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菌/抑菌功能纺织品的质量及检测解读

2016-12-13

中国纤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抗菌剂测试方法纺织品

谭玉静,女,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缺陷消费品召回技术专家,长期从事生态纺织品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上海科委、上海质监局等各级科研、标准制修订及技术攻关项目13项,在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并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

近年来,服装的功能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尤其是各种贴身衣物、宝宝服装的要求更高,抗菌服装、抑菌纺织品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是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商家各种夸大宣传,普通消费者真的是看花了眼,不知道该怎么去挑选抗菌产品。据报道,有些消费者购买的抗菌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皮肤瘙痒、过敏等问题,留下了安全隐患。

这些打着高科技标签的抗菌功能服装质量是否靠谱?抗菌功能服装如何挑选和检测?本期邀请纺织品检测专家、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缺陷消费品召回技术专家谭玉静来解读抗菌/抑菌功能纺织品的质量及检测。

1.纺织品服装的抗菌和抑菌功能有什么不同?能否简单介绍市场上常见的抗菌/抑菌的纺织品服装的作用原理?

抗菌是一个泛指名词,包括灭菌、杀菌、消毒、抑菌、防霉、防腐等。具体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是杀菌和抑菌的统称。抑菌是指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抑制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活性,使之繁殖能力降低或抵制繁殖的过程。简单地说,纺织品服装的抗菌功能是使用各种抗菌手段,从源头上抵制纺织品服装上细菌的滋生,而纺织品服装的抑菌功能主要是从过程中着手,预设在已经有了细菌滋生的情况下,采用物理、化学手段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及活性。抗菌涵盖抑菌的概念,抑菌功能是抗菌功能的一类。

目前市场上标称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纺织品服装不胜枚举。简单地说,其抗菌/抑菌的作用原理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抗菌剂引入纤维表面及内部,使其在纤维上不易脱落,并通过纤维内部平衡扩散,从而使纺织品具有持久的抗菌效果。具体来说,一些纺织品原料本身具有抗菌性能,被称之为天然抗菌纤维,例如甲壳胺纤维、亚麻、苎麻、竹纤维等;当然,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纤维是没有抗菌效果的,要使其制成的服装具有抗菌性能就需要在纺丝或后整理过程中加入抗菌剂。

2.据您了解,抗菌/抑菌服装的检测依据的标准有哪些?重要的质量指标?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性测试和定量测试两大类,其中以定量测试最为重要。

目前,最为常用的定性测试方法主要有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附录E 晕圈法、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AATCC 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日本工业标准JIS L 1902:2015《纤维制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抗菌效果》中的定性试验(抑菌环法)部分。定性测试方法的关键指标即为抑菌圈的宽度。但抑菌区的宽度不代表抗菌性的强弱,它与纺织品抗菌剂的扩散性能有关。扩散性强,抑菌区宽;扩散性弱,抑菌区窄。以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1部分:琼脂扩散法》为例,该标准要求当抑菌圈宽度≥1mm时,评价为“效果好”。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吸收法、转移法、转印法以及振荡法。主要标准有FZ/T 73023—2006附录D中的吸收法和振荡法、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2部分:吸收法》和GB/T 20944.3—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第3部分:振荡法》以及GB/T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AATCC 100—2004《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ISO 13629.1—2012《纺织品的抗真菌活性测试 第1部分:荧光法》、ISO 20743—2007《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JIS L 1902:2015《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抗菌效果》中的吸收法和细菌转印法等。

在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量测试方法中,抑菌率则是对测试样品抗菌效果最为直接的表达。

3.抗菌功能服装的检测有哪些技术难点?有什么注意事项?

目前来看,抗菌功能服装的检测存在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检测人员要求高。由于抗菌测试对于人员操作条件的要求极为严苛,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杂菌、重现性不佳、准确度不高等问题而导致试验失败。因此,CNAS-CL0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要求实验室从事纺织品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应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所以实验室须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测人员的能力,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技术时,在检测前必须确认微生物检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2)对检测环境的要求较高。由于纺织品微生物检测涉及的菌种多为条件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这些菌种如果保存不当,就可能相互污染,不仅会使实验室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对试验人员带来健康损伤,因此,抗菌实验室应建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实验室的建设应符合“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应根据具体检测活动(检测种类、数量、定性以及定量等),有效分隔不相容的业务活动,如纺织品抗菌检测和一般的微生物检测要分开,真菌检测和细菌检测要有效隔离。从而在源头上将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3)标准问题。目前,国内、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涵盖了细菌、真菌、螨虫等诸多微生物,但是在日常实际检测中,也逐渐凸显出了一些缺陷,尤其是在测试纺织品抗菌性能时,试验结果往往存在标准对照样增长值过低、不易计数、测试周期较长、重现性不高等问题。而且,由于不同标准在产品试验条件、试验菌量、结果判定等方面不同,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抗菌检测体系,推动抗菌纺织品行业健康发展。

4.抗菌功能服装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哪些?对企业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质量?按照标准规定,抗菌功能衣物的标识应该是怎样的?对消费者及经销商来说,如何辨别抗菌功能服装的真假好坏?

目前,抗菌功能服装最常见的质量问题有:

(1)抗菌剂的广谱高效问题。细菌、真菌和霉菌具有不同的细胞结构,因此单一抗菌基团的抗菌整理剂很难具备广谱抗菌的作用。

(2)抗菌效果的耐久性不够。一是抗菌整理剂本身没有和纤维结合,不具有良好的耐洗涤性;二是抗菌剂与常用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失去抗菌作用。

(3)溶出安全性和抗菌整理剂残留问题。根据纤维和抗菌剂的种类不同,抗菌纺织品可分为溶出型和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单从物理性能来看,溶出型的产品抗菌物质会缓慢溶出从而达到抗菌作用,抗菌效果虽好但会将织物内的细菌和皮肤上细菌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杀死,容易造成皮肤表面微生物微生态的不平衡,并且抗菌剂也可能从人体的汗毛孔侵入皮肤和血管,连续长时间使用有可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并产生耐药性。

生产企业应当积极排查产品风险的源头、改进生产工艺,避免问题产品的出现;警示相关企业重视抗菌服装的抑菌率,杜绝炒作概念,欺骗消费者。

在抗菌服装的标识方面,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GB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执行。对于服装抗菌性能的标注,标注相应的抗菌功能性标准(如FZ/T 73023—2006)及抗菌级别,或是标注其抗菌效果的耐洗涤次数、抑菌性及溶出性等指标要求,而不是简单地标“抗菌”两个字。

建议消费者和经销商在购买抗菌服装时,不要被销售方的广告宣传所迷惑,仔细查看产品吊牌及使用说明书内容;看其标注是否规范,抗菌等级或抗菌效果是否和宣传相符;同时,要求销售方出具具有相关资质单位出具的与其产品宣传相对应的试验内容的检测报告。

猜你喜欢

抗菌剂测试方法纺织品
基于泊松对相关的伪随机数发生器的统计测试方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菌剂不同毒性比混合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研究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对改良的三种最小抑菌浓度测试方法的探讨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织物抗菌剂有机硅季铵盐POASC和PFASC的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