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
2016-12-13福建省南平市建瓯芝华中学黄建荣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芝华中学 黄建荣
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芝华中学黄建荣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濡养不能掺杂功利,学生要纯粹地感受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所赋予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担当和责任感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以适当的语文教材传承相应的文化和师生互动教学中渗透着传统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传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传统文化传承诗歌互动
何为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自诞生起流传至今的文学、哲学、诗歌等的文化综合的统称。它包括先秦散文和诗歌,其中诸子百家散文凝聚着先哲们令人叹服的智慧,而诗歌方面中,先秦时期尤其以《诗经》著称。这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两汉时期的散文文采飞扬,大气磅礴,接下来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诗歌,璀璨了整个文坛,而两宋时期的词赋更是袅娜深情,灵动秀丽。元曲继承了宋词的灵动,但却延展了宋词的音乐性。明清小说更是大气磅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这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为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正是在这深厚的文化长河的滋养下,中华民族才不会失掉应有的方向。
但自从国家将经济发展列为重心之后,社会出现了一股重视金钱轻视文化的不正之风,诗书礼仪这些传统文化被自西方传来的所谓的尊重个性、追求自由的大潮冲击得所剩无几,那些文化瑰宝成了古董,那些诗书礼仪被看成守旧复古,这样年复一年,人们越来越看重金钱,越来越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道德水准一降再降,呼吁回归淳朴,呼吁加大传统文化渗透的呼声越来越响,而语文,尤其是初中语文便肩负起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真的很忙,忙得四脚朝天,早晨七点就得到校,有早读,每天都有语文课,有时还是两节连排,就是在这样大的劳动量下,在这样的辛勤耕耘下,有些初中生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知道一些传统的礼仪,自己是第一位的,别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和同学在一起不知道谦让,不知道朋友间要真诚付出,不知道自身应该肩负的责任,不知道担当的重要,没有为他人奉献的精神,于是生怕自己吃亏。一篇篇课文里面蕴含的情,都被分析技巧、写作方法、知识点所取代,教师教,学生学就是为了拿分,当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为了取得的分数,带着功利心去读书,去背书,去阅读时,这该多么可怕?文化的传承都被功利性的升学率教学成绩所取代。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重在对诗句的理解,重在翻译通顺,重在诗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得记在书上,而且背过,考试的时候,出题人要把这些作为测试的内容,于是,这首诗就成了考查的对象,至于里面杜甫在自己生活最落魄苦难的时候,还心系天下所有苦难的人,这样的有责任、有担当的气度和胸怀只是被老师一带而过,更多的是强调记住、记牢,才能在考试中不丢分,对于学生是否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教师并不在乎,也不在此给予必要的引导。对于里面的传统文化成分,一带而过,再多说,就是浪费时间,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能不能记住这一知识点,能不能用流畅准确的语言将这一知识点表述在试卷上,这比这一传统文化思想传承不传承更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班级排名、学生排名、教师之间的面子。因此,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到了我们这里,反而成了一种应付,教师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教,学生也不是因为发自内心地被感染而愿意学,诗歌被分割成试题,至于它的分量,它的感染力,它的千古绝唱,都不是重点,甚至被视而不见。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教师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担当和责任感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由诗歌联系生活,推而广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如果他抱怨,没人笑话他。大风把他茅屋上的茅草刮得四散飘飞,邻家孩子恶作剧,把茅草抱到了竹林里,他们知道眼前这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是追不上他们的,屋漏偏遭连阴雨,杜甫的草堂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大雨把屋内也淋湿了,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撕了,这不得不让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频,自己颠沛流离,报国无门,长夜怎成寐?在这样最苦难的时候,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苦难,而是想让天下受苦的人不再受苦,挨冻挨饿,如果真能这样自己就算冻死饿死,也是值得的。这是多么伟大高尚的胸怀?现在被金钱冲击的头脑发昏的人们,难道不应该被这样的情怀洗洗脑吗?难道初中生不应该从小具备这样高尚的情操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被培养成考试机器,品质成了次要的,文化传承成了多余,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民素质难道不让人担忧吗?难道我们只会羡慕别人国民素质高吗?别人国民素质高,是因为人家不丢弃传统文化,不功利,把育人、把文化传承看成是不可或缺的。反之,我们在羡慕别人文化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就抱着一个金碗。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不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把重心放错了地方。我们应该把诗的核心情感放在首位,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体会,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师就要把这种影响作为核心去和学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肩负家国责任,心系天下,这样一代一代的坚持,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会低?整个社会又怎么会一心向钱?
三、以适当的语文教材传承相应的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它的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深深的自豪感。以诗歌为例,《诗经》,学生们初次接触,感觉拗口,不顺畅,但当我把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桃之夭夭”“琢磨”等告诉他们是出自《诗经》的时候,他们就再也不敢小看诗经了。通过学习,他们了解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的源头,对我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诗句,这是一位将士保家卫国,返乡途中发出的感慨。这情景交融的千古名句道尽了戍边的辛酸和归家心情的复杂。并不是单纯背过就算掌握住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悉我国诗歌的传统知识,熟悉相应的抒情手法,从而能自己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活动: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名句,画成简笔画,并在旁边题上相应的诗句。学生以前没做过这个,觉得诗歌就是背,还有什么意思?结果活动一展开,学生们立刻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他们用自己的笔画出诗句中的情景,并题上诗,这俨然成了一幅作品。这非常有助于诗歌意境美的体会,这也是对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形式的最佳传承。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代表疏奏章等政府公文的名篇佳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的典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古代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古代七言律诗的典范等。这些名作不仅是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也是古代语文中的精品。词与曲,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气势磅礴的豪放之作。“记”“说”“序”“论”等也是古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风格清新的写景小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赠序的形式告诫后生。中国传统的戏剧,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戏剧作品虽不多,却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如关汉卿的元杂剧《窦娥冤》第三折,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至于有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古典小说,亦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四、师生互动教学中渗透着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的脑海里时刻有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回顾。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忧愁时,会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时,会惜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勉时,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以“乡愁”的诗歌背诵为切入点导入,学生们气氛异常活跃,答案精彩纷呈: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有“明月千里寄相思”,有“月是故乡明”,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很多,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吗?”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课堂,真正散发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