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杭州新叶古村文化空间保护与社区发展

2016-12-13孙非寒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模式途径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新叶村概况及农村社区与古村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叶村的旅游开发策略和社区发展途径。认为,其旅游开发应确立开发主体;打造金字招牌;开发新叶景观带和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组建民俗文化演出队;设立新叶民俗生活馆,加强村落古物监管;打造生态农业,建好农家乐,配合村落旅游开发;成立新叶文化研究会,开设古村落保护(新叶)论坛。其社区发展应走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坚持原生态、整体性保护原则;打造乡村社区发展的新叶模式(古建筑保护+创意农业+旅游开发)。

【关键词】 杭州古村落;文化空间保护;社区发展;模式;途径

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民俗学者、社会学者等关注的热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日益加剧,愈来愈多的古村落日渐成为空巢村、老人村,也有村落因开发旅游业需要,将原住民从古村落中迁出,出现古民居博物馆化、商业化的状况。从遵循活态保护的视角看,这些无疑是对古建筑的毁坏。作为农村社区,古村落如何依靠自身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的合理传承,是当下古村落社区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又急需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新叶村概况

新叶古村位于杭州建德市南部大慈岩镇,为叶氏聚居村。新叶村山清水秀,马头墙,粉墙黛瓦,是典型的皖南建筑风格和江南风韵。新叶村现在还保存了180余栋古民居,街巷整洁,古色古香,被誉为“中国露天建筑博物馆”、“中国东南农耕文化活化石”。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评为“杭州十大美丽样本”。

新叶村建有抟云塔、文昌阁、土地祠。抟云塔始建于明代,是村子的风水宝塔,因为有祈求文运之功能,也被村民称为文风塔,后同治年间又在塔脚下修建文昌阁,同为祈求文运之所。后来,在文昌阁北面修有土地祠,为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场所。这三个文化空间的组合,反映出农业社会时期民众“耕读传家”的朴素生活理念。

新叶村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叶三月三”、“新叶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同时,有三项列入杭州市级名录,八项列入建德县级非遗名录。邻近的李村、上吴方等古村落,因地缘相近、文化习俗相近,共同组成以新叶村为主的古村聚落,拓展了古村落的文化空间和保护区域。

当地政府采取走市场化的古村落保护策略:立足村落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带动市场,以消费促进保护,走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并于2010年开放旅游。但新叶古村由于旅游景点少,宣传不到位,且自身缺乏特色,旅游开发并不成功。直至某电视台在村子里取景做了一档亲子类娱乐节目后,新叶古村旅游才有所改观。节目带来了旅游标签,让新叶村声名鹊起,但对游客而言,古村有没有内容可看?值不值得一游?能不能引起游客的共鸣感?都是摆在新叶开发旅游面前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农村社区与古村落的发展模式

社区(community),社会学家对其解释众多,但在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上,还是保持一致:即要有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地理空间(包括地域,设施等)、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组织,就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与现代城市社区区分而言,指生活在农村,具有村落认同感、归属感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有明显的乡土情结和乡土意识。

新叶村,既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又是古村落。它拥有冯骥才先生所说的大量遗存,也符合刘沛林先生对古村落的界定:“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

农村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城镇化之路,就要谈到近几年该领域的新概念—“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结合村落实际状况、文化环境,避免千村一面,拆旧建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制定的美丽乡村创建总体目标指出,要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1]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主要有新城建设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和现代农业型模式等。[2]给现代农村社区创建美丽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范式。

在浙江的村落保护过程中,形成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3]:一是安吉模式(生态+文化),即立足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和靠山吃山的旅游产业,利用并做强当地的民俗文化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永嘉模式(古村落保护+生态旅游),因永嘉境内层峦叠嶂分布了众多的古村落,利用当地先天的自然条件,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村落,发展旅游;三是龙溪模式(公共艺术+创意农业),用公共艺术的方式,通过栽花田、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让乡村更美丽,让农业有创意,让农民更富裕。四是萧山模式(乡村节庆+民宿产业),通过打造当地的各种节日,带动节日经济发展。

而在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上,也总结发展了多种保护模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博物馆式,就地供人参观。其二,化散为整的保护,把优秀的建筑集中起来保护,如山西王家大院。其三,划为历史街区,对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保护,如苏州平江府路。其四,建立新村,原有的古村不拆,就近建一个新村,以供村民现代化的居住和生活,温州永嘉苍坡村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其五,原生态式保护,强调保护原有的生活样态。其六,搞旅游开发,综合运用村落文化资源吸引游客。

农村社区融入现代化建设,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可以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打造自身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多是走旅游开发之路,无论是苏州的周庄,还是丽江、大理。杭州新叶村也正在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举的发展之路。

三、新叶村的旅游开发策略

对于新叶村的保护与开发,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有关部门、专家做的发展规划,对其发展的设想与建议如下:

1、确立旅游开发主体

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旅游开发准则,对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提出解决建议,促进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开发主体、政府、村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以牺牲原有村落环境为代价的狭隘旅游发展观,能够在旅游带动下更好的建设村落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护好原汁原味的村落生活状态。

2、打造金字招牌

“中国露天建筑博物馆”、“中国东南农耕文化活化石”、“杭州十大美丽样本”、“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都是村落发展的金匾额。村子的文化遗产,更是村落的无形文化财产,更是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如“新叶三月三”、“新叶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同时,有三项列入杭州市级名录,八项列入建德地方非遗名录。村子还在积极为申请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景观村落,国家级“非遗”项目等做努力。

3、开发新叶景观带和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

祠堂、民居、寺庙是新叶古建三大特色。重点打造如四美堂、种一堂、余燕堂、是亦居、六家头等特大古宅及古建筑,形成景观带。对每一栋古建都做好历史资料的梳理,向游客展示建筑的历史、背后的家族故事、建筑的文化内涵等等。将新叶土特产土曲酒、高粱烧、红曲酒、荞麦烧等,开发成为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

4、组建民俗文化演出队

“新叶昆曲”、三月三庙会、新叶的婚俗,都是可以对外展示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新叶昆曲,传承人年岁已高,后继乏人。如能通过展示演出的方式,获得旅游开发主体的支持,这支队伍将在新叶发展的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5、设立新叶民俗生活馆,加强村落古物监管

全国非遗保护的兴起,古物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下乡收集古物件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市场必然有不遵循市场规则的投机者,新叶村尽管注意到对古物件的守护,但失窃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木雕等被锯窃,圣匾被盗,明清字画失窃。旅游开发的景观带有专人看管,其他古物件,如石碾、石鼓、石磴等农具,旧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水车、纺车厨灶台等大型器件,散落在家家户户没法得到周全的看管,如果通过义务捐赠或者收购的方式,将这些古物件置于一处,办成新叶民俗馆,不仅增加一处旅游景观,同时还能起到监管的作用。

6、打造生态农业,建好农家乐,配合村落旅游开发

生态农业配合旅游开发,各地早已兴起并蔚然成风,如青海门源的油菜花海,甘肃民乐的万寿菊。在新叶聚落大规模种植荷花,形成视觉冲击,打造赏荷区域,并在山坡上种植观赏性苗木,做成特色绿化带。赏荷区域,打造游乐中心,如踩水车,捕鱼、捉鱼,同时也要打造农家餐饮一条街,做特色农家菜,卖地方风味特产。生态农业,让游客有景可看;农家乐,还要让游客留下消遣、消费。

7、成立新叶文化研究会,开设古村落保护(新叶)论坛

学术交流,能够扩大新叶的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让专家学者为新叶旅游出谋献策。2009年9月的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研讨会使新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不少。

四、新叶村社区发展途径

1、走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新叶村的古建筑虽然有些破旧,却积淀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从不同的宗祠和房派以及它们的布局,能清楚地看到传统宗法制度;文昌阁、书院、文峰塔让科举制度一目了然;土地庙、娘娘庙、关公庙彰显出泛神论崇拜。这三大制度特点构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生动教材,是全世界唯有中国才有的文化和建筑。”[4]文化旅游景观带的开辟、新叶民俗馆的建设,依靠自身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社会发展,成为新叶文化传承的当下之路。当地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3年,新叶村入选杭州十大美丽样本,是对其走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之路的认可与肯定。

2、坚持原生态、整体性保护原则

关注古村落保护的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对新叶村的发展一直很关注。“浙江省建德县新叶村,20年前他去时,古村镇保存得很完好,有非常漂亮的文峰塔、文昌阁,连山路的路亭都还有;四年前去时,面目全非,60幢老房拆掉了29幢;去年油菜花开时他又去,已看到一些三四层的小洋楼了,虽然小洋楼很漂亮,但却和整个村子的环境格格不入;今年再去时,看到新规划的设计图纸,吓了一大跳,欧美的城市式绿地将取代乡土环境,仅存的古老风貌将荡然无存。”[5]坚持原生态、整体性保护是村落开发的第一原则,新叶村必须坚守开发底线。

“原生态文化是民众生活中的文化,是植根于某个地域的独特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活文化。”[6]合理的继承与开发才是对遗产的敬畏,否则就是一场破坏。新叶村及时更正早先的村落规划,保护了古老风貌。要注意的是,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对一个个“文化碎片”或“文化孤岛”的“圈护”,而是对文化全局的关注;不但要保护文化遗产自身及其有形外观,还要注意它们所依赖和因应的结构性环境。其次,从时间上来说,不仅要注意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也不能忽视和歧视其现实状况和将来发展。[7]整体性保护,不仅仅是对现状的保护,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把控。

3、打造乡村社区发展的新叶模式:古建筑保护+创意农业+旅游开发

“创意农业具有经济高效性、文化欣赏性、产业融合性、消费参与性等特点。可以促进农业资源再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农村居住环境。能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型旅游产品。发展创意农业,可以开发建设主题特色鲜明、产品创意独特、游客乐于参与的农业文化和乡村文化体验产品和养生保健产品等能满足消费者各种需要的时鲜农业工艺品。”[8]在有古村落资源的新叶村,发展创意农业、搞旅游开发,是建设美丽乡村、新型社区的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2] 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N].农民日报,2013-05-15.

[3] 吴理财.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

[4][5] 张玉玲.别让历史记忆在我们手中断裂[J].光明日报,2008-5-15.

[6] 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5.

[7]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8] 杨良山.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路径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3.1.

【作者简介】

孙非寒(1986-)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模式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