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2016-12-13田凯汪正祥雷耘张娥李泽熊斌梅

四川动物 2016年3期
关键词:尖子爬行动物竹园

田凯, 汪正祥, 2, 3*, 雷耘, 张娥, 李泽, 熊斌梅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2.湖北省生物资源绿色转化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62;3.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2;4.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0)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田凯1, 汪正祥1, 2, 3*, 雷耘4, 张娥1, 李泽1, 熊斌梅1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2.湖北省生物资源绿色转化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62;3.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2;4.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0)

2014年7月对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共77种,隶属4目22科。其中两栖纲2目10科36种,爬行纲2目12科41种。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79.22%)为主,广布种(14.29%)、古北种(6.49%)次之,呈现出南北混杂的局面。随着海拔升高,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拔801~1 100 m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高。通过与鄂西南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的G-F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2.03、4.04和0.66。根据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

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山区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缘,清江中下游。保护区内河流众多,北连清江、东接响石溪、南有中溪河,同时曲溪流经区内,水资源非常丰富,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境。但目前关于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较少。仅有的相关报道有:1889年Albert Günther根据Pratt AE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采到的2号小鲵标本命名为中国小鲵Hynobiuschinensis(Günther,1889);2005年王熙等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高家堰再次采到中国小鲵的标本(王熙等,2007);1995年徐纯森等对鄂西南的两栖动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徐纯森,陈孝煊,1995);戴宗兴等先后于1995年和1996年对湖北省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进行了研究(戴宗兴等,1995,1996)。这些研究对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有部分涉及,但迄今为止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2014年7月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结合文献调查,研究结果填补了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加强该区域野生动物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1 自然概况

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110°39′20″~110°48′02″E,30°16′04″~30°23′58″N,总面积13 313 hm2,区内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 259.1 m,最低海拔200 m,相对高差达2 059 m。区内重峦叠嶂,山势陡峭,河流深切,地貌类型完整。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年降雨量为1 300~1 460 mm,雨量分配年际变化较大,季节性特征明显。最热月均温24 ℃~28 ℃,最冷月均温1 ℃~5 ℃,不同海拔气温相差悬殊。

2 调查方法

2.1 野外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在调查所经路径设置9条样线重点调查(图1),样线长1 000~2 000 m,宽10~20 m。沿途调查和记录所见两栖爬行动物的实体及其他信息,如产卵、蝌蚪等。记录样线内的地形、生境等各种要素。09∶00—11∶00、14∶00—16∶00,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同时进行,由于两栖动物白天活动频度低,因此在18∶00—22∶00对其进行补充调查。对捕捉到的种类进行数量统计、拍照,并采集标本。

图1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区域分布图

1.曲溪-陈家坪, 2.对语坪, 3.都正湾镇, 4.银峰村, 5.中溪河, 6.崩尖子, 7.竹园坪, 8.响石溪, 9.清江。

1.Quxi-Chenjiaping, 2.Duiyuping, 3.Duzhengwan, 4.Yinfeng, 5.Zhongxihe, 6.Bengjianzi, 7.Zhuyuanping, 8.Xiangshixi, 9.Qingjiang.

2.2 物种分类鉴定与区系分析

两栖动物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费梁等,2006,2009a,2009b)、《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谱》(费梁等,2012)。爬行动物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张孟闻等,1998;赵尔宓等,1998,1999)、《中国蛇类》(上、下册)(赵尔宓,2005)、《中国爬行动物图鉴》(季明达等,2002),并参考蔡波等(2015)。珍稀濒危物种主要依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谢焱,2004),同时参考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http://www.zhb.gov.cn/gkml/hbb/bgg/201505/t20150525_302233.htm)。区系分析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1999),并参考相关文献(戴宗兴等,1995,1996;徐纯森,陈孝煊,1995)。

2.3 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

根据地形、植被以及气候等生态因子,综合考虑产卵、蝌蚪及其幼体生活的水域环境,将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划分为4类:流溪型、静水型、陆栖型、树栖型(费梁等,2012)。

2.5G-F指数测度

运用G-F指数测度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类群中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纪力强,1999),选取与保护区同属武陵山脉的相邻4个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比较(戴宗兴等,2009;葛继稳等,2009;李神斌等,2010),应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不同地区的G指数和F指数的差异进行检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主要在SPSS 19.0和Excel中进行。

G-F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i=ski/Sk,Sk=名录中k科的物种数,ski=名录中k科i属中的物种数,n=k科中的属数。

其中:m=名录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科数。

其中:qj=sj/S,S=名录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数,sj=两栖爬行动物j属中的物种数,p=两栖爬行动物的属数。

根据Pielou(1969)的研究结果,G-F指数的范围为0~1;单种科对F指数的贡献为零,非单种科越多,G-F指数越高。如果两栖爬行动物所有的科都为单种科,即DF=0时,则该地区的G-F指数为零,即DG-F=0。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调查统计表明,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有2目10科36种,以无尾目的科数、种数最多,共7科31种。其中蛙科的种类最多,共10种,其他9科依次为:角蟾科和姬蛙科各6种,叉舌蛙科4种,雨蛙科3种,小鲵科、蝾螈科各2种,隐鳃鲵科、蟾蜍科、树蛙科各1种。

爬行动物有2目12科41种,有鳞目的蛇亚目5科,蜥蜴亚目4科,龟鳖目3科;蛇亚目的种类最多,共28种,其中又以游蛇科的种类最多,共19种;其他11科依次为:蝰科5种,石龙子科、蜥蜴科各3种,地龟科、鬣蜥科、眼镜蛇科各2种,鳖科、平胸龟科、壁虎科、闪皮蛇科和钝头蛇科各1种。

保护区的77种两栖爬行动物中,属于极危(CR)的有3种:大鲵Andriasdavidianu、平胸龟Platysternonmegacephalum、黄缘闭壳龟Cuoraflavomarginata,濒危(EN)9种,易危(VU)9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1种:大鲵;附录Ⅱ2种;滑鼠蛇Ptyasmucosus、舟山眼镜蛇Najaatra。另外,有27种为中国特有种,占总种数的35.06%(附录)。

3.2 区系特征

区系统计分析表明,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中,东洋种61种,占79.22%;广布种11种,占14.29%;古北种5种,占6.49%。这体现了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以东洋种为主、广布种和古北种相混杂的局面。从分布型来看,两栖爬行动物全部为华中区,其中仅为华中区有12种,兼西南区有46种,兼华南区有50种,说明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具有西南区和华南区的区系特征(表1)。

3.3 生态类型及分布

保护区的两栖动物有16种属于流溪型,占总数的44.44%,包括有尾目的巫山北鲵Ranodonshihi、大鲵、无斑肥螈Pachytritonlabiatus,无尾目的臭蛙类、棘蛙类、湍蛙类及角蟾类;8种属于静水型,占总

表1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统计

数的22.22%,包括有尾目的中国小鲵、东方蝾螈Cynopsorientalis,无尾目的侧褶蛙类、水蛙类及狭口蛙类;8种属于陆栖型,占总数的22.22%,包括蟾蜍类、林蛙类、姬蛙类;4种属于树栖型,占种数的11.11%,包括雨蛙类、树蛙类。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以流溪型最为丰富,静水型、陆栖型次之,树栖型最少。

总体看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2),属于物种丰富度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的中峰模式(吴永杰,雷富民,2013)。200~500 m区段,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低于501~800 m区段、801~1 100 m区段以及1 101~1 400 m区段,这是由于200~500 m区段大部分为实验区,在保护区所占面积较小,同时人类活动干扰大,生境破碎;801~1 100 m区段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高,主要是由于该区段大部分位于核心区和缓冲区,人为活动干扰少,生境保存完好;1 700 m以上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急剧减少,仅有少数适应高山环境的物种。

图2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分布图

3.4G-F指数测度

选取鄂西南武陵山脉的5个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科多样性(DF)、属多样性(DG)和G-F指数均最高,分别是12.03、4.04和0.66;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科多样性、属多样性和G-F指数均最低,分别为3.62、8.79和0.59(表2)。对各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DG或DF差异用LSD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保护区之间的DG和DF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且珍稀濒危物种较多,该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成分呈现出以东洋种为主,古北种、广布种相混杂的局面。其原因主要为: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华中区西北部,与古北界相邻,邻近界区的物种容易相互渗透;另外,从地质上讲,该区域属于扬子地台,是稳定的古地陆,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小,保存了许多孑遗物种(徐纯森,陈孝煊,1995),因此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且区系成分复杂。

表2 鄂西南武陵山脉5个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G-F值的比较

*为保护区科考报告,数据未发表。

*Data from the research report (unpublished).

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齐全,以流溪型为主,静水型、陆栖型和树栖型次之。究其原因:(1)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带,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达2 059 m,垂直带谱丰富;(2)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清江水系纵贯全区,水系发达,满足了两栖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水环境。

一般来说,具有亲缘关系的生态类群,其生态位比较接近,分布区不重叠或小部分重叠;反之,亲缘关系较远的种群,其生态位较远,而有较大的重叠(Aulayetal.,1998)。那么,当一个区域内某种生态类群的G-F指数较高时,即区域内该生态类群的非单种科较多时,说明区域内该生态类群的物种分化较小,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反之,当一个区域内某种生态类群的G-F指数较低时,即区域内该生态类群的非单种科较少时,说明区域内该生态类群的分化较大,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与同处鄂西南武陵山脉的其他4个保护区相比较,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G-F指数最高,这与其两栖爬行动物的非单种科较多有关,说明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分化较小,亲缘关系较近。

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且物种的不可替代性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威胁,应完善保护措施,加强保护力度。首先,要加强关键物种的保护。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作为中国小鲵的模式产地(赵尔宓, Adler,1982;王熙等,2007),中国小鲵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加强关键物种的保护刻不容缓;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访问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群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态功能与保护价值认识不足;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清江水系纵贯该区域,区域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了生存必不可少的水环境,因此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尽量减少或避免环境破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致谢:调查得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和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协助,特别是长阳林业局的刘春玉协助两栖爬行动物的标本采集,长阳林业局的肖云峰提供了相关调查资料,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其仁老先生在物种的分类鉴定上给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蔡波, 王跃招, 陈跃英, 等. 2015.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J]. 生物多样性, 23(3): 365-382.

戴宗兴, 杨其仁, 张如松, 等. 1996. 湖北省爬行动物的区系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1): 92-95.

戴宗兴, 张铭, 康忠汉, 等. 1995. 湖北省两栖动物的区系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4): 513-518.

戴宗兴, 郑志章, 龚仁琥, 等. 2009.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动物学杂志, 44(6): 48-53.

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等. 2006.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上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等. 2009a.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费梁, 胡淑琴, 叶昌媛, 等. 2009b.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2012. 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葛继稳, 胡鸿兴, 李博, 等. 2009. 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季达明, 温世生. 2002. 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蒋志刚, 纪力强. 1999. 鸟兽物种多样性测度的G-F指数方法[J]. 生物多样性, 7(3): 220-225.

李神斌, 苏振林, 童萍, 等. 2010.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 29(1): 130-133.

汪松, 谢焱. 2004.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熙, 吴敏, 张勇, 等. 2007. 中国小鲵在116年后再发现及其描述[J]. 四川动物, 26(1): 57-58.

吴永杰, 雷富民. 2013. 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J]. 动物学杂志, 48(5): 797-807.

徐纯森, 陈孝煊. 1995. 鄂西南两栖动物区系[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4(6): 572-577.

张孟闻, 宗喻, 马积藩. 1998.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张荣祖. 1999. 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尔宓, Adler K. 1982. 中国小鲵100年[J]. 四川动物, 8(2): 18-20.

赵尔宓, 黄美华, 宗愉, 等. 1998.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尔宓, 赵肯堂, 周开亚, 等. 1999.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尔宓. 2005. 中国蛇类(上下册)[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Aulay M, Andy SB, Sonia RV. 1998.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M]. Milton Park, UK: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Günther A. 1889. Third contribution to our knowledge of reptiles and fishes from the Upper Yangtsze-Kiang[J].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4(6): 218-229.

Pielou EC. 1969.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cology[M].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附录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区系、分布及生态类群

续附录物种收录依据动物区系生态类型濒危等级CITES附录中国特有种区内分布(海拔/m,地点)(四)角蟾科Megophryidae6.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OREN√500~1400m,五河村、响石溪7.峨山掌突蟾Paramegophrysoshanensis◎ORLC√800~1700m,竹园坪、观坪林场8.峨眉角蟾Megophrysomeimontis◎ORVU√800~1400m,光修屋场、白屋岩9.淡肩角蟾M.boettgeri◎ORLC√500~1400m,响石溪、对语坪10.小角蟾M.minor◎ORLC910~1100m,崩尖子、竹园坪11.巫山角蟾M.wushanensis△ORVU√930~1020m,伍河村、崩尖子(五)蟾蜍科Bufonidae12.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gargarizansgargarizans△CTLC260~780m,响石溪、云峰嘴、都湾镇、竹园坪、岩板稻场(六)雨蛙科Hylidae13.华西雨蛙Hylaannectans◎OALC√800~2000m,崩尖子山,观坪林场、银丰村14.三港雨蛙H.sanchiangensis◎OALC√800~1100m,伍河村、崩尖子15.无斑雨蛙H.immaculata◎PALC√200~1100m,龙颈项、岩板稻场(七)蛙科Ranidae16.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PTLC√1100~2000m,白屋岩、烧鸡包17.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OTLC√200~1100m,云峰嘴、响石溪、崩尖子18.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a△PQNT√1100~1700m,观坪林场、锯齿子林19.湖北侧褶蛙P.hubeiensis◎CQLC√500~1000m,崩尖子、伍河村20.威宁趾沟蛙Pseudoranaweiningensis◎OQNT√1700~2200m,崩尖子21.沼蛙Boulengeranaguentheri◎OQLC200~800m,响石溪、陈家坪22.绿臭蛙Odorranamargaratae△ORLC500~1700m,响石溪、燕子岩、观坪林场、崩尖子山、对语坪、竹园坪23.花臭蛙O.schmackeri△ORLC200~1280m,响石溪、伍河村、崩尖子、观坪林场24.棘皮湍蛙Amolopsgranulosus◎ORNT√1400~1700m,崩尖子、泡桐树槽25.华南湍蛙A.ricketti◎ORLC500~1400m,伍河村、竹园坪(八)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26.泽陆蛙Fejervaryalimnocharis△OQLC500~1700m,响石溪、伍河村、崩尖子27.棘腹蛙Quasipaaboulengeri△ORVU800~1700m,竹园坪、崩尖子、泡桐树槽28.棘胸蛙Q.spinosa△ORVU800~1400m,伍河村、白屋岩、崩尖子29.隆肛蛙Feiranaquadrana△ORNT√500~1700m,响石溪、燕子岩、崩尖子、将军坳(九)树蛙科Rhacophoridae30.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megacephalus◎OALC200~1700m,陈家坪、崩尖子、响石溪、观坪林场(十)姬蛙科Microhylida31.合征姬蛙Microhylamixtura◎OTLC√1100~1700m,锯齿子林、烧鸡包32.粗皮姬蛙M.butleri◎OTLC200~800m,云峰嘴、响石溪33.小弧斑姬蛙M.heymonsi◎OTLC500~1100m,响石溪、崩尖子34.花姬蛙M.pulchra◎OTLC200~800m,响石溪、陈家坪35.饰纹姬蛙M.fissipes◎OTLC500~800m,岩板稻场、云峰嘴36.四川狭口蛙Kaloularugifera◎OQLC√500~1100m,竹园坪、崩尖子爬行纲REPTILIA一龟鳖目TESTUDINES(一)鳖科Trionychidae1.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CEN伍河村、都湾镇(二)平胸龟科Platysternidae2.平胸龟Platysternonmegacephalum◎OCR都湾镇、崩尖子(三)地龟科Geoemydidae3.乌龟Mauremysreevesii◎CEN都湾镇、陈家坪4.黄缘闭壳龟Cuoraflavomarginata◎OCR都湾镇二有鳞目SQUAMATA(四)鬣蜥科Agamidae5.草绿攀蜥Japaluraflaviceps◎OLC√500~800m,响石溪、岩板稻场

续附录物种收录依据动物区系生态类型濒危等级CITES附录中国特有种区内分布(海拔/m,地点)6.丽纹攀蜥J.splendida◎OLC√800~1100m,竹园坪、崩尖子(五)壁虎科Gekkonidae7.多疣壁虎Gekkojaponicus◎OLC800~1100m,响石溪、光修屋场、伍河村(六)石龙子科Scincidae8.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elegans◎OLC800~1400m,观坪林场、泡桐树槽、竹园坪、对语坪9.中国石龙子P.chinensis◎OLC1400~1700m,烧鸡包、锯齿子林10.铜蜓蜥Sphenomorphusindicus△OLC500~2000m,伍河村、白屋岩、观坪林场、银丰村、崩尖子(七)蜥蜴科Lacertidae11.丽斑麻蜥Eremiasargus◎PLC500~800m,响石溪、伍河村12.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CLC√800~1100m,光修屋场、竹园坪13.白条草蜥T.wolteri◎CLC700~860m,伍河村(八)闪皮蛇科Xenodermatidae14.黑脊蛇Achalinusspinalis◎OLC1100~1700m,伍河村、光修屋场(九)钝头蛇科Pareatidae15.中国钝头蛇Pareaschinensis◎OLC√500~800m,云峰嘴、岩板稻场(十)游蛇科Coluridae16.绞花林蛇Boigakraepelini◎OLC400~1100m,云峰嘴、崩尖子山17.钝尾两头蛇Calamariaseptentrionalis◎OLC600~800m,伍河村18.赤链蛇Lycodonrufozonatum◎CLC800~1700m,伍河村、光修屋场、银丰村19.黑背链蛇L.ruhstrati◎OLC500~1400m,观坪林场、锯齿子林20.紫灰蛇Oreocryptophisporphyracea◎OLC800~1400m,竹园坪、白屋岩21.黑眉晨蛇Orthriophistaeniura△CEN500~1700m,响石溪、竹园坪、观坪林场、银丰村22.红纹滞卵蛇Oocatochusrufodorsata◎PLC800~1100m,光修屋场、竹园坪23.王锦蛇Elaphecarinata△OEN500~1400m,云峰嘴、伍河村、白屋岩、观坪林场、光修屋场24.双斑锦蛇E.bimaculata◎OLC√800~1100m,竹园坪25.玉斑蛇Euprepiophismandarina◎OVU500~1100m,云峰嘴、伍河村26.翠青蛇Cyclophiopsmajor◎OLC500~1100m,响石溪、伍河村27.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macrops◎OLC1100~2200m,观坪林场、银丰村、崩尖子28.滑鼠蛇Ptyasmucosus◎OENⅡ700~900m,伍河村、响石溪29.乌梢蛇P.dhumnades△OVU500~1100m,响石溪、竹园坪、伍河村30.颈槽蛇Rhabdophisnuchalis◎OLC1100~1400m,白屋岩31.虎斑颈槽蛇R.tigrinus△CLC800~1400m,竹园坪、锯齿子林、观坪林场32.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OLC800~1100m,光修屋场33.乌华游蛇Sinonatrixpercarinata◎OVU800~1100m,竹园坪、伍河村34.渔游蛇Xenochrophispiscator△OLC1100~1700m,观坪林场、燕子岩(十一)眼镜蛇科Elapidae35.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OEN500~800m,云峰嘴36.舟山眼镜蛇Najaatra◎OVUⅡ1400~1700m,崩尖子(十二)蝰科Viperidae37.白头蝰Azemiopskharini◎OVU1100~1700m,观坪林场、崩尖子38.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OEN500~800m,伍河村、云峰嘴39.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CNT800~1400m,竹园坪、观坪林场40.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jerdeonii△OLC1400~2190m,银丰村、崩尖子41.福建竹叶青Viridoviperastejnegeri△OLC800~1100m,竹园坪、光修屋场

注: △ 采集到标本或拍摄到照片, ◎ 文献记载或访问调查得到; 动物区系: O.东洋种, P.古北种, C.广布种; 生态类型: Q.静水型, R.流溪型, T.陆栖型, A.树栖型; 濒危等级: CR.极危, EN.濒危, VU.易危, NT.近危, LC.无危; 分类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费梁等,2006,2009a,2009b)、《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费梁等,2012)、《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张孟闻等,1996;赵尔宓等,1998,1999)、《中国爬行动物图鉴》(季达明, 温世生,2002)、《中国蛇类》(赵尔宓,2005)以及《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蔡波等,2015)。

Notes: △ the information was specimen or photo, ◎ the information was from the literature or interview; Fauna type: O.Oriental, P.Palearctic, C.Cosmoplite; Ecological type: Q.Quiet water, R.Running water, T.Terrestrial, A.Arboreal; Endangered level: CR.Critically, EN.Endangered, VU.Vulnerable, NT.Near threatened, LC.Least concern;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Zhangetal.(1996), Zhaoetal.(1998, 1999), Ji & Wen (2000), Zhao (2005), Feietal.(2006, 2009a, 2009b), Fei (2012) and Caietal.(2015).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色型异常的白鹇

白鹇Lophuranycthemera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雉科鸟类,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共15个亚种(del Hoyoetal.,2013)。其中,我国有9个亚种,四川省仅1个亚种,即峨眉亚种L.n.omeiensis(郑光美,2011)。该亚种的鉴别特征为:雄鸟上体白色,密布以“V”形黑纹;羽冠蓝黑色,下体黑褐色;尾长,大都白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枕冠近黑;跗蹠赤红色(李桂垣,1985)。

2013—2014年,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乐山师范学院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该保护区联合开展了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及其主要伴生动物监测。2013年4月,1902号位点的红外相机先后2次拍摄到1只色型异常的白鹇(图1)。该鸟体羽颜色与本地区同期拍摄的白鹇雌、雄鸟均不同(图2)。其不同之处在于:上体和下体的羽色浑然一体,均为黑褐色;耳羽白色;身体余部与成年雄性白鹇未见明显差异。2次拍摄的时间间隔为5 d,推测可能为同一只个体。

动物色型异常事件时见报道,如秦岭曾发现多只棕色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雍严格,王磊,2014)。导致野生动物色型异常的原因很多,包括杂交、返祖、隐性基因纯合、基因突变、色素合成与转运通路紊乱,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如微量元素、温度、光照)等。本次在老君山发现的色型异常白鹇属国内首次报道,其成因有待研究。

图1 红外相机拍摄的色型异常白鹇

图2 红外相机同期拍摄的色型正常白鹇(左雄右雌)

陈本平1, 凌征文1, 付义强2*

(1.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屏山645350;

2.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通信作者,E-mail:fyq512@126.com

致谢: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建武、马照富、赖杰、郑毅、徐海涛和陈文才等人参与了野外调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路博士协助鉴定白鹇色型,在此一并致谢!

Investigation on the Biodiversitie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Bengjianzi Nature Reserve, Hubei Province

TIAN Kai1, WANG Zhengxiang1, 2, 3*, LEI Yun4, ZHANG E1, LI Ze1, XIONG Binmei1

(1.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2.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Bio-Resources, Wuhan 430062, China; 3.Hube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Response, Wuhan 430062, China; 4.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n July 2014 and literatures, th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Bengjianzi Nature Reserve were reported.Thirty-six species of amphibians belonged to 2 orders and 10 families, and 41 species of reptiles belonged to 2 orders and 12 families were found in the reserve, respectively.Mos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were Oriental species (79.22%), followed by Widespread species (14.29%) and Palaearctic species (6.49%).The biodiversit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creased with altitude 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at 801~1 100 m asl.By comparing theG-Findex with other four reserves in southwest Hubei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family diversity (DF), genus diversity (DG) andG-Findex in Bengjianzi Nature Reserve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as 12.03, 4.04 and 0.66,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result of field survey,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the reserve were proposed.It was necessary to minimize or avoi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when exploring the resources.At the same tim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ngjianzi Nature Reserve;amphibian; reptile; biodiversity

2015-11-20 接受日期:2016-0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41)

田凯(1990—), 男, 硕士, 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E-mail:wangzx66@hubu.edu.cn

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366

Q959.5; Q959.6

A

1000-7083(2016)03-0452-07

中央财政林业专项资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鸟类生态与进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

猜你喜欢

尖子爬行动物竹园
赶牛
尖子坐抛物线及其几何性质拔高训练答案与提示
技巧啦啦操中尖子出现的心理障碍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高校教学中技巧啦啦操运动员难度动作保护能力培养探析
漫步千竹园有感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美丽的荆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