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汉语言文字特点提升学生表达素养
2016-12-12肖俊宇
肖俊宇
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言文字,在浩渺泱泱的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汉字的形体具有形义结合,见形明义的特征,它以表形为基础,以表义为主导,兼有表音之因素。这种汉字特性与汉语言融生共长,形成了独具音韵、节奏、审美的汉语言特色。教学时,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遵循其规律,不仅有利于识字阅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一、不忘本义,学习用词之精准
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它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根据研究,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约七成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抓住了本义,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摸到门径。如,“万念俱灰”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能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关键是要理解“灰”字的本义。“灰”是个会意字。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灰”字是用手拿火来会意。火炽热,是无法用手直接去接触的。但火熄灭慢慢冷却了,就可以用手去拿。能用手去拿的“火”就没有热度,没有温度,就冷凉了。“万念俱灰”意味着没有一点热度与希望。“灰”字的这种含意,体现了我们先人造字的高度智慧。理解了“灰”这一本义,就能举一反三,深刻地理解,准确运用如“心如死灰、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死灰复燃”等一类词语。把握了“灰”的本义,就容易理解其“颓废失望”的比喻义。容易理解、运用“灰色作品、灰色人生、灰溜溜”等词语。灰质轻,颗粒小,易飞扬,颜色黑白。认识了这些特点,也就容易理解、运用“不费吹灰之力”“灰飞烟灭”,对形容词“银灰、灰白、灰暗”,对方言词“灰不溜秋”也就容易理解与运用。可见,准确理解字义,尤其是字的本义,是透彻理解词语的基础,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字义准确、深入而又融会贯通的把握,利于学生学习精确用词,是学习运用词语的根本。
二、注意“多义”,学习近义之活用
汉文字的表意性使得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同样说“睡觉的屋子”,可称房间、可称卧室,可称寝室等,同样一个“好像”,可以是“仿佛、犹如、宛如、如若、酷似”等,这就给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词义的多元性,灵活使用,能使表达气势如虹,文采斐然,撩人心扉,也能使表达娓娓道来,入情入境,使人心旷神怡。如,《猴王出世》,其中有这么一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文中“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尽用短语,使文章富有节奏,朗朗上口;“草木、涧泉、山花、树果”抓住典型穷尽了“吃”的各种食物;“狼虫、虎豹、獐鹿、猕猴”很具代表地囊括了相处的各路伙伴;文中“食、饮、采、觅”尽是“吃”之近义;“为伴、为群、为友、为亲”全是“友”的近义,一系列的近义活用,十分鲜活地表达了“吃”的自然与丰富,“友”的广泛与亲密,让人扼腕慨叹。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无疑对学生的表达提升大有裨益。
三、巧练妙导,学习修辞之实践
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语音节奏,词义词性的深厚广博,形成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当然,有些修辞手法是各种语言共有的现象,而有些却是汉语言所特有的,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词中所含有的修辞手法,更是具有汉语言的鲜明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汉语言这一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次习作课《体验“失明”》,大意是让学生回家蒙上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种种不便,把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习作讲评课上,一位学生写道:“我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的可爱;我闻到浓郁的花香,却看不见她们的娇艳。”应该说,这位学生文笔流畅,文字优美,写得挺不错。如果就因此点赞一番,也无不可。可一位教师具有敏锐的语言意识,在点赞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点拨:你是用了两个句式相同,字数大体相当的句子,如果能再加上一句,那就是排比句了。接着列举了排比句:心灵——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继而恰到好处地讲了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然后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修改排比句,经过一番推敲琢磨,不少同学写出了类似这样的文句:我静趴在草地上,抚摸着柔软的小草,却看不见她那可爱的葱绿;我挪步在花园间,吮吸着沁人的花香,却看不见她那绽放的笑脸;我仰头望着天空,倾听着小鸟的欢叫,却看不见她们飞翔的身影。这就是因为教师胸中装着汉语言文字的修辞特点,敏锐地抓住讲评的契点,机智地进行诱导,所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实质对比,学习构段之精巧
教学中,我们常常用置换词语、对比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用语、句式表达、层次的安排以及构段之奥秘等。可不少的教学硬生生地强塞进一个词语,硬生生地拉来一个句子或硬生生地改写一个段落,为比较而比较。有的被用来作陪衬的比较内容,或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或明显劣于原文,或与原文有一定的相似度、可比性,然为什么逊于原文,稀里糊涂没说清,未道明,反正学生已有思维定势与僵化认识:课文的肯定最好。这样的对比,没有依据汉语言特点,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和费时低效的泥潭。依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用词、造句、构段的比较,能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感悟与收获展现出一片崭新天地。如《秋天的雨》中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 谁能给“五彩缤纷”找几个近义词?学生立刻找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纷呈、色彩纷呈、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色彩绚丽……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2. “五彩缤纷”这个词中哪些字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学生说:缤纷。教师让学生用“缤纷”搭配词语,学生说:落叶缤纷、落英缤纷。这时教师出示古汉字“缤纷”,引导观察这两个字的左半部分为“丝”与丝织品有关,字的右半部分为“宾”“分”,与字的读音有关。并明白“缤纷”指古时候“旗帜后面缀连的上彩色的飘带”。试想,那彩色的飘带风一吹就会飘拂游动,所以很具“动感”很具“变化”。
3. 请读课文,看看文中句子哪里写了“缤纷”之动感?学生恍然大悟,文中所有句子,所写的颜色均有变化之动感:黄黄的银杏叶“扇哪扇哪”,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金黄的田野像海洋,海洋无时不在晃动,橙红色的果子“你挤我碰”,多彩的菊花“频频点头”。
4. 一个“五彩缤纷”把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变化这动态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段话围绕着“五彩缤纷”这一颜色与变化的主线,构段别致精巧。而“五颜六色”却只有“颜色”而体现不了“变化”。
这样根据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实质性对比,学生对文字、文句、文段的理解感悟是入木三分的,从中感悟习得的构段表达之技巧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朗读吟诵,提升语感之敏锐
汉语言文字音节简短,铿锵流转,跌宕起伏,和谐悦耳,十分适合朗读。应当让学生读得忘我投入,入情入境,沉浸其中,从而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节律、张弛之起伏、意味之绵长,并耳濡目染,熏陶感染,增加积淀,形成语感。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涉及松潘草地的一段资料:“位于川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草地气候十分恶劣,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大片无规则的沼泽。沼泽上水草盘根错节,结成茫茫的草甸,让人分不清虚实。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够“一目十行”迅速捕捉关键词:西北草原、纵横300多公里、海拔3500多米、气候恶劣、零度以下、风雪无常、茫茫沼泽、难辨虚实、稍有不慎、灭顶之灾。
同样,表达方式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依靠语感。只有充分阅读感受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文句的构建,才能让各种表达方式烂熟于心,了然于胸,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运用时,语感就像一根神笔,能迅速地形成意思,形成表达方式,能迅速地捕捉、比较选择合适语词,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迅速地形成思路清晰,表意贴切的独特语言。所谓“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因为它体现了汉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六、重视文言,提升表达之洗练
文言是汉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特有现象。文言文的凝练传神,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是它特有的质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人,很难说它具有深厚的汉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准。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在于提高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了解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种文化积淀又可以成为他们运用现代汉语的内功。教学文言文时,除了完成一般的文言文任务外,要特别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练就。如,教学《杨氏之子》,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可适当拓展培养表达能力。
1. 根据提示试着把白话文改写成文言文。
①你吃饭了吗?——汝饭否?
②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万分感谢!——静候回音,不胜感激!
③足球比赛,我们学校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高兴。——足球之赛,吾校荣居榜首,皆欢;足球赛,吾班冠,甚是欢。
2. 根据提示说说名言警句。
①君子应该成全他人的好事。——君子当成人之美。
②谦虚谨慎会获得好处,骄傲自满会带来损失。——谦受益,满招损。
③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 根据情境选择名言警句填空。
①在玩捉迷藏游戏中,“狡诈”的小明虽然躲藏得十分严密,但( ),最终难逃我的火眼金睛。
②( ),我们要记住这次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戒骄戒躁。
这一教学,紧扣汉语言文字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