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2016-12-13饶明月
饶明月
MRI与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饶明月
目的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通过穿刺或者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MRI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案的良恶性乳腺肿瘤鉴别、不同类型乳腺癌以及病灶大小。结果 MRI与CT在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LDC、IDC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DCIS诊断中优于MRI(P<0.05)。结论 临床中采用MRI与CT鉴别乳腺癌良恶性肿瘤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而CT在乳腺癌分类检测的效果更好,应当综合参考患者临床情况选择对应的方案。
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乳腺癌;诊断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细胞间存在连接较为松散的情况,易出现脱落现象,一旦存在脱离的癌细胞,其会跟随淋巴液、血液进行传播,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针对乳腺癌的诊断,临床中主要包含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多普勒超声以及钼靶X线,而各个方面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与优势,但本身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是我国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方式,但针对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的研究相对较少[3]。鉴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通过穿刺或者手术获得病理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MRI与CT检查。均为女性,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5.3±8.7)岁;单侧乳腺癌48例,多发性乳腺癌2例。通过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诊断后,5例为良性结节(包括增生结节伴钙化1例、非典型增生1例、纤维腺瘤3例);45例均为恶性肿瘤,导管内原位癌(DCIS)17例,浸润性小叶癌(LDC)2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8例。
1.2观察方法
1.2.1MRI检查 选择德国西门子Magnetom Trio Tim 1.5oT与乳腺专用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保持与检查线圈垂直的状态,先给予常规T1WI与T2WI平扫,然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统计并记录肿块数量、形态、大小、边界、腋窝淋巴[4]。
1.2.2CT检查 选择德国西门子CT系统,电压120 Kv,电流130 mAs,层厚10 mm,层间距10m m,矩阵512×512。患者同样取俯卧位,上臂进行上举,待到呼吸平静后再实施扫描。在平扫完成以后,给予碘海醇80~100 ml静脉注射,速度保持2~3 ml/s[5]。当对应图像传输到AW 4.2工作站以后在进行CT值观察。
1.3观察指标
灵敏度(真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率)=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实施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MRI与CT诊断结果对比
MRI与CT的检出率分别为91.11%(41/45),95.56%(43/45),χ2=0.21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RI与CT的灵敏度分别为88.89%(40/45),93.33%(42/45),χ2=0.549,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RI与CT的特异度分别为80%(4/5),80%(4/5),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MRI与CT在不同类型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MRI与CT在DCIS诊断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在LDC、IDC诊断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大部分来源于乳腺管上皮细胞,只有极少的部分源自于腺泡。由于乳腺癌早期症状与体征并不明显,所以,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多普勒超声以及钼靶X线在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龚念梅的研究显示[6],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多普勒超声以及钼靶X线在乳腺癌检出率、敏感度以及特异度方面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存在不同的优势及局限性。
核磁共振成像本身具备多方位、多参数以及多序列成像的优点,乳腺MRI不存在放射性损伤,软组织分辨率较高,不但能够有效反映乳腺肿瘤形态学特点,同时可以有效反映病灶具体的血流动力学[7]。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楚显示乳腺癌侵犯腋窝肿大淋巴结及胸大肌情况,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T1WI时表现为不规则的低信号肿块现象,而患者在T2WI时则表现为增强的信号。
肿瘤所表现出来的信号特征与肿瘤内部成分存在密切的联系,肿瘤内部细胞胶原纤维越少,相应的含水量则越少,对应的信号则越不显著。黏液腺癌因为本身包含大量的黏液,具体表现为高信号,硬癌间质合并钙化及胶原变性,具体表现为低信号情况。由于肿瘤组织充血水肿、周围浸润等因素,病变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显,能够观察到水肿带情况,边缘能够看见星芒形状。当肿瘤侵犯皮肤或者库伯热带以后,能够看见皮肤增厚或局部凹陷等现象,还会累及到输乳管与乳头,而当肿瘤侵犯程度较深的情况下,则会累及筋膜与胸大肌。然而MRI同样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是费用过于昂贵,其次在于对病灶钙化的显示效果不理想,本组研究数据中MRI误诊的4例患者都是因为钙化不够显著导致的[8]。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因为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非常高,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本组研究数据中,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平扫的时候肿瘤密度均略高于腺体,增强扫描的情况下CT值变化相对较大,其主要是因为乳腺癌存在代谢异常、发育程度差异性以及肿瘤细胞摄取较多碘所引发[9]。
由于肿瘤形态不规则,表现为浸润性生产的情况,边缘毛刺存在突起现象,往往会伴有致密型乳腺或者小叶增生,使得临床检查难以区别肿块与正常组织及增生腺体,其也是引发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误诊的主要原因。吴涛等研究显示[10],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本身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与较高时间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临床中采用的多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非常高,能够提升扫描的速度,较为清楚的显示病灶具体的强化模式与强化程度。针对病灶血流动力学、形态学以及强化模式都可做出精准的评估,乳腺癌病灶由于其对应癌细胞及相关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分泌非常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能够针对肿瘤进行诱导,使其生成瘤内微血管,病灶四周的微血管密度则比病灶中央区大,所以增强之后的乳腺癌病灶周缘区在早期就表现为明显强化的情况,接着逐渐朝着病灶中央地区进行不断的推进,最终使得整个病灶强化,而一般强化并非表现均匀的状态,良性病灶中央区强化要明显早于周缘区。但因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难以区别肿块与正常组织及增生腺体,所以吴涛等[10]建议临床诊断需要采用钼靶X线技术联合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本研究中,MRI与CT在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LDC、IDC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DCIS诊断中明显优于MRI(P<0.05)。导管内原位癌(DCIS)指的是乳腺导管系统内部存在的上皮细胞恶性增值,镜下特征主要体现为基底膜周围基质浸润迹象不显著,其主要特征是因为血供不够丰富表现为多病灶性,然而钙化显著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由于MRI针对病灶钙化显著的效果不理想,所以CT在DCIS诊断中明显优于MRI。
综上所述,MRI与CT在乳腺癌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然而MRI本身存在对应的适应范畴,对存在幽闭恐惧症、过度肥胖以及体内安装起搏器或者金属假体的患者并不适用。CT检查需要患者接受X线照射,易引发放射性损伤。因此,临床在进行乳腺癌诊断的时候应当综合参考患者情况来进行选择,或采用联合检查的方案来保障检出率。
[1] 张颖,王觉,张东波,等. 超声光散射成像与核磁共振对乳腺肿物诊断的比较[J].中国肿瘤,2013,22(3):202-206.
[2] 王寅中,张沥,雷军强. 双时相与单时相~(18)F-FDG PET/ CT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3):415-419.
[3] 王举,冯爱强,张彦武,等. MRI检查与全数字化钼靶摄影在乳腺癌临床诊断方面的对比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1-2.
[4] 钟辉,谭婵妹,罗毅,等. 钼靶X线联合CT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320-322.
[5] 杨品,闫坤,黎金葵,等. ~(18)F-FDG PET/CT-FDGPET/ CT对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305-311.
[6] 龚念梅,吴静,吴彬彬,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用于临床乳腺癌诊断价值分析与随机对照评价[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8):51-53.
[7] 陈龙华. 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165-167.
[8] 谭辉,张宏伟,顾宇参,等. SPECT/CT和乳腺专用伽玛显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6):716-721.
[9] 唐立岷,马超. ~(18)F-FDG PET/CT在诊断浸润性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6):761-765.
[10] 吴涛,曹新生,贺才标. 钼靶X线技术联合CT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100-10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RAO Mingyu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3,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computed tomography(CT)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onfirmed by puncture or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April 2014 to May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RI and CT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tumors,different types of breast cancer,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size lesions. Results MRI and CT in the detection rate,sensitivity,specificity,LDC,IDC contras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DCIS in the diagnosis of CT was better than MRI(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use of MRI and C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have a good diagnostic value,and CT in breast cancer classification detection effect is better, it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situation to choose the corresponding progra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uted tomography,Mammary cancer,Diagnosis
R445
A
1674-9316(2016)21-0145-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1.089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 厦门 361003
表1MRI与CT诊断结果与病例手术比较[n(%)]
确诊病例CT合计MRI合计阳性阴性阳性阴性阳性阴性合计42 1 43 347 45 5 50 40 1 41 549 45 5 50
表2MRI与CT在不同类型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n]
检查方法DCISLDCIDC MRI CT χ2P 76.47(13/17)100(17/17)4.533<0.05 100(20/20)100(20/20)/>0.05 100(8/8)75(6/8)2.28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