈出新,确立全球视野,重构管理哲学,在均衡经济利益基础上,更多担当国际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平正义,让“广善天下”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韩秀丽.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3:2
[2]陈平.中国文化行走“一带一路”不单靠“孔子”[N].中国经济导报,2015(8):22
[3](英)齐格蒙特·鲍曼著,徐朝友译.流动的生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56
[4](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3
[5]周文华.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40
[6]亨利·托尼著,赵月瑟等译.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75、160
[7]王巍.投资台湾[M].九州出版社,2012:9
[8](美)科布著,李际等译.后现代公共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3
(责任编辑: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