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
2016-12-13郭昱铄张秀娥
郭昱铄?张秀娥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创业作了概述,阐释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内容。指出,敢于人先,敢于奋斗,敢于探索,敢于争锋,是创业精神的精髓。而创业意识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工作方法培养和社会能力培养则是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概述
所谓创业,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或者说是创业主体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经济活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创业有着十分宽泛的内容,研究创业的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引申,所以就创业这一词来讲,至今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完全统一的解释。有些学者从经济的角度上认为创业是一种方式或是方法,其实质也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有的学者从创业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个体的一种特质行为。但在国外早在1775年,就有创业这一词出现了,在二三百年前的法国,Richard Cantillon用经济学中的风险把创业活动和创业主体联系在一起,并且首次提出了创业的概念。美国创业学巨臂杰弗里·蒂蒙斯指出:目前,创业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创建概念,它包含了各个形式,不同阶段的公司和经济组织。它不仅能为企业主,也可能为所有参与者与相关者创造价值。迈克尔·彼得斯认为:创业就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的种种风险,并最终得到经济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完全自主并出自个人意愿的。
大学生创业也可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大学生,在校生或是毕业生进行自我创业的过程,但实质上大学生的这个定义就是十分宽泛的,网络上给出大学生的定义有几种,比如像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当然也包括着高职、高专、中专、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是一部分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有些地方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统称为大学生,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狭义来说,尤其是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做为社会的知识和科技前沿,是国家用精力、人力和物力和财力等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就以此团队为主体进行研究。在当前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每年激增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在校和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找机会、寻机遇,不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经济活动,他们大多数经营某种产品,提供某项服务,或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进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1、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含义
创业精神源自于西方经济学,它是英文单词entrepreneurship的表现,创业精神包含着很多领域,像经济学业、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正如创业这一词不同领域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创业精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上的指导和暗示,创业主体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收获的一种精神意向。创业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因素,是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途径,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自信的必由之路,是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理想信念。
2、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江泽民同志提出了64字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江主席的这64个字,表达了创业精神的精髓,敢于人先,敢于奋斗,敢于探索,敢于争锋。诚然这64个字,也不能完全表达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全部内容,但是它从实质上却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内涵。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期望在我国现今的国情下,在通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培养,国家政策的倾斜,创造出更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软硬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使他们不再等国家,靠机会,要待遇,鼓励学生们自谋职业,开拓创新,自主就业。专家指出:大学生最佳的创业时期是从25到35岁之间,这期间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集中,脑筋最灵活,创造力最突出,冲动性最强的阶段,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较为创新的广告领域,较有创意的策划等领域,这些领域往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经验对于这些领域来说已经不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也是最为符合需要的特殊群体。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以能够推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础,以鼓励创新为手段,不断地提高他们创业的综合素质。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容
大学生创业的培养内容有很多方面又十分复杂,它包含着许多因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熟练,创业精神饱满就可以实现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创业意识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反作用力的特性,意识是一种精神的意向,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大脑中的意念。培养大学生创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这种精神是创业最初的支点和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知识是所有工作的重心,是所有起步的条件,只有最为坚实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有条件说创业,才有能力说可以。而大学生创业,更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处理一定问题的经验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
工作方法培养。创业不是简单的有知识,有想法就可以实现的业绩,它需要大学生们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人沟通的交往能力,遇事的决策力,组织团队的领导力,管理团队的操控力,对于财务和人员的调配力,以及市场开拓的营销能力等,让创业有能力的保障,才能实现最终的创业目标。
社会能力培养。人不是单独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不能脱离开社会和群体的。如果说大学生大学毕业是一场知识修炼的话,那么社会才是真正的不发任何文凭的大学,社会才是考验大学生的真正舞台,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睦相处能力等,都是社会给大学生提出的最尖锐的问题。所以对于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创业培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辉.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
[2] 陈石清,伊文斌.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力促大学生就业[J].江西理工大学报,2008.
[3] 钟建华,胡明山,易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
【作者简介】
郭昱铄(1995.7-)女,汉族,吉林磐石人,吉林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学.
张秀峨(1963-)女,吉林东丰县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