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问题有效创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016-12-12李剑锋
李剑锋
问题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核心价值。一堂数学课要使学生获得生长,离不开合理、优秀的问题设计。笔者在日常教学的问题设计与实施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问题设计没有核心,问题细碎,不利于目标达成。二是问题设计不够灵活开放,达不到动态生成的效果,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入。而这些也成为判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和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问题设计要突显核心性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地生长,就要围绕核心内容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践行自主学习、发展思维能力、整理知识体系。因此,设计好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1. 用结构化的思想设计核心问题。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将数学知识分割成若干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再围绕着割裂后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和学习。此时,如果再没有“结构化”的设计思维,学生在这种“点”的教学下学习,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用结构化的视角去关注核心问题设计。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通常会设计这样的环节:①动手操作体验转化,②引导对比感受联系,③利用联系推导公式,④设计练习加以巩固。教师的核心问题设计往往突出在“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吗?”
同样是这节课,一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却与众不同,在学生经历转化过程后,教师不是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呢?不沿高剪行吗?”这样的问题设计一下便将学生由现阶段模糊的转化引向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利用图形的特征进行转化的策略,教师在这里显然更为注重对转化方法的结构化处理。
这样的核心问题设计还有一层深意。答案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得以揭晓。以往在探究三角形面积时,只有事先有预习或者有得到提前辅导的学生,才能够运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实现转化。而现在学生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转化时,策略上有了方向:“要转化成长方形,就一定要有直角才可以。”“如果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那就要想办法产生平行线才可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建构起来的“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的结构,在这节课里得到了生长,能够形成这样的知识技能建构,离不开教师从结构化的角度所进行的核心问题设计,使得“把未知转化为已知”不再是一句口号。
2. 用整合化的策略设计核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提问过多、过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教师要善于将小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出直指关键的核心问题。
【教学片段】“正比例”的教学。
教师出示下表:
师:这张表格里,有什么量?这两种量如何变化?什么不变?
生:表格里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
生:数量扩大,总价也跟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跟着缩小。
生:我发现,不管数量和总价如何变化,它们的比值总是一样的,也就是单价不变。
接下来教师出示以下两张表:
师:每张统计表里有什么量?这两种量如何变化?什么不变?
在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水推舟归纳出:像这样两种量相关联,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并且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也紧紧围绕“有什么量?这两种量如何变化?什么不变?”
纵观全课,教师的问题非常简练,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效果却非常好。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在教学中提炼出了“有什么量?这两种量如何变化?什么不变?”这样一个突出概念本质特征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更为接下来的反比例关系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对问题进行了整合,使课堂主线变得清晰,教和学的互动简单明了,学生的学习有了聚焦,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提升。
知识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必定有内在的关联和层次,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要用结构化的思想把握核心内容,利用整合的策略设计出统领全课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结构化地生长,达到“见木,便知森林”的状态。
二、问题设计要留意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预设是教师的课前预先设计,生成则是教与学的互动展开,后者的把握难度更大。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生成性问题,并加以放大,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一课,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笔者和他们一起阅读教材中的结语:“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刚读完,一名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为什么只写了底面积×高?其他面不行吗?”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放弃了原本的设计思路,马上提出问题:“咦?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你们听清楚了吗?求体积难道只能是‘底面积×高吗?先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除了“底面积×高”外,还可以用“前面积×宽”,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是写成“长×高×宽”,那么“长×高”就是求出“前面积”,所以可以用“前面积×宽”。
生: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长方体竖着放是“体积=底面积×高”,而如果是横着放,那底面积就变成“侧面积”,高就变成长,所以还可以是“侧面积×长”。
学生在论述这一公式的其他表述方式时,不是简单地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重复,而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和升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