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

2016-12-13张小娟李静

河北医药 2016年23期
关键词:静脉炎移位套管

张小娟 李静



·护理研究·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研究

张小娟 李静

目的 探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于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将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套管移位、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给于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套管移位和液体渗漏减少;留置针保留时间延长;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和静脉留置针护理知识学习,护士对可能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和严重程度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静脉留置针和穿刺血管的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的正确穿刺和有效固定,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灵活掌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对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知识的卫生宣教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护士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预防静脉留置针套管移位和液体渗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能顺应血管形状和走向,不易穿破血管,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固定、保留时间长、保护血管等优点,方便临床用药和利于紧急抢救,同时能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血管穿刺难度,使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而且影响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院采用了一系列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了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住院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0.5±1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种、所用药物、输液量、输液时间[2]、血管条件以及置管所用材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统一选择由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2 G和24 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于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培训和静脉留置针护理知识学习:提高护士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其牢固树立无菌技术观念,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和穿刺血管,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封管方法及留置针护理方法。掌握输注药物的类别、性质、浓度、渗透压及不良发应。提高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对穿刺局部组织和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有效固定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提高留置针护理水平,预防穿刺局部和留置针污染,减少套管移位和液体渗漏,延长置管时间。提高对患者静脉留置针知识宣教的能力,取得患者配合,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主动避免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2.2 正确评估患者:根据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年龄、性别、留置部位、血管条件、输注药物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等情况,评估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危险程度,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发现,年龄>60岁的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血管脆性大,对穿刺造成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和局部炎症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患者更容易发生静脉炎;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静脉炎;远心端的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明显高于近心端;输液量超过1 500 ml,尤其是大量快速输液时,静脉壁测压增加,造成机械性静脉炎;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使血浆渗透压增高,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导致液体外渗、血管变硬而出现静脉炎[3]。因此,对于年龄>60岁、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物、日输液量超过1 500 ml的患者要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血管、严格掌握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护士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疼痛、红、肿、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

1.2.3 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和穿刺血管: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输液的目的、输注药物种类和性质,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小型号、穿刺针较短的留置针,我们一般选择22 G和24 G,以减少留置针对局部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血管优先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可以适度活动的前臂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前臂静脉网,其次选择手背静脉,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如果只能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将下肢抬高20°~30°,加快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4],同时要减少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避开活动度大的关节部位、防止关节活动时引起套管移位,甚至液体渗漏,避免在患有皮肤病和水肿的部位以及静脉回流差的患肢进行穿刺。

1.2.4 静脉留置针的正确穿刺和有效固定: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待消毒液干后再进行穿刺,防止消毒液通过皮肤进入局部组织和血管,造成化学刺激;穿刺时力求稳、准、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在皮下反复探测血管,减少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和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的机械损伤。穿刺成功后对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固定非常重要,如果固定不牢靠,或因为固定松脱后未及时更换留置针,不但不能保证敷贴的无菌,而且还会造成留置针套管移位与血管反复摩擦,使留置针保留时间缩短,导致静脉炎和输液时液体外渗的发生[5,6]。因此,穿刺成功后要对留置针进行有效固定,减少留置针套管移位与血管反复摩擦。穿刺成功拨出针芯后将紧绷的皮肤放松恢复到原位,调整留置针的位置,使留置针顺应血管的形状和走向,输液顺畅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针柄后再固定四周,使敷贴与皮肤紧密接触,用胶布环手臂一圈固定三叉接口,用有弹性透气的纯棉内衣袖口剪成大小、松紧适中的套子,套在穿刺部位,防止套管移位和脱出,减少因留置针套管移位造成的局部组织和血管的机械刺激,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1.2.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灵活掌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及输液量调节输液顺序和速度,当输入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大、弹性好的静脉血管,若从远端静脉输入,输入速度不宜过快。用药顺序上,先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输入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7],输液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避免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在血管内残留对血管造成损伤。输液量较大时,输液局部要保暖,抬高输液肢体,促进局部血流回流,防止局部血管痉挛,必要时开通第二条静脉输液通道同时输入。临床可根据输入药液的性质、输液量、穿刺部位决定留置时间,目前一致认为,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增加,静脉炎的发生也明显增加[8],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5 d,不超过1周[9]。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留置时间不超过3 d,输入一般液体时,可根据病情和置管部位情况适当延长留置时间[10],输入液量较大或穿刺部位在远心端时适当缩短留置时间。

1.2.6 做好对患者的卫生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将输液目的、意义、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配合;在输液期间,帮助患者将穿刺部位远端肢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留置期间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敷料;置管肢体可适度活动,但不可过度用力,不可压迫穿刺血管以防静脉回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渗液或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等不适时,及时通知护士立即拨除留置针;如发生静脉炎,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的乙醇溶液进行湿热敷。

1.3 静脉炎评价标准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11]: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总发生率11.7%,较对照组降低了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n=6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套管移位、液体渗漏和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套管移位和液体渗漏减少,留置时间延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套管移位、液体渗漏和留置时间比较 n=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n=6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已经广泛使用,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12]。护士对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严重程度评估能力可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3]。因而,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培训和静脉留置针护理知识学习,提高护士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树立无菌技术观念,提高护士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对穿刺局部组织和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提高护士对患者静脉留置针知识宣教能力,使患者了解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主动避免静脉炎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输液的目的、输注药物种类和性质,合理选择静脉留置针和穿刺血管,正确熟练的穿刺方法和有效的固定,可以有效预防留置针移位和脱出,减少留置针对局部组织和血管的刺激以及药液外渗;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速度和输液后用0.9%氯化钠溶液有效地冲管,避免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在血管内残留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根据输入药液的性质、输液量、穿刺部位情况灵活掌握留置时间,避免因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引起的静脉炎。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防止套管移位和药液渗漏,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保证了临床静脉用药和重危患者的紧急抢救,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丁红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安徽医学,2010,14:1367-1368.

2 张瑞芳,高秀梅,胡丽莉.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河北医药,2012,34:2379.

3 董静静,韩瑜,张来香.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与留置时间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1,9:2700-2701.

4 王艳伶.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0,8:19-20.

5 陶艳玲,周春兰.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4,29:89-92.

6 徐伟,李子悦,和晓娟,等.颅脑外伤病人静脉留置针改良固定方法的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15,27:293-294.

7 武海珍,邓桂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7:39.

8 王晓霞,王娟,许爱玲.老年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及护理.全科护理,2012,10:1763-1764.

9 罗济琼.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探讨.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886-2887.

10 田春梅,靳丽华.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9.

11 唐映辉,高林春,刘光琼,等.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25.

1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9.

13 周迎春.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10,17:51-52.

10.3969/j.issn.1002-7386.2016.23.047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医院

R 473.6

A

1002-7386(2016)23-3669-03

2016-04-12)

猜你喜欢

静脉炎移位套管
损伤套管引起的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异常分布特征分析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跟管钻进用套管技术研究
多指离断手指移位再植拇指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