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2016-12-13□李欣
□李 欣
山西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李 欣
山西沁水县方言中知系字的读音复杂多样,独具一格。本文从共时、历时以及时间、空间多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详细考察,比较它与周围方言知系字读音的差别,由此探析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并总结其音变规律,解释音变原因。
沁水方言 知系字 离散式音变
沁水方言处于官话和晋语的一个特殊的过渡地带,到目前为止,对沁水方言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和研究性论文寥寥无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关沁水方言分区问题的研究。由于沁水方言处于晋语和官话区的过渡地带,所以有关其分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公认的分区结果就是沁水城关(今沁水县城龙港镇)以东属于晋语区,沁水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于官话区;2.有关沁水方言语音的研究,描写相对详尽的就只有《沁水县志》(沁水县志编纂办公室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3.有关沁水方言词汇、语法的专题研究是没有的,只是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而已。另外,离散式音变理论自提出之后,相关的理论叙述很多,但是用于具体方言中,用之去解释相关语言现象的研究不多。本文用离散式音变理论诠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音变,一方面意在丰富晋语和官话的研究材料,为今后该片更深入的方言研究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翔实的资料;另一方面旨在将离散式音变理论用于实际语音问题的研究,发挥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一、引言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东部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搭界,南与阳城、垣曲接壤,北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沁水县历史悠久,归属、版图几经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这里地方戏曲发达,地方戏曲的多元化印证了其方言的内部差异。
沁水方言即沁水县境内的方言,根据目前公认的观点,分属于两个片区:中原官话和晋语。以《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1987)为标准,沁水城关以东(由于行政归属的变化,城关即今天的沁水县城龙港镇)属于晋语区上党片,沁水城关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平阳小片。由于处于中原官话和晋语的过渡地带,沁水方言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并且也不断影响着二者,其语音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相互影响,知系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知系字在沁水方言中的读音大致有三种:1.知系字都读为类声母,主要集中在十里乡、郑庄镇、端氏镇、苏庄乡、胡底乡这五个方言点;2.知系字都读为类声母,主要集中在沁水县东边的郑村镇、嘉丰镇、固县乡、柿庄镇以及张村乡这五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东);3.知系字多数读为母,少数读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城龙港镇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西)。在这三种读音中,沁水县城和县城以西的知系字的今音表现出参差性的特点,本文主要讨论这个地方知系字的今音,从时间和空间、历时和共时等不同角度出发,考察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二、沁水方言知系字的今音
沁水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情况如表1(所列汉字来自《方言调查字表》,标记为斜体的字为四个方言点所有读为[]类声母的字,方便观察音变过程)。
表1:(斜体部分是读为[]类声母的,黑字部分是读为[t]类声母的)
表1:(斜体部分是读为[]类声母的,黑字部分是读为[t]类声母的)
韵声知彻澄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 禅假开二 平 茶搽 查渣叉杈差茬查 沙纱遇合二平 猪 除储 初 锄梳蔬诸 书舒上褚阻楚 所煮相处 暑鼠黍去著箸 助疏 处所庶恕 署薯遇合三平诛株蛛 厨 雏 朱珠枢 输 殊上拄柱 数主 竖去驻注 住 数蛀注铸 戍运输 树蟹开二平 斋钗出差柴筛豺上洒
去债寨晒止开三 平 知蜘 痴 池驰迟持参差 筛师狮支枝肢栀脂之芝眵嗤 施尸诗 匙时齿 舐 屎豕始 是氏市恃去 智致置 治稚 厕 事 至志痣 示翅试豉视嗜侍流开三 平 抽绸稠筹 愁 搜馊飕周舟州洲上耻痔滓士仕柿使史驶纸只旨指止趾址侈收 仇酬上肘丑纣 帚 手首守受去昼 宙皱 骤瘦漱咒臭 寿授售咸开二平 馋杉衫上斩去站 赚蘸入札 眨插闸炸山开二 平山删上盏铲 产去绽栈疝入札扎 察 铡 杀山开三平 缠 虱毡 膻扇蝉禅上展 善去战颤 扇 膳单入哲蜇 折浙舌设折了臻合三平 椿 春唇 纯醇上蠢
去准顺舜入率蟀 出术述江开二平椿 窗上去撞双入桌卓啄琢戳 浊 捉 镯 朔曾开三平征 澄橙 蒸称乘绳 升 胜 承丞上拯去瞪证症 称剩 胜入直值 侧 测 色啬织职式 食蚀 识式饰 植殖梗开二平 撑澄橙争筝 生牲甥上省去入 摘 拆 泽择宅 责窄 策册栅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570个知系字(除了其中的一些生僻字,如“苎、騇、肫”等)为标准,在这四个方言点中,读为类声母的字比例不一。在沁水县城龙港镇有5.61%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茶、沙、纱、初、数、柴、晒、时、事、市、使、纸”等32个字;中村镇有4.39%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除、所、数、时、事、瘦、山、杀、虱、桌、镯、生”等25个字;土沃乡有2.46%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柿、事、使、试、时、市、臭”等14个字;樊村河乡有7.02%的字读为类声母,主要是“愁、瘦、杉、山、产、扎、杀、缠、战、虱、顺、生、省、策”等40个字。可见,知系字读为类声母的情况在这四个点中的音变程度不一。
从表1中还可以观察到韵摄演变次序的参差性。总体来说,合口韵中除了遇摄和臻摄合口字仍有部分读为类声母,其他都读为类声母;开口韵二三等字(除了止摄开口字)中,少数读为类声母,多数已经读为类声母;止摄开口三等字读为类声母的字相对比较多,读为类声母的较少,变化较慢。
另外,我们扩大考察范围,从与沁水县接壤的同方言片区的其他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情况中,看一下知系字读音在空间上的差异。
与沁水县接壤的各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如表2。
表2:
与沁水县接壤的方言区中,知系字的读音是比较规律、整齐的,主要有三类:庄(ts)≠章=知庄=知=章庄=知=章(ts)。相比之下,沁水县知系字的读音显得十分凌乱,所以通过与邻近方言点的知系字读音相比较,可以看到沁水方言知系字读音的复杂性。
三、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一)离散式音变规律
知系字中不同声母演变的方向基本上是一样的,目前在各个声母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类声母读音较少类声母读音较多。而且从同一个声母内部来看,这种演变也是参差不齐的。离散式音变的特点就是演变速度不一,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字先变,然后再扩展到相关的其他字。总体来说就是非常用字先变,常用字后变。如:在止摄开口三等字中,常用字“纸”“时”“事”等仍读为类声母,但是非常用字“旨”“始”等就读为类声母;在遇摄合口二等字中,“初、除、锄、数”等字仍读为类声母,“舒、疏、楚、阻”等字就读为类声母;在江摄开口二等字中,“桌、镯”两字读为类声母,其他非常用字如“朔、浊、卓、啄”等都读为类声母。
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读音不同,但意义无区别。由此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沁水县的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即类声母的音变在词汇中的扩散正在进行。就像徐通锵先生形象的比喻:“这犹如行进中的一列纵队,每个成员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一样,有先有后。”(徐通锵,1991)
(二)离散式音变原因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一个发音人,他在不同时候的发音状态也有差别。比如“初”,发音人第一次读第二次读为这也说明沁水方言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
此外,随着沁水县教育、经济、交通的发展,普通话对该地方言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古知系字在今天普通话中读为[ts]类声母的情况比当前沁水方言中的情况还少,就《方言调查字表》来说,其中知系字共有570个左右,但是在普通话中读为[ts]类声母的字只有15个(洒、所、阻、厕、测、册、策、色、啬、责、缩、参差、参差),所占比例很小。所以整体趋势也是沁水话中知系字读为[ts]类声母的字慢慢向普通话靠拢,多数读为类声母。
综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趋势是沁水县境内方言接触以及普通话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从共时、历时等不同角度考察沁水方言知系字,我们知道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音变,而且这种离散式音变有其演变规律、演变方向,正朝着由[ts]类向类整合这一方向发展。结合沁水方言知系字的整体读音情况,从系统的内部差异出发,可以总结出音变的过程,推断出沁水方言中的[ts]类声母正逐渐消失,变为类声母。具体步骤如下:
沁水方言知系字现状如是,但是这种离散式音变是否会按照预测方向发展下去,还要看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一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种离散式音变就会中断,或者说演变结果和预测的会有所差异。
目前来看,沁水话已经受到了另一种音变力量的强势干扰,这便是普通话。沁西话中许多以前读为类的字变为类类字在增多,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照预测,所有知系字会像沁东六点一样都读为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受普通话影响,知系字中的一些在今天普通话中读为类的字,现在在沁水方言中读音仍为如“色、测、洒、森、阻、所、缩”等,这些字没有按照预测的方向发展,是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变化中断了,当然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
说明:
张村镇地理位置虽然在沁西,但处于晋语和官话区的过渡地带,处于沁西边缘,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晋语区,该方言点的语音更多受到其南面的阳城方言也就是晋语的影响,所以知系字读音和沁东这些属于晋语区的地方的读音特点一致,都读为类声母。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王士元.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8:B7.
[5]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6]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9]胡萍.离散式音变的方言新证——以关峡苗族平话ou韵的来源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10]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声母类型及其演变[J].方言,2012,(2).
[11]高晓虹.官话方言宕江摄阳声韵知系字读音分合类型及其演变关系[J].中国语文,2009,(2).
(李欣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