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垦时期台湾客家人性格的“重塑”过程
2016-12-13汤韵旋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清代移垦时期的客家人在迁居台湾的过程中,其客家人性格有一个重塑的过程,并非随客家人的迁徙而天然具有,这种重塑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客家人的共性与个性在迁徙与垦殖过程中的继承与变异。
【关键词】 移垦时期;台湾客家人;性格重塑
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人勤奋、正直、慷慨、谦虚;某人懒惰、虚伪、吝啬、骄傲;某人狭隘、自私、保守、虚荣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人对现实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方式。[1]但普通心理学中的“性格”与客家性格中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客家性格是一种族群性格。在人类学的范畴内。人类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也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种族、民族、族群和千差万别的族群性格。所谓族群性格就是一个族群的人们在其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与他人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生活在同一个族群里面的人由于相同的生存环境、相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习俗等,铸就了其相同的族群性格,因此族群性格体现了一个族群的重要特征。族群性格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很强的生命力。但它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族群的时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与其它族群的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族群性格会缓缓发生改变。
所谓客家性格,是指客家民系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有的族群特质和品性。对于客家性格的表述,罗香林先生最早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使用“客家特性”(即前面提到的“七点客家特性”)这个词,后来出现了各种提法,诸如客家民性、客家民风、客家特质、客家精神、客家品性、客家品德、客家气质、客家风格等等。当然见仁见智,完全没有必要统一某种说法。况且各种提法各有所侧重,并非互相排斥。就拿客家精神与客家性格这两个概念来说,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客家精神是客家心理和客家意识中的优秀部分,是其精华。所以在各种客家著作中提到客家精神时几乎清一色地使用美词华句。诸如拼搏、开拓、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克勤克俭、崇文重教、讲信义、爱国爱乡等等。有一些学者更是天花乱坠,把“客家精神”美化得十全十美。如英国人布克斯顿(Buxton)在列举了客家人的“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做、敢为、敢当”的种种优点后,最后称许道:“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牛乳上的奶酪,……客家人的精神是广东人的精神。不,客家人的精神乃是亚洲人的精神表征。”[2]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客家精神中的“精神”是指其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客家精神”里面讲到的客家品性可以说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至于客家人的负面性格,“客家精神”就只字不提,比如说保守、刚愎自用、缺少追求财富的积极主动精神等等。
客家移民从大陆迁徙到台湾,其族群性格还有一个“重塑”的过程。那么什么是重塑呢?对这一概念进行一下界定是必要的。重塑这一词汇很常见。如“重塑自我”、“重塑民族性格”、“重塑辉煌”、“重塑马克思的当代形象”等等,这在各类文字中屡见不鲜。但是,就这样一个常见的词汇,却在我们各类汉语词典中均找不到它的解释。对此,我们只能从“重塑”的英语对应词“reshape”中去寻找突破。在英美较权威的“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econd edition unabridged)”中“reshape”的意思是“(vt)to shape again or into different form”[3]翻译过来就是“再次塑造或型塑成不同样式”的意思。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中将“reshape”译成“(vt)再赋以形;使再形成;采行新方针;(vi)形成新形态。”[4]最新的《英汉大辞典》则更直接将“reshape”译成“(vt)重塑;重整”,并且举例说“reshape the economy 重整经济;reshape ones body(life)重塑体型(更新生活)”。[5]根据以上这些词典对“reshape”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汉语对应词“重塑”的意思进行一下界定。“重塑”,简单地说就是“重新塑造”的意思。不过这里的“重新塑造”仍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基本恢复原来样子的意思,它强调“重”,也就是“again”。如“重塑鲁迅的铜像”、“重塑苗条身段”等等。其二是转变成新的形态或样子,它强调“新”,也就是“new”。如“重塑自我”、“重塑民族辉煌”等等。那么本论文要讨论的台湾客家族群性格的“重塑”的含义可以说兼有这两种意思,既有“重”、又有“新”。“重”说明台湾客家移民的“客家本性”没有改变,是原乡客家性格的再塑造。“新”说明台湾客家性格的再塑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地理环境、新的族群关系中,通过族群的重组和族群的共同经验而逐步“重塑”起来。它会在仿效过去的族群性格中有所“变异”。但“变异”的程度不大。倘若作为族群重要特征的“族群性格”变异很大的话,则该族群就可能会从它原来的族群中游离出来而成为一支新的族群。例如过去“美利坚民族”就是因为形成了自己新的民族意识、新的民族性格,因此从它的母体“英吉利民族”中分离出来而成为新的民族。而台湾客家之所以是“客家”,是因为它的客家族群特性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它仍然是整个客家民系的一个有机成员。
有人会问,客家移民迁徙到台湾,自然会将客家性格带到台湾,这就不应该存在性格重塑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客家人性格同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个性、一种是共性。个性是以个体存在,表现出它的特殊性。而共性是以群体存在,表现出它的普遍性。每一个客家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的族群性格,但同时也显现出它的差异性,一旦他离开了孕育他的族群母体而移民到异地他乡,则其客家人的性格会逐渐磨损。而客家移民只有通过重新聚集,与其它族群区隔,通过共同的习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以及共同的利益等等重新建立客家社会,这样客家性格的“共性”才能建立,客家性格的“主体”才能够坚持,客家族群才能薪火相传,其“个性”才有生存的空间,才不至于受到磨损而变异。客家人移民台湾,一开始并不是以“族群”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个体”或“小聚居、大杂处”的形式而存在,然后通过祖籍意识、共同的语言,特别是通过“械斗”和宗教的整合最终形成族群认同意识,这样台湾的客家族群才慢慢浮现出轮廓,台湾客家人的性格才有了自己的“场域”,这是其族群性格重塑的“前提”。当然台湾客家族群性格的重塑,不是简单地重复。这种重塑可以说是客家移民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在过去原乡文化遗传和共同的族群经验基础上进行一种新的重构。如台湾客家人“勇敢”、“忠义”的性格虽存在性格遗传的因素,但也是在长期的“闽客械斗”、“客番械斗”以及后来“抗日护台”过程中逐步重塑起来的,自然离不开这种新的人文环境。虽说这种重塑的性格主体没变,但有时它的表现形式也会变。譬如大陆客家以反清王朝来表现“爱国”的品质,而台湾客家则以忠于清政府而呈现“爱国”情操。
【注 释】
[1] 戴小力.心理学导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230.
[2] 苏兆元.客家精神与国民革命.原载于中原文化丛书第四集“客家掌故”.1954.79.转引自陈运栋“客家人”.台北:东门出版社,1991.20.
[3] 参见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econd edition unabridged),Random House,New York,1987.1638.
[4] 梁实秋.远东英汉大辞典[M].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1977.1766.
[5] 英汉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29.
【作者简介】
汤韵旋,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