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桡动脉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如何讲求策略?

2016-12-13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桡动脉入路颈动脉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经桡动脉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如何讲求策略?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超过80%的脑卒中是缺血性的卒中(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疾病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约20%~30%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相关。

颈动脉狭窄“攻克”史

做完颈动脉支架手术后,患者穿刺处需压迫包扎止血,并且卧床12 ~ 24小时。长时间卧床不但会增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皮下瘀斑、血肿等症状。有没有进一步降低创伤的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李天晓、医务科副主任王子亮等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对技术进行了革新,对器械进行了创造性改良,取得了重大突破。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据文献报道,30%以上的脑梗塞由颈动脉狭窄造成,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介入支架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医师团队克服桡动脉纤细、导引导管难到位、支架输送困难,支架定位困难等难题,成功实施经桡动脉入路6F指引导管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为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开辟了新路径。

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先要往血管中插入细长的导管来建立支架通道,导管越细,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小。传统颈动脉支架手术常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的直径较粗的8F指引导管。国内外少数医师曾尝试经桡动脉入路(TRA)行CAS,但多为7.5F导管,无法使用更细的6F指引导管做颈动脉手术。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兼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李天晓、医务科副主任王子亮等专家另辟蹊径,在国内首次使用6F指引导管,从桡动脉入路,为一位60岁患者实施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没有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

在2016年脑卒中大会论坛上,王子亮教授介绍,1914年Ramsay Hunt通过尸检证实第一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1917年,Moniz首次进行了颈动脉血管造影。1954年Eastcott发表第一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论文。1995年完成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2004年美国FDA正式批准。

颈动脉狭窄治疗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CEA vs.内科治疗阶段

CEA与内科治疗比较,效果如何?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NASCET、ECST、ACAS和ACST)已明确了CEA手术对脑卒中的显著预防作用。在经典的NASCET临床试验,CEA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该试验对2885例患者随访5年,比较在卒中二级预防中CEA和内科保守方法的疗效。结果发现,当患者颈动脉狭窄超过70%且颈动脉同侧有卒中史或TIA症状,对卒中的二级预防,CEA手术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CEA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是否用补片、纵或横切口、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是否抗凝等问题。

CEA vs.CAS 阶段

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相继比较了CEA和CAS两者的优劣,如颈动脉和椎动脉经腔血管成形术研究(CAVATAS)是首个多中心随机试验, SAPPHIRE(2004年)是首个颈动脉支撑架和颈动脉剥脱术多中心非劣效性随机试验,入组334例,EVA-3S(2006年,法国)多中心非劣势随机试验入组527例、SPACE试验(2006年)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多中心非劣效性随机试验),ICSS试验(2010年,欧洲入组171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奠定了CEA的地位,CREST试验(美国、加拿大入组2502例)则奠定了CAS在颈动脉的地位。

CAS完善阶段

CAS经历了从器材到手术方式和治疗的一系列变化,如保护装置、支架类型、手术入路、围手术期治疗等方面。

CAS和CEA两种治疗方法发展不均衡是由不同国情所导致。2010年CREST试验结果公布后美国CAS数量及比例逐年提高。13.96万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6年至2013年)13.2%采用CAS,86.8%采用CEA。我国完成CAS的例数也在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CAS仅4340例,2013年我国颈动脉狭窄治疗70%是CAS,30%是CEA,完成CAS约为13080例,(Jennifer S McDonald,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24 (6):1390-1396)。CAS的路径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冠脉介入操作以股动脉入路作为优选,目前已向经桡动脉入路(TRA)转变。

1989年Campau报道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成功实施第一例经桡动脉途径(TR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来,桡动脉入路逐渐成为冠脉介入诊疗的首选入路。2002年报道第一例经桡动脉入路的CAS以来,国外陆续出现少量相关文献报道,国内相对更少。

TRA行CAS的成功率及并发症

现有文献综合报道,TRA行CAS的成功率都在80%以上,并发症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CAS的差别不大,导管均用较大的 6F 或 7F 长鞘。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研究有:Wu CJ研究(2006年)13例,成功率100%(7F长鞘导管);Folmar J研究(2007年)42例,成功率83%(5/6F长鞘);Patel T研究(2010年)20例,成功率80%(6F长鞘);Dahm JB(2011年)17例,成功率100%(6F长鞘),Ⅲ型右侧,牛型弓左侧。刘祖秋(2012年)12例,成功率100%(7.5F导管);Montorsi P研究(2014年) 60例,成功率98.3%(6F长鞘/6F导管/MO.MA,牛型弓左侧);Kedev S(2015年)10例,成功率100%(5F长鞘,新型支架)。

Fang HY研究(2010年)161例,成功率99.4%(7F导管),严重心脑血管事件2.4%,行高位桡动脉/肱动脉穿刺;Oscar A研究(2011年)88例,成功率96.6%(6F长鞘),严重心脑血管事件1.1%;Etxegoien N(2012年)382例,成功率91%,严重心脑血管事件0.6%;Ruzsa Z(2014年)130例,成功率90%(6F长鞘,7F导管),严重心脑血管事件0.9%。

Ruzsa Z研究分两组(2014年),一组是130例TRA,成功率90%(117/130,6F长鞘,7F导管),严重心脑血管事件0.9%(1/117),手术时间1620s。而对照组130例经股动脉(TFA),成功率98%(128/130),严重心脑血管时间0.8%(1/128),手术时间1500s。经股动脉途径(TFA)比经桡动脉途径(TRA)手术成功率更高,但经桡动脉途径(TRA)的成功率相对的原因,与穿刺时桡动脉的严重痉挛和扭曲有关,一旦穿刺成功后导管到位植入支架成功率高。手术时间(P=0.298)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P=0.3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uzsa Z,Nemes B,et al,EuroIntervention,2014,10:381~391)。因此,TRA没有增加手术风险和手术时间。

目前国内TRA行CAS相关报道很少,仅一篇文献,涉及12例,为什么?国内术者行CAS的常规思路是股动脉入路和8F导管。亚洲人群桡动脉的平均直径仅为2.39mm,内径与6F指引导管直径相当,女性桡动脉直径则更细,因此桡动脉通过大直径的导管可行性不佳。

王子亮介绍,桡动脉闭塞是TRA的主要并发症,桡动脉内径与桡动脉鞘外径间的比≥1,是桡动脉闭塞的重要原因。桡动脉闭塞机制主要是大直径导管造成内膜损伤、血流减慢、血管痉挛。(Rao SV,et al,Am J Cardiol,2005,96(9):1200-1206)。从我院冠脉介入的经验来说,常规是采用桡动脉6F导管,桡动脉闭塞率为2%~4%。目前国内尚无6F指引导管行TRA行CAS相关报道,使用6F指引导管,支架系统能通过吗?我们通过总结前期的试验结果认为,Precise、Wallstent直径8mm及以下,Cristallo Ideal支架可顺利通过6F指引导管。6F指引导管支架到位后能造影定位吗?主要可通过三个步骤保证定位的准确性。一是通过导管超选支架到位后进行显影定位,显影效果虽然不佳,基本可以满足定位;二是通过在患者体表贴标记。三是通过铂金标记定位。

6F导管能通过上肢,可以满足TRA相关的血管迂曲要求。 6F引导管超选、到位相对困难,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的锐性夹角,所致导丝超选困难;二是以前国外采用6F长鞘的大直径导管较硬,导致跟进困难。

常用导管超选技术主要有交换技术、导管弓内成攀技术两种。有些血管之间的锐性夹角需要导管在主动脉瓣弓内成攀后超选,以及一个强有力的交换导丝作支撑。导管跟进困难或导管直径较大的,需要双导丝来支撑。

导管弓内成攀技术相当于导丝在弓内折叠了一部分,身材高大(高于175cm)患者可能出现指引导管长度不足,需行高位桡动脉穿刺或肱动脉穿刺,主动脉瓣关闭严重不全或支撑力弱的患者使用困难。

同轴超选技术 Pigtail与指引导管相配合可以任意调整系统前端角度增强系统支持力,便于超选,并减少指引导管在转弯处对血管的切割,简化操作步骤,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血管并发症:我院穿刺处及上肢出血/血肿1例,8小时拆除不绷带后剧烈活动腕部,局部出现血肿,给予及时包扎,1月后复查彩超,显示桡动脉通畅。血管痉挛2例,穿刺后出现,给予硝酸甘油后痉挛缓解;无血管闭塞事件。心脑血管事件:窦心反射5例,应用阿托品后好转。无死亡、卒中、心梗。

我院采用经桡动脉支架治疗28例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 男性15例,女性13例,弓形(Ⅰ/Ⅱ型弓12例,Ⅲ型弓13例,牛角型弓6例);病变部位左侧9例,右侧19例;入路右侧桡动脉28例;指引导管6F MPA 20例,6F JR 8例;保护装置:Filterwire EZ 28例;支架Cristallo Ideal 28例;射线时间8.6分钟(5.0~12)vs.TFA(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12月经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手术患者30例,统计射线时间)射线时间9.0分钟(5.2~14),P=0.4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率100%。

病例1:77岁女性患者,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1年,入院前1周左侧肢体无力伴口角歪斜症状发作3次,每次持续30分钟自行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既往史:高血压病30年余,高达180/100mm Hg,血压控制不佳。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60%狭窄,超选导管跟进,支架系统通过造影定位,颈动脉残余狭窄较低。

病例2:52岁女性患者,主诉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10余天,10天前无诱因突发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表现为右手不能持物,言语表达困难,急到当地医院检查MRI提示急性脑梗死。经主动脉造影困难,狭窄程度重,左侧颈内动脉与无名动脉共干,接近牛角型,经桡动脉行颈动脉支架手术比较简单。

病例3 :58岁男性患者,主诉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0天。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表现为肢体发软但行走及持物不受影响,持续约5分钟完全缓解,检查MRI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既往史:严重心力衰竭病史5年,半卧位睡眠,经桡动脉完成颈动脉支架手术。

综合来看,TRA行CAS是可行安全的。Ⅲ型弓的右侧颈动脉狭窄及牛角型弓的左侧颈动脉狭窄,TRA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并缩短手术时间。髂动脉/主动脉闭塞、严重迂曲患者TRA是TFA的重要补充。TRA相对TFA的优势是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相对较低,TFA手术穿刺点并发症约为2%,TRA穿刺点出血并发症为0.4%,仅0.06%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围手术期患者舒适度较高,术后家属及护士护理工作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减少。

TRA行CAS的缺点是部分支架不能通过6F指引导管,支架到位后造影显影效果相对较差,需结合骨性标志或标记定位(使用预塑形导管造影效果相对较好,或输送系统外径更细的支架)。

链接 桡动脉入路,优势何在?

经桡动脉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优势何在?经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常规应用、最成熟的方法。股动脉较粗大,插管容易到达全身各个部位的血管。其缺点是需要使用压迫器或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严格卧床8~24小时,术后患者舒适度差,易出现腰酸背痛,排尿和排便困难,股静脉回流不畅、假性动脉瘤、局部血肿、皮肤青紫等穿刺点并发症。经桡动脉是心脏冠脉介入最为常用的途径,其特点是超声测定直径平均2.60±0.41mm,大多数患者适合4~6F鞘管。6F鞘管可完成造影、支架等所有冠脉介入操作,导管容易从桡动脉插入到冠脉。

脑血管介入很少应用,包括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和支架术,国内文献报道较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报道,共有204例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和肾动脉造影,第1例手术持续2小时,医师接触射线的透视时间15分钟,但患者术后舒适度很好。随着医师对患者适应证的准确把握和手术熟练程度提高,手术持续时间缩短为30~60分钟,医师接触射线的透视时间缩短为3~7分钟。而经股动脉造影的手术持续时间为20~50分钟,医师接触射线的透视时间为2~5分钟。与经股动脉DSA比较,经桡动脉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和医师接触射线的透视时间相差不多,经桡动脉DSA略长,但桡动脉压迫器易于压迫穿刺点,可缩短患者留在手术室的时间。患者依从性好,术前易于接受脑血管DSA检查,术后患者舒适度好,未瘫痪的患者绝大多数可走出手术室,在病房自由活动。

与经股动脉DSA比较,穿刺点并发症较经股动脉DSA明显减少,仅有极少部分患者感到桡动脉穿刺点附近疼痛外,无其他不适和并发症。特别是使用较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也不易出现穿刺并发症。对于肥胖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更容易。对有髂总动脉扭曲或有Ⅲ型主动脉弓的患者,经桡动脉DSA比股动脉DSA更容易。与经股动脉DSA比较,经桡动脉DSA的禁忌证是桡尺动脉侧枝循环不良,Allen试验:5秒。其他禁忌证:身材矮小女性桡动脉较细;头臂干或锁骨下动脉严重疾病;穿刺部位严重瘢痕等。不可预见的禁忌证有桡动脉在肱动脉分叉附近有狭窄和扭曲。

猜你喜欢

桡动脉入路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腹股沟疝修补术不同解剖入路疗效的Meta分析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