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紧张心理的对应性与顺应性调控

2016-12-13邹卉萌

音乐探索 2016年3期

邹卉萌

摘要:歌唱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需要结合个人心理素质来提高和升华。情感因素对于歌唱的影响非常强烈,人类情感和内心的情绪体验直接关乎到歌唱的表达和表演。在舞台歌唱,不仅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发声技术、好的乐感,还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的心理素质。否则,歌唱者在登台过程中会过分紧张,严重地影响演唱效果。通过分析该现象和其成因,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应性和顺应性方法,以克服和调整这种心理。

关键词:歌唱艺术;紧张心理;对应性调控;顺应性调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3-0082-05

歌唱艺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需要结合个人心理素质来提高和升华。情感因素对于歌唱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人类情感和人们内心的情绪体验直接关乎到歌唱的表达。歌唱者演唱作品时无不强调声情并茂,希望演唱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音乐歌唱艺术是美的自然流露,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很不容易,不仅需要歌唱者坚持不懈地练习发声技巧,还需要歌唱者进行细致的表演训练,从而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当然也不是做好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歌唱家。例如,不少歌唱者在平常训练和生活中演唱很流畅,也能发挥一定的演唱技巧,然而一到舞台上其演唱水平就大打折扣,演唱的歌曲会出现诸多问题,特别是刚登上舞台表演的歌唱者更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根据笔者的一些观察与体验,认为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歌唱者在舞台上的调控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紧张心理问题。因为在舞台上与下是不同的,歌唱者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确定的意想中的环境,而是将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洞察力和音乐分析能力的观众,大家在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因此,很多的歌唱者就会因此而不适应,紧张害怕使心里原有的平衡模式被打乱。本文根据歌唱者在舞台演唱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过分紧张心理问题,在分析现象和成因的同时,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根据个人长期工作经验,认为歌唱紧张心理调控的目的是适度减低紧张心理并运用好紧张心理,而非简单地消除紧张心理,行之有效的对应性和顺应性调控方法是解决的途径。

一、歌唱紧张心理的成因分析

针对心理活动在歌唱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研究自古已有。我国古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关于情感与声音的关系有不少的阐述,例如情感与歌唱的因果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记》也论及情感与歌唱的效果关系:“是故有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关于情感与歌唱的关系,从古至今均有不少的文献论及。应当说在声音的起源、声音的色彩、声音的变化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的内心情感变化来自自然界事物对我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产生的情感会驱动我们发出不同强弱、不同色彩和质量的声音。歌声更是如此,只不过驱动声音的情感来自歌唱者自身的体验,来自其对于生活中事物的认识,他们是运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情感体验赋予声音,使其更加的丰富多彩。

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沈湘先生曾经就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与歌唱之间的关系有过明确的阐述:“歌唱的心理要素、生理要素二者关系要分清楚,心理要素要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此外,其还提到:“发声的生理要求,诸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都是被动附属的,都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如果关系颠倒了,就会出现很不理想、欠完美的声音。”

紧张心理就演唱现象来说表现为怯场。它是歌唱者临场时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呈现出害怕、不自信、犹豫等情绪。歌唱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能会在舞台上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软、肢体颤抖、面部表情僵硬、心跳加快、气息上浮等,从而影响到歌唱者的正常发挥。也正是这种心理,使歌唱者在对歌曲意境的想象、情感的投入方面受到了干扰,在台下练习形成的良好习惯被打乱,同时还给歌唱者在以后的登台中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实每个登台演唱的歌唱者都会紧张,只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程度不同罢了。有的歌唱者能把这种紧张转化成演唱激情,而有的却因为不能自控,让其发展成了过分的紧张,从而形成害怕恐惧心理。

根据笔者自身经历,结合其他艺术前辈的切身体会,笔者认为产生过分紧张的情绪从而导致怯场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来自歌唱基本功的影响。在学习歌唱的初始阶段,或者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阶段,由于歌唱者对声音的基本技巧掌握不够有把握,在舞台演唱中就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声状态上,从而忽视了音乐的完整性、连贯性。由此,加剧心理负担,自然会使得表演不完美,这便给下次登台埋下了不利的伏笔。

2.来自歌唱环境的影响。面对观众,在不同的表演场所,歌唱者身处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熟悉周遭的过程中,很多歌唱者会过多关注台下观众的反应而分散了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影响到了演唱发挥,造成心理紧张或恐惧。

3.来自演唱效果的影响。有的歌唱者习惯了某种节奏下伴随某种灯光,习惯了某种声音音色。不少歌唱者面对不同的灯光音响、不同的听众、不同的舞台装饰,都会造成歌唱者表演不稳定的现象出现。很多歌唱者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失真或听不清伴奏,从而刻意地去追求另一种听觉上的平衡,而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表现歌曲。这样的不稳定现象,也会造成紧张怯场心理。

4.来自自身思想因素的影响。歌唱者参加重要演出或重大比赛时,常常对于自己期望值偏高,希望自己有完美的表现,这无形中就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使自己对演出或比赛提前产生了恐惧。

上述这几种情况是常见的容易产生紧张心理的现象,如果解决得不好都会使歌唱者产生过分紧张心理,从而制约我们良好的歌唱愿望的体现。

二、对应性调控措施

小提琴家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他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会控制得越好。”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法国指挥家蒙什、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等,他们都可以很好地调控心理紧张,使其成为表演激情的促发因素。上台表演不在于会不会紧张,而是应当如何控制,将其变成有利因素,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怯场不是普通的紧张,它是一种病态紧张,很多歌唱者都承受着登台怯场的痛苦,内心深处有着无限的恐惧,在上台前忧心忡忡,久而久之,很多歌唱者不愿登台演唱,严重的甚至告别舞台。怯场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次失败的登台经历,或者是自身的主观因素。那怎样去防止这些情况使自己产生紧张心理或者是已经产生又怎样去面对呢?笔者的看法是:

1.正确对待自己的演唱,不做过分的效果要求。对于歌唱者来说,事先做好的准备情况如何,意味着他的演唱是否成功。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若要求自己在舞台上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正所谓“三分钟”与“十年功”的辩证关系。在演唱任何作品前,首先要了解歌曲的艺术特性、技术特性,分析歌曲的情感特点等。如当音乐响起,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有联想,应当以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表现歌曲,具体到每句要怎样去唱,是强还是弱、是快还是慢,这里要表现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表情动作来完成等,这些都是在进行演唱前要充分准备的。在舞台上要配合什么样的动作、表情等等与之有联系的一系列因素,都要做到反复练习,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自己在训练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把控,从心理上和实践中都基本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放松。

2.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实践。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参加演出实践活动,为自己积累好舞台演出经验,以增强自己对陌生演出场所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在紧张恐惧的情况下,演出越多,心理的调控能力才会得到加强。试问有哪个取得一些成绩的歌唱者不是千万次的在舞台上磨练出来的?不仅如此,就是许多音乐家为了能在大型的公众的场合演唱好自己的歌曲,他们往往会在一些小范围、小城市多次演出。著名的钢琴家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说:“要想适应在公众场合演出,很多问题都取决于你的舞台上的演出经验,当你连续在十至十五个城市里演出之后,你就会自然而然的适应公开场合演出的环境。”可见艺术实践对我们想要登上舞台演唱的歌唱者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是一味驱除紧张心理的良药。

3.保持身体健康,让心情愉快,培养良好心态。作为一个歌唱者不能让感冒、嗓子哑等一些健康问题烦恼你,要知道歌唱本身就是一项体力活,一个歌唱演员不可能因为自身的不舒服而不参加当场的演出。上台前的心情好坏与演唱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人对我们的演唱提出异议,甚至是一些干预性意见,这也会使心情大受影响。对于这种经常出现而且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必须有自救的方式。欲不受其干扰,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对自身充满信心,并让这种自信持续到演唱过程中。斯克里亚宾曾说:“过去当我还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时,我做起所有的事情来都要容易得多,一切都易如反掌。”可见自信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勇气和力量。

4.集中注意力,注意歌曲情感的处理。如果歌唱者能够把精力集中于歌唱本身,演唱的过程自然也会进入舒适的状态,这也是歌唱者必备的演唱素质。只有调动全部精力,把注意力都倾注在歌唱表演中,内心充满将演唱的歌曲得以充分展现的渴望,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周遭干扰因素所带来的紧张感。音乐教育家塔·古特曼指出:“当一个人全神贯注的盯着一个目标时,其它所有事物均被排除。”只有这样,演唱的时候才能够随歌曲的内容“忧而忧,乐而乐”,才能感染听众,引起共鸣。

5.除上述一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在上舞台前做几次深呼吸或一些简单的锻炼运动,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肌肉不那么僵硬,处于放松状态,心情也会平静许多。演唱前不去想跟歌曲无关的事情,多思考一些怎样处理歌唱细节与怎样展现歌曲意境的内容会更有利于自身的发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减轻歌唱者的心理压力,通过锻炼适应、强化技能、提高信心等对应性手段来解决歌手的紧张状态。

三、顺应性调控措施

虽然上述的对应性调控的措施能够帮助歌唱者减轻心理压力,但仅仅作到对应性调控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再怎样告诉我们的歌唱者用任何对应性手段来控制自己,临场时分他们仍然会非常紧张。而且根据笔者以往的经验来看,越是告诫学生不要紧张,其实他们或许会更加紧张。很多时候告诫会加剧学生上场前内心的不安,告诫在这个时候起到了不良暗示的作用。

临场的紧张应该说是必然现象,不仅歌唱者如此,体育竞技者也是如此。紧张虽然会破坏歌唱的自然和舒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紧张既然是必然的,我们就只能去从积极的方面把控它。体育学专家经常会教导自己辅导的竞技者:“紧张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合理准备。有了这种合理准备,才可能产生应付变化的力量。”体育竞技者将紧张有效地转化为了动力,歌唱者为什么不可以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总结,认为顺应性调控方法是补充和完善常规对应性调控手段的有力途径。这是一种心理升华方法,通过顺应性调整,使得紧张的情绪可以转化为有效的动力和激情,转化为高度的注意力和关注力,转化为更加敏锐的音乐洞察力。

1.根据个性心理特征进行调节

(1)内向性格学生

个性心理特征是左右人们心理过程的主要因素。由于性格内向者总是按照自己在特定心态下附加的联想意义来解释外界事物,因此,他们比较习惯于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主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认识、看法、观点和行为。我们经常会误解内向型的性格,觉得内向一定会影响舞台表现力,会制约对作品的诠释和演绎,甚至会认为内向型性格属于不利于歌唱的性格。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把握好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可以成功地表达音乐作品。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他们自控能力强、勤于思考、细心且认真、谨慎,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在对作品的把控能力上:诠释作品更加严谨,尤其是对于作品的准确性有更加敏锐的判断力。从心理科学的角度看,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更加强烈,他们显得更加聪颖,内心情感世界一点不比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差,所以在表演中,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的优势。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内向型歌唱者经常会表现出“激情不足”的情况。尽管他们的内心感受力很强,但是不容易调动起积极性,或者说紧张度不够,难免显得较为拘谨和局促,我们常说的“放不开”就是典型的体现。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观察学生是否属于内向型性格,例如某些比较“木”的学生,某些乐感似乎比较差的学生,很可能就是内向型性格使然。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要被这些表象所误导,简单认为这些学生就是音乐素质比较差的类型。

针对性地解决内向型性格学生激情不足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而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舞台锻炼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内向型性格的歌唱者也有很多成功的歌唱家,他们无不是经过多年的舞台磨砺,才脱离了性格的制约,成为了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教师在内向型性格的学生面前,永远要坚持激励和鼓励的教学态度,激发他们将内心的理论认识和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并且形成其特点,使其建立一种表达模式和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将会看到他们身上迸发出艺术表演的激情。

(2)外向性格学生

外向型的歌唱者相对于内向型歌唱者来说,在音乐表现力方面似乎来得容易一些,他们的艺术夸张度也可以甚有把握。但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粗糙”和“慌张”方面,尽管在作品的基本要求上可以很快达到要求,但是作品内涵和诠释力方面很多时候显得粗糙。他们在模拟情感的能力上虽然很强,但声泪俱下并不代表可以感人至深。相比起内向型性格歌唱者的放不开,外向型很多时候是慌张的,无论是节奏还是速度,无论是准确度还是风格把握,似乎经常“来不及”顾及什么内容就草率地完成演唱过程了。

针对性解决其问题仍然是要求这些学生把控自己的紧张度,他们容易产生激情是优势,但是适度的拿捏才是艺术表现的要诀。如果要求内向型歌唱者多一些激情的话,不妨要求外向型歌唱者多一些冷静,多一些面向自身的分析和审视。笔者觉得,外向型歌唱者的艺术表现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性,只有理性的光辉才能够使这些富有艺术激情的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2.根据适度原则进行顺应调节

歌唱需要适度的紧张,适度的紧张可以调动歌唱的激情,也是激发我们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歌唱,反而使我们无法进行正常的表演。因此,要有个明确的原则:克服紧张心理不是消除紧张,而是将紧张调节到适度的状态,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展现作品,使歌唱者保持足够的歌唱激情和动力。所以,我们常说的“有效消除紧张心理”是不全面的,应该是“适度减低和运用紧张心理”。

首先,必须做到正确认识歌唱要求,对于演唱效果的期望要有客观态度和合理的分析,要端正自己的演唱动机,减轻心理负担,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应该告诫学生,尽管需要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唱实践,但是不要过于片面夸大一次演唱过程的意义,否则还没开始歌唱,就已经惶惶然了。对初、中期的学习者而言,将技术技能的要求转化到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表现要求,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从作品的整体考虑,是艺术表现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体现歌唱者艺术修养和文化修为的主要标志。作品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作品风格的鲜明性和强烈性,才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事情。

其次,既然紧张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地调控它。坦然面对和接受的紧张是一剂良药,认真体验紧张带来的激动和激情,接受紧张带来的兴奋和冲动,驾驭紧张等于驾驭了自己的情感阀门,既可以运用又可以不深陷其中,表演才做到了张弛有度。紧张让我们有所作为,那就是可以更加激情地演绎作品,更加忘我地表现作品,紧张是表演的朋友不是敌人,它有益于表演的促发而不是制约。

最后是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以抵御消极暗示。教学中应提倡激励和鼓励,提倡赞赏式教学,而表演就应该秉承积极的自我暗示原则,强调学生和歌唱者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式激励自己,例如暗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暗示自己可以有效地放松,暗示自己紧张会带来超水平的发挥等等。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产生反向的暗示,例如担心自己忘词,担心自己唱不出高音,担心自己节奏节拍错误等等。所以,保持积极的自我暗示以抵御消极暗示,是很好的思维习惯,值得我们重视和强化。

综上所述,紧张心理严重影响歌唱者的演唱效果,它使歌唱者承受着很多额外的压力与痛苦,但紧张心理并不是无药可救,也并不可怕。歌唱者的过分紧张心理是可以克服和调控的,调控的目的是适度减低紧张心理,而非消除紧张心理。通过明确而有目标的适应性和顺应性调控,歌唱者的紧张心理才会使每个从事音乐表演的人逐步走向艺术的巅峰,真正地进入音乐的世界。

责任编辑: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