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
2016-12-12鄢春芳
鄢春芳
摘 要: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使幼儿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习惯、开发幼儿智力三方面研究幼儿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应用实施;主动学习;开发智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2-01
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成功实施,能够让学生在幼儿时期接触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将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提供各种可能性。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接受幼儿教育阶段的儿童能够在接受教育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学会自理、学会与他人交流交往和增强自身各个方面的本领。本文主要围绕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一、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维持教学秩序,采取严肃的教学态度,使学生因为害怕而被动学习,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保持安静,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产生烦躁、厌学心理,这对学生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更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例如,在大班语言类教学活动的组词项目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部分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进行游戏教学,给组词最多且正确的学生奖励小红花,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鼓励,继而使班级学习氛围得以活跃。而针对思路较慢的学生,教师不宜采用激励法进行教学,而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诱导教学法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在学习“手”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小手都能干什么,再根据手的作用引导学生说出手的其他组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二、培养幼儿习惯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而幼儿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打下基础。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呢?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处于学习知识和行为的初期,经验较少,对于学习大多出于模仿,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是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其中老师又是他们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的各项活动中(如吃饭、睡觉以及做游戏等),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使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定期进行礼仪选拔表演,选拔出学习好习惯标兵和生活好习惯标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学习习惯。再次,幼儿园要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规范的学校管理中获得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最后,幼儿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需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学习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五项培育目标之一,幼儿园应该适时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
三、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时期同时又是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智力呢?首先,采取游戏贯穿课堂模式,使学生在快乐兴奋的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所擅长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在开发学生的空间几何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积木堆出多媒体所呈现的图片中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直观地看到堆好的立体图形,然后通过想象堆砌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操作之前动脑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动脑思考之后动手更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在课上鼓励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先举手能够有效维持课堂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发言,使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又能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思想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理念应充分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丽玫.浅谈幼儿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林区教育,2005(03).
[2]爱丽.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J].学苑教育,2013(21).
[3]田玉兰.浅谈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4]徐东.幼儿家庭素质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