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强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2-13党显书张斌
党显书?张斌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加强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要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巩固“主体”地位。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供给侧改革;城乡经济发展
一、引言
进入“十三五”时期,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纲领性定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需求侧指的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可见“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农信社“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实现资本和服务从产能过剩的部门向产能不足的部门流动;从效率低下的部门向效率较高的部门流动,实现资本和服务合理配置。
二、加强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宏观调控方式的深刻转型。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的资本供给方向、供给方式以及供给体量,影响着城乡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在全国经济面临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经济面临着资本和服务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的矛盾;农信社自身发展也面对着经济下行压力、同业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瓶颈等方面的困局,如何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实现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等工作注入正能量,成为农信社面临的必要课题。
三、对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是转变经营者的思想。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等金融政策,有效贷款需求不断下降,运行业务成本逐渐增加,风险防控压力持续上升,利润空间逐步压缩,以往农信社以“规模效应”和“速度效应”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信社目前在“夹缝”中生存的发展需要,要以“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确立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
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服务效率。供给侧改革,主要解决的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农信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提高资本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资本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资本生产率,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是要深入农村社区,提高资本供给“精准度”。受到农村地域广、管理半径大、基础设施较差、群众数量多、基层情况复杂等影响,农信社和农村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农户“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矛盾较为严重。为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增强农信社与农户之间的了解,农信社要加强同村镇“两委”的联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到下沉业务、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农户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资金需求状况,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将农户的资产、信用量化给予评级守信并公布授信结果,实现“精准授信”和“精准放贷”。
二是要调整贷款投放方向,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新常态催生出金融新常态。在全国经济持续调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形势下,势必有部分落后企业将加快淘汰、调整步伐,农信社要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做好风险评估,合理调整信贷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重新”的时代洪流下,农信社要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发挥农信社人缘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贷款向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职业农民,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倾斜,有力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是紧跟改革步伐,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十三五”作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各类改革政策都在向农村地区倾斜,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利用好这一有利政策资源,抓住“精准扶贫攻坚”,“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创业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增强联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提高贷款投放有效供给,实现农信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提高服务质量,巩固“主体”地位。随着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将“触角”伸向农村,农信社的生存压力在持续上升,只有以科技发展为引领,以增强服务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农信社与“三农”的鱼水联系才能够在改革的洪流中保持并巩固金融主力军的“主体”地位。
一是以科技发展为引领,全面提高农村科技化服务水平。随着“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农信社传统的支付方式正在受到新型支付方式的强烈冲击,为此,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科技化服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科技化服务水平”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服务的群体、地域要“全”,即要充分发挥农信社的地缘优势,广泛布设ATM机、惠农POS等自助设备,加大“惠农卡”的宣传和投放力度,实现“户户都有银行卡,村村都有POS机,每镇都有ATM机的服务新格局”,使金融服务基本达到全覆盖。另一方面是提供的支付手段要“全”,即要加大力度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及各类自助设备,注重加强同新型支付方式的合作,建立健全科技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以增强服务创新为突破,持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农信社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网点覆盖范围大、网点职工短缺等因素制约着农信社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农村地区的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方式成为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服务“硬实力”。加大农村地区网点的人力、物力持续投入,工资待遇、提拔晋升等实现向农村地区网点倾斜,充实农村地区的人员配置,合理调配农村网点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软实力”。转变以往为民服务只局限于营业网点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上门服务”、“信合流动服务车服务”,增强金融服务的主动性;加强“反假货币”、“反诈骗”、“反洗钱”等金融知识进村组、校园以及流动人口较多的街道车站等地方的宣传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居民信息化水平不高,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导致上当受骗较为严重的问题。
四、结语
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经开启,农信社人应牢记时代使命,紧跟时代步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号召下,以担当社会主义城乡经济建设“领头雁”为己任,在改革大潮中谋变谋发展,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本效率,奋力谱写推动社会主义城乡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J].西部金融,2016.
[2] 龚明华.借势谋变 开启“十三五”改革发展新篇章[J].中国农村金融,2016.
[3] 刘决琦,曹必武.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新作为[J].中国农村金融,2016.
【作者简介】
党显书(1989.12-),陕西商洛人,陕西柞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红岩寺支行综合柜员.
张 斌(1989.04-),陕西商洛人,陕西柞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曹坪支行马家台分理处客户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