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别苏联时代

2016-12-13许娟

出版广角 2016年16期
关键词:翻译苏联

【摘要】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非虚构文学并不是陌生的文学形式。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白俄罗斯记者、纪实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文学《二手时间》在国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在各大书展上纷纷亮相,荣登各类图书榜单,并受到国内知名作家的点评推荐。本文从图书题材以及图书翻译的角度来探究《二手时间》深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二手时间》;苏联;翻译;非虚构文学

【作者单位】许娟,宝鸡文理学院。

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非虚构文学并不是陌生的文学形式。2016年,在国内备受关注的一部非虚构文学就是白俄罗斯记者、纪实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了。《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的是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2016年1月,《二手时间》由中信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图书深受人们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总编辑时间》,以及《人民日报》推荐了该书;国内的知名作家梁文道和窦文涛点评并极力推荐《二手时间》;在豆瓣上,该书成为最受关注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评分9.2;同时《二手时间》还荣登了各类图书榜单,如《深圳商报》阅读好书榜2016年1月榜领衔图书,新浪中国好书榜2016年2月榜,还有《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榜。而在掌阅APP独家上线预售的1000本《二手时间》仅仅在25分钟之内就被抢售而空。一本不是中国人写的,也不是写中国的非虚构图书,为何在国内能够受到这么多关注?笔者欲从《二手时间》的图书题材以及图书翻译的角度来探究其深受欢迎的原因。

一、曾经是中国的镜像国家,世人好奇的红色苏维埃历史

《二手时间》之所以在国内广受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书的题材——关于苏联的历史以及苏联的人们。苏联是我们的“邻居”,一个曾经中国的镜像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特别亲近,我们也曾经采取了苏联体制,但是对于这个亲近的“大邻居”,我们知之甚少,或者说我们,甚至说世界对这已经不复存在的“红色帝国”苏联的了解大多集中在其军事、政治上。提及苏联,我们的印象中大抵只有加加林、核弹、劳改营,还有冬日里买香肠的长长的队伍。然而,历史并不仅仅是一次次战争组成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人所创造的,说到底,历史应该是人的历史。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影像资料、文字资料和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呈现历史。《二手时间》里记录的不是战争,不是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这些战争、这些事件的人们。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力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联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经济政策上,人们虔诚奉行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并由苏联共产党执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能够和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随即,世界就进入了两极格局中,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以此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946年3月,苏联与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自此以后,苏联开始以一个军事强国站在世界格局中。苏联共产党执政下,有这样几代人,他们深深相信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喜欢看同一类型的电影,会用同一种语气来说话,他们就是苏维埃人,也被称为“红色人类”。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直到苏联解体,有两三代“红色人类”。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红色人类”的信仰在一瞬间崩塌。从1991年到2012年,“红色人类”在“红色帝国”消失后,他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怎样去适应与他们所憧憬的未来所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21年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为了寻找这些答案,为世人掀开这段历史的面纱,阿列克谢耶维奇跑遍了苏联的各个国家,和那些经历了苏联时代的人们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苏联社会主义历史,观察记录他们现在的生活,录下了几千盒珍贵的磁带,并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这些宝贵的历史定格在文学作品《二手时间》里。《二手时间》将历史和人们还原得如此真实、丰富,以至于有人评论说,与其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文献。《二手时间》描述了苏联解体后的21年间,身处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的生活,这些人无论是清洁工,还是学者,每一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作者从每个人真实的讲述这一微观的角度重现了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而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因此被赋予了人性的面孔,变得立体、生动和鲜活。

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这其中包括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五部作品:《二手时间》(2013年)、《切尔诺贝利的祈祷》(1997年)、《锌皮娃娃兵》(1989年)、《最后的证人》(1985年)、《战争中没有女性》(1984年刊出,1985年出版,2005年修正后全版)。《二手时间》可以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为红色人类建立的一座纪念碑。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西方各国频频获奖,而她最终也因为对苏联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摘下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事实上,关心苏联解体后红色人类的生活状态的人不是身处其中的俄罗斯人,而是对这段历史所不了解的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何人们这么关注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及她的作品呢?用她的话来说:“因为人们对这样一种国家,对这样一种理想,有一种巨大的好奇心,而我成功地使人们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尤其是作为“邻居”的中国人,对苏联更有一种亲近感,我们可以从《二手时间》里看到中国的历史痕迹,可以对照中国的历史、苏联的历史以及俄罗斯的历史。《二手时间》不仅写了对苏联的回忆,还写了当下俄罗斯人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和中国在很多方面息息相关的大国的历史巨变,书中处处渗透着我们好奇的历史和话题。因此,《二手时间》的广受关注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怀带历史责任感翻译一部巨著

《二手时间》在国内广受关注,除了写作的题材与图书本身的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的翻译。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翻译必然不是单纯地用翻译技术改变语言的种类,让其外形发生变化。文学作品是一种用语言创作出来的艺术,因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要用另外一种语言工具,传达出原作品的艺术意境,让读者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品读译著,并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美的感受。《二手时间》的翻译无疑是成功的,译者吕宁思用简洁的语言,让读者读懂了书中讲述的时代。资深出版人郭米克认为,吕宁思对《二手时间》的翻译“译笔娴熟准确,几难挑剔”。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并不多,译者也寥寥。在拿到《二手时间》的中文翻译版权时,中信出版社第一时间就找到了翻译家吕宁思。吕宁思在30年前就翻译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对作者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而吕宁思在翻译《战争中没有女性》时,就表现出了他对原著的准确理解、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作者的尊重。30年前,吕宁思在偶然翻阅苏联《十月》文学杂志时,被《战争中没有女性》的标题和内容所吸引,于是将其翻译成中文。当时,他将书名翻译为“战争中没有女性”,引发了人们的议论。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原题直接翻译成“战争中没有女人面孔”;还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图书的内容将其翻译为“战争中的女人”,但吕宁思对原著的理解无疑是准确透彻的。他认为,这本书写的固然是战争中的女性,但全书渗透着一种气氛:当女性陷入战争后,她们的着装外形发生了变化,甚至脾气性格都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战争中,女性已经消失了。吕宁思无疑读懂了原著以及作者的原意。而对于《二手时间》的翻译,吕宁思是郑重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看到此书就感到震撼,甚至觉得把它译成中文不是普通的事情,而是一种历史责任。”因此,在《二手时间》的翻译过程中,吕宁思也同样深究每一句话。比如,翻译书名“Время Second Hand”时,吕宁思就做了一番考究。“Время Second Hand”,“Second Hand”被吕宁思翻译为“二手”,“二手”意味着“别人的”。全书所写的也正是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一切,包括语言、想法。在翻译“Время”时,由于“时代”和“时间”在俄文中是同一个单词,吕宁思认为,苏联是一个时代,解体后的俄罗斯则是一个新时代;而时间,从具体的角度来说是小于时代的,但就抽象而言又是超越了时代的。为了能够准确翻译,吕宁思反复品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的话,以及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确认作者对“Время”的原意是既有“时间”,也指“时代”。最终,吕宁思选择将其翻译为“时间”。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他们来说,时代太大,只有时间是具体的,是他们正在经历的。整体而言,无论是对作者直录他人话语的文字,还是对作者极具思考性的独白,吕宁思都用了最简洁的语言进行翻译,让读者真正读懂书中所描述的充满希望的时代以及充满恐惧的时代。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强大的译者,才能更好地向世人传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遇到吕宁思,无疑是一件幸事。

[1]阿列克谢耶维奇新作《二手时间》中译本问世[N] .清远日报,2016-02-07.

[2]胡谷明,黄西萌.俄汉翻译中的补偿方法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2013(1) .

[3]叶琦.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个性的存在[D] .武汉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翻译苏联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