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林: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2016-12-13张彦昌孟繁涛石杏茹
○ 文/张彦昌 于 华 孟繁涛/本刊记者 石杏茹
朱宏林: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 文/张彦昌 于 华 孟繁涛/本刊记者 石杏茹
“乙烯小时产量保持100吨,并且成为常态!”2015年,朱宏林打好了齐鲁石化效益翻身仗前阵。
●坚守一线23年,朱宏林天天一丝不苟。摄影/苏 峰
一个难得的假日,阳光明媚。
好不容易有时间的齐鲁石化烯烃厂副厂长朱宏林约了几个同事一起爬山。刚开始爬没多久,厂里就来电话说是装置一个阀门出了点问题。其实问题并不大,完全可以安排技术员、设备员处理,朱宏林却不放心,非得自己去看看。
厂纪委副书记、原油品车间主任崔继敏说:“作为召集人,你自己赶回去厂里,把大家撇在了山上。这次山头你可没攻下啊。”
朱宏林喜欢“攻山头”,在烯烃厂是人人皆知的笑谈。朱宏林爱好运动,喜欢招呼同事去爬山。年龄大了,很多人爬不了多高就不爬了,朱宏林一定要登上山顶才往回返。大伙儿笑他:“你这不是享受山水,你这是攻山头!”除了爬山外,朱宏林工作的时候也经常说“攻山头”。
2015年,朱宏林就攻下了乙烯高产这个“山头”。
生产好似“排兵布阵”
齐鲁石化化工效益曾持续低迷。2015年,公司毅然发出“打好经济效益翻身仗”号召。适逢化工市场转暖,化工产品利润丰厚,作为“打个喷嚏,齐鲁石化就要感冒”的乙烯装置,能否高产稳产并由此带动化工全链条效应,成为关系齐鲁石化“效益翻身”的重要筹码。为此,公司给烯烃厂下达了生产目标:乙烯小时产量保持100吨,并且要成为常态!
3万名齐鲁石化员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乙烯装置上。
烯烃厂的职工们疑惑重重:对于仅有80万吨规模的齐鲁乙烯装置来说,十天半月的峰值产量实现起来都有难度,“常态高负荷”谈何容易!
一边是“效益翻身”的期盼,一边是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作为乙烯生产分管领导,朱宏林没有第二个选择:“增产乙烯关系齐鲁效益翻身仗能不能打赢,咱们这个前阵必须打好!”朱宏林喜好围棋,也喜欢拿围棋作比喻。他说:生产如棋局,需要排兵布阵,更要懂策略有技术,有胆识敢担当,只要筹划得当,就能满盘皆活!
他在心里细算着一笔账:在运裂解炉13台,近10种原料,增产乙烯不但要充分挖掘炉子潜力,而且要确保长周期运行,并最大限度优化原料,三者缺一不可。
确保经济优化满负荷运行,关键是要解决轻烃投入问题。轻烃质优价廉,增加轻烃投入比例,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资,而且需要装置足够的消化能力。朱宏林面对的难题正是有“米”下不了“锅”。齐鲁乙烯15台裂解炉中有5台轻烃炉,由于储存能力和汽化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只能做到3至4台运行,而且运行周期短,两三个月就要切炉检修。朱宏林组织人员攻关,一方面对设备进行技术革新,解决了“锅”的问题,一方面提出“巧用乙烷球罐调整轻烃库存”思路,解决了原料存储的问题,实现了4台轻烃炉同时、长时间运行目标。
核心问题解决了,守护裂解炉26年的朱宏林一方面指导技术人员根据原料情况及时组织裂解炉切换,让“粗粮、细粮”分别得到最大限度消化;一方面大胆实施“5+5+3”即5台石脑油炉、5台轻烃炉和3台尾油炉运行模式,投油负荷超出设计负荷5%~7%,每台裂解炉的裂解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多台裂解炉运行突破传统模式的情况下,5号、6号、10号裂解炉分别以136天、116天和137天的运行周期刷新历史纪录,轻烃裂解炉平均运行周期达到100天以上。
198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26年了,朱宏林天天在一线和装置打交道,一步步从学习裂解,到学习分离、压缩,“一不小心,大家就给了我‘专家’的称呼”。
裂解车间主任房炳昌说:“朱厂长心里有盘棋。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职工有朱厂长在心里有底,家里没有男主人在,朱红林心里却也有底。
●一个好汉三个帮,“攻山头”要靠集体的力量。摄影/马 岗
“你是真正的甩手大掌柜。”这是妻子对朱宏林经常说的话,“家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大事小事一点也不操心。”家里买房子,装修,装修的样式,家具的购置,朱宏林一点也没有插手。
2003-2004年的时候,朱宏林最多一次112天一天没没有休息过,早六点到晚十点,一直忙活工作的事情,家里基本顾不上。当时孩子还小,别的家长都带着去旅游、去玩,朱宏林一直没时间。妻子很是支持:“你忙班上的事,家里的
事不用你管”。朱宏林说:“我可能唯一的贡献就是把工资卡交出去了。”
他破解了一个14年的生产魔咒
由于市场上柴油滞销,齐鲁炼油板块的加氢裂化尾油量库存急剧增加。一旦堵库,将打破炼油板块的整体平衡,给公司生产组织带来困难。加大乙烯装置尾油投入量,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而且会大幅降低乙烯成本。
看似一举两得,朱宏林却陷入了沉思。裂解尾油,是堵在心口14年的一个“结”。
裂解1号炉原设计是一台尾油炉,但2001年改造以来一直无法顺利投用加氢裂化尾油原料,运行两三天势必出现堵塞炉管现象,多次试验均不成功。有人说:“这台炉子怕是中了魔咒吧!”由于停炉检修会影响乙烯产量,容不得试验再试验,由此成为了14年间无人敢碰的“死结”。其时,朱宏林任裂解车间生产副主任。
这一次,“老大难”重新摆上了桌面。
有人说: “朱厂长,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咱别费那工夫了吧。”更有人悄悄劝他:“这件事做不好会惹人笑话的,弄不好还会落埋怨。”
慎重思考后,朱宏林态度坚定:“难题不去解决,就永远解决不了。既然理论设计上可以加工尾油,那就一定能行!大家放心大胆去干,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精心分析原料指标、仔细研究1号炉工艺参数,经过一系列优化, 2015年5月终于将加氢裂化尾油成功投入1号炉裂解。10月,加工尾油6.5万吨,占原料投入总量的27.39%,创出了乙烯装置投入加氢裂化尾油的历史新高,既保持了乙烯装置高产,又维护了公司的生产优化大局。
14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朱宏林畅快地舒了一口气。
敢攻山头,其实是朱宏林的一贯作风。
2013年,齐鲁石化大检修,当时提出的目标是零排放检修。乙烯装置轻组分多,流程也复杂,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排斥,认为这是瞎折腾。朱宏林说:“干事就是如此,没做怎么知道做不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努力、用心,没有干不成的事。”
敢这样说是因为有底气。早在2009年检修,朱宏林就带领团队在零排放上做了一些工作。在此基础上,朱宏林提前一年准备检修方案,每一个有可能排放的环节都认真研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真的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
严格承包商管理
名声更响的是,他攻下了承包商这座“山头”!
朱宏林主抓安全生产,常说:“安全生产就是引领效益的那个1。没有这个1,后面的零再多也无意义。”
乙烯创高产,装置安全平稳运行更是成为了第一要务。乙烯装置区域大、管线错综交叉,更因历经两次改扩建,新旧管线、设备混杂,安全隐患增多,事故风险加大。中石化原总裁王基铭曾用“瓷器店里捉老鼠”形容其难。
为确保安全,朱宏林提出多维度安全管理理念,通过“清零管理”、“现场监管”、“全天候督察”、“安全点评”等措施架构起了一张有效的安全网络。而最挠头的是承包商的管理。
承包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现场作业安全隐患巨大,但承包商是独立的法人单位,能对他们实施的管理措施有限。朱宏林态度坚定:“进入烯烃厂,就必须服我管!”他甩出了个两个法宝,即“两个一样”:对承包商的管理像对本厂职工一样,对不同承包商的管理像对同一个承包商一样。
他把对承包商的管理纳入厂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烯烃厂的模式,对所有施工人员实施先培训再上岗,亲自到现场督促承包商作业前“安全喊话”、进行安全教育,并每月组织承包商负责人召开HSE专题例会,对他们实施考核。这无疑增加了承包商的管理成本。他们纷纷找各种理由拖延说:“在别的地方干活从来没有这么麻烦,你们事儿也太多了!”朱宏林说,“我不管你们是哪支队伍,也不怕得罪谁,只要进了烯烃厂的大门,在安全管理面前都是一把尺子、一个样!”
有一次,一支外来施工队未按照指定位置施工,并拒不服从工作人员管理。朱宏林亲自赶到现场,严厉制止,停止了该施工队的作业,并令其负责人到现场做检查,直到该施工队彻底整改。
乙烯装置平稳高产带动了齐鲁石化化工链条的整体运行,提前3个月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利益目标。齐鲁石化更是成为中石化全系统化工板块进步最大的企业。
面对成绩,朱宏林很淡定:“从事化工生产,尽职尽责是本分。”面对工作,他希望:“装置越来越稳定,指标越来越好,吃最好的原料,产出效益最好的产品。”面对生活,他说:“孩子也大了。世界这么大,想和妻子自己驾车,重走一趟丝绸之路。”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