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产业化发展

2016-12-13拓雅丽韩艳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化互联网+互联网

拓雅丽?韩艳慧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借助“互联网+”理念,为其产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寻找到生存发展的新出路:用“互联网+”思维,为道情皮影实现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利用“互联网+”,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搭建新舞台,延长产业链;利用“互联网+”,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开拓新市场。

【关键词】 “互联网+”;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

环县道情皮影是庆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在2006年5月20日,环县道情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阳人民在为此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在为道情皮影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而思考着。今天,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国家重视和支持“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趁势而为,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注入新理念、搭建新舞台、开拓新市场。

一、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乡土民俗艺术的环县道情皮影是环县道情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的产物,在近千余年的自生自长、自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相统一、有形有声、可视可听的完整演唱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道情皮影也因此并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特别是到了清代末期,经“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对道情皮影的改革创新,道情音乐唱腔和皮影雕刻及表演都更加完善。由于环县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极为单调和贫乏,而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头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因此在农村串演皮影戏,无疑是广大农民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无论是庙会还是寒冬腊月农闲时间,环县各乡镇都会请道情皮影戏班唱上几天几夜。步入21世纪的这十多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在环县广大农村已普及,道情皮影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演出市场渐趋狭窄,技艺传承开始出现断代的窘境,道情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不加关注和保护发展,势必越来越边缘化。虽然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庆阳市及环县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道情皮影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遭遇的困境仍没有得以摆脱,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演出艺人高龄,年轻艺人缺乏

据2004年普查资料和2013年、2014年两届皮影戏擂台赛补充资料统计,现登记在册道情皮影艺人能够演出的共有218人,而在这218人当中50岁以下的艺人仅有36人。[1]由此可见演出艺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当下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快餐型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不屑于学习这门古老、自认为对个人发展没有前途的艺术。有天赋、有潜力、有兴趣的年轻艺人尽管酷爱皮影,但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也不能专心长期的去从事道情皮影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因为付出与收入极不相称,所以,年轻的艺人非常缺乏。

2、观看演出的人群日趋减少,演出市场萎缩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休闲娱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网络电视、智能手机也已走进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充裕,观看道情皮影的人群急速下降,亮幕前留下的仅仅是年迈的老人。道情皮影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迎来了发展传承的“寒冬”。

3、演出形式单一、古旧,缺乏创新性和娱乐性

环县皮影戏演出的剧目一直是传统剧目,演出形式单一、古旧,缺乏创新,脱离时代发展,缺少娱乐性,受众面窄,不易被流播。

4、学艺时间久,投入大,收入低,发展前途渺茫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集民间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因此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背景下,人们普遍把物质需求放在第一位,学习技艺的人,看中的是通过短时间学习就会有收益的手艺。而道情皮影戏,学习时间久,投入大,收益低,发展前途不明朗,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这门艺术。

5、皮影雕刻技术复杂,成品保存难

道情皮影戏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一个个精雕细琢,色彩造型巧夺天工的皮影,有着极高的雕刻难度,雕刻一个影人一般需要经过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复杂的工序,制作成需要花费数星期的时间,在这期间还不能有导致无法修改的任何一个小错误,否则制作将前功尽弃。一般皮影的制作规模都较小,大多是艺人家族式制作,出品率较低,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和温度的湿热变化都会造成皮影颜料褪色和变形。

二、“互联网+”背景下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新理念后,网络技术与多种行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也为民俗文化实现产业化开发带来了新机遇。环县道情皮影在传承和发展中,为了摆脱困境,利用“互联网+”,积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环县道情皮影的最好出路。

1、用“互联网+”思维,为道情皮影实现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

面对环县道情皮影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去思考道情皮影的发展前景,必须搭上网络技术的快车道,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道情皮影的未来之路。把环县道情皮影从偏僻的乡村搬到互联网上来,由政府出面,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网络道情皮影艺术展示区、演出厅,注册道情皮影微博、微信公众号,在道情皮影文化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平台机制,让公众了解认识道情皮影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及时征集公众对道情皮影艺术发展的愿景,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思路,优化皮影制作工艺,丰富道情皮影戏的演出风格,拓宽道情皮影的受众市场,创新道情皮影的商业模式,构建道情皮影文化产业新业态,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子。

2、利用“互联网+”,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搭建新舞台,延长产业链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中虽以才子佳人、野史轶闻、神魔鬼怪等剧情为主,但演出形式极为古老和单一,与当今社会相距太远、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受众群体锐减,再加上新媒体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下人们对传统戏不再感兴趣而且也不愿意花三五个小时去看一场没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剧。所以说,广大皮影“老戏骨”应该和新时代戏剧工作者联合起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卸下道情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包袱,编创出一些反映时代特色,贴近现代人生活、理念新颖、节奏欢快、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现代剧目。同时,给道情皮影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把道情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用道情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赋予传统道情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借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道情皮影戏,为道情皮影戏买单。当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高度重视道情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产业化开发,组织成立专门的道情皮影艺术公司,设立专门的雕刻制作、演出、销售部门。由政府出面搭桥,促成道情皮影艺术公司与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在高校设立皮影专业,聘请皮影大师及民间艺人任教,培养大批的皮影制作和演艺人才,为皮影公司发展壮大不断输送人才。同时,招纳优秀的销售人才为进军市场做准备,聘请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团队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管理公司,搭建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新舞台,延长道情皮影文化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

3、利用“互联网+”,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开拓新市场

环县皮影作为地方文化资源,记载着这块神奇土地的历史变迁,为了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延续,国家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与资金上的支持,把皮影文化作为市场培育的主体工程,鼓励艺人们树立产品思维,创新皮影雕刻和剧目品种,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融入一些西方元素,做优做强皮影文化产业。当下在 “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互联网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基础上,联合发布了《推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友好文化生态,并已搭建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一平台,而环县道情皮影正可以利用这个重要契机,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让古老的道情皮影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为环县道情皮影产业化发展开拓新市场。

【参考文献】

[1] 环县道情皮影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10.246.

【作者简介】

拓雅丽(1994.10-)女,甘肃环县人,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地方文化史.

韩艳慧(1973.11-)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产业化互联网+互联网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