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周边重要生态保护地春季迁徙鸟类多样性调查
2016-12-12王莹刘智孙兴海魏宏伟张雷万冬梅李东来
王莹, 刘智, 孙兴海, 魏宏伟, 张雷, 万冬梅, 李东来*
(1.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 2.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110016)
DOI:10.11984/j.issn.1000-7083.20150250
沈阳周边重要生态保护地春季迁徙鸟类多样性调查
王莹1, 刘智2, 孙兴海1, 魏宏伟1, 张雷1, 万冬梅1, 李东来1*
(1.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沈阳110036; 2.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110016)
2014年3月21日—5月9日,采用样线法与定点观察法对沈阳市周边26个重要生态保护地春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40科9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居留型组成以夏候鸟和旅鸟为主,共占记录鸟类物种总数的77.7%。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为主,占74.5%。生态型中鸣禽最多,占36.2%。不同调查样地的鸟类组成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水库湿地鸟类数量最多;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度最高;森林生态系统鸟类多样性较高;沙地生境鸟类多样性较低。调查发现部分生态保护地存在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生态破坏严重、生境类型高度单一等生态问题。针对相应的生态保护地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鸟类生存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鸟类多样性;迁徙;物种丰富度;水鸟;湿地;沈阳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平原的北部。区内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沈阳市目前共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沈阳滑石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仙子湖市级自然保护区、白清寨市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沈阳石人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和33个重要生态保护地(董厚德,2010)。沈阳地区处在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其中獾子洞和卧龙湖是著名的国际重要湿地,是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丹顶鹤Grusjaponensis、白鹤G.leucogeranus、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大天鹅Cygnuscygnus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同时还有大量的夏候鸟在沈阳地区繁殖,如许多鹭科鸟类以及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arbo、小Tachybaptus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atra、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orientalis、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中华攀雀Remizconsobrinus等。沈阳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和秋季是夏候鸟、旅鸟迁飞过境的黄金季节,种类多、数量大,形成2个季节性迁徙高峰(刘明玉等,1986)。
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开发时间长,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河流断流时间增长、湿地面积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森林植被退化、病虫害日趋严重以及外来有害物种的大量入侵等多个方面(董厚德,2010)。鸟类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示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调查沈阳地区春季迁徙期鸟类不仅有利于掌握沈阳市鸟类的组成和分布规律,而且有助于了解当前沈阳市鸟类多样性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因素,为制定鸟类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沈阳市地处中国东北的南部,地理位置位于122°25′09″~123°48′24″E,41°11′51″~43°02′13″N。动物地理划分上属于东北区和松辽平原亚区的辽河平原小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日照丰富、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全年平均气温6.8 ℃~8.0 ℃,无霜期为146~163 d,年平均降水量为721.9 mm(董厚德,2010)。
本研究对沈阳市13个水库湿地、4个湿地公园、7个林地和2个沙丘保护地开展了调查(表1)。调查区域涵盖沈阳4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浑南区和苏家屯区)、4县(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和法库县),包括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图1)。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是2种常用的鸟类调查方法(Bibbyetal.,2000)。本研究采用样线法调查森林、灌丛、草地及沼泽湿地等生境中的鸟类组成;采用定点观察法调查河口、滩涂、水库等湿地生境中的鸟类。样线法是借助BOSMA望远镜(8×42倍),沿样线以平均2.0 km·h-1的速度步行观察,记录样线两侧发现(包括看到和听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森林和灌丛样线单侧宽度为25 m,草地、农田和水域样线单侧宽度为100 m,每条样线长2 km。定点观察法是选取具一定间隔的地点停留5~10 min,借助SWAROVSKI单筒望远镜[(25~50)×400倍]观察近湖岸1 km水面水鸟的种类和数量(董菲等,2013)。根据沈阳地区周边的生态类型和分布,我们从30个生态保护地中选择26个重要生态保护地作为调查样地。依据每个调查样地的地形特征和大小合理布设样线和样点,调查区域尽量覆盖样地的各种典型生境。每个样地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3月21日—5月9日。根据本地区鸟类的迁徙特点,选择在3月下旬—4月中旬对水鸟迁徙高峰期的各湿地进行调查,4月中旬—5月上旬对雀形目鸟类集中迁徙的林地、沙地及草地等进行调查。累计调查43条样线、77个样点。调查通常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进行,调查时间为08∶00—16∶00(Bibbyetal.,2000)。鸟类野外鉴别依据《中国野外鸟类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分类系统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郑光美,2011);保护动物级别划分依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马建章等,2002)。
图1 沈阳市鸟类多样性调查样地分布图
表1 沈阳市鸟类多样性调查各样地基本情况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目40科94种,总计19 855只次。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东方白鹳和白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白琵鹭、白尾鹞Circuscyaneus、红隼Falcotinnunculus和鹰鸮Ninoxscutulata。辽宁省重点保护鸟类75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鸟类4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13种。94种鸟类中,雀形目、鸻形目和雁形目鸟类物种数最多,分别为33种(35.1%)、17种(18.1%)和17种(18.1%)。但数量最多的是鹤形目,共计8 523只次,占调查总数量的42.9%,其次为雁形目和雀形目,数量分别为7 422只次(37.4%)和2 236只次(11.3%)。从居留型组成来看,夏候鸟40种(42.6%),旅鸟33种(35.1%),留鸟19种(20.2%),冬候鸟2种(2.1%)。从区系型组成来看,古北界种70种(74.5%),广布种19种(20.2%),东洋界种5种(5.3%)。从生态型组成来看,鸣禽有34种(36.2%),游禽27种(28.7%),涉禽22种(23.4%),陆禽和攀禽都是4种(共占8.6%),猛禽3种(3.2%)(附录)。
按数量等级划分,调查共记录到优势种5种(5.3%),常见种15种(16.0%),偶见种48种(51.1%)。沈阳地区迁徙期鸟类优势种依次为白骨顶,共8 463只次(42.6%);豆雁Anserfabalis,共2 377只次(12.0%);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共1 303只次(6.6%);红头潜鸭Aythyaferina,共1 247只次(6.3%);树麻雀Passermontanus,共1 236只次(6.2%)。
3.2 鸟类组成的地区差异
本研究对沈阳地区26个样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密度、数量密度等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进行了统计(表2)。
表2 沈阳市春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的地区差异
从物种数来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94种鸟类,物种数超过15种的有8个样地,其中湿地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有七星湿地公园(24种)、獾子洞水库湿地(23种)、浑河沿岸湿地公园(23种)和三台子水库湿地(22种);林地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有石人山自然保护区和白清寨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在10~15种的有10个样地;物种数在10种以下的有8个样地,其中喇嘛章水库湿地物种数最少,为2种(图2)。
从数量上来看,三台子水库湿地记录到的鸟类最多,总数量高达7 532只次,其中数量最多的为白骨顶,约5 600只次;数量在1 500只次以上的样地还有卧龙湖水库自然保护区(2 312只次)、泡子沿水库湿地(1 769只次)和四道号水库湿地(1 505只次);个体数量在1 000~1 500只次的有獾子洞水库湿地(1 244只次);其他样地个体数量均在500只次以下,数量最少是喇嘛章水库湿地,为12只次(图2)。
图2 沈阳市各调查区春季迁徙期鸟类物种数与数量
Fig. 2 Number of species and abundance of birds in different sample areas of Shenyang during spring migration
从鸟类多样性来看,多样性指数>3的有7个样地,其中浑河沿岸湿地公园最高(5.71);多样性指数<1的有四道号水库湿地(0.65)和喇嘛章水库湿地(0.04)。从均匀度来看,均匀度指数>0.5的有21个样地,其中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浑河沿岸湿地公园(0.87)和沙金台乡后旧府活化沙丘群封育保护地(0.87);均匀度指数<0.5的有5个样地,其中最小的是四道号水库湿地(0.02)(图3)。
26个样地中物种密度最大的是五龙山自然保护区(80种/km2),其次为十间房乡马家沟封育保护地(40种/km2)和包家屯乡马鞍山封育保护地(33.3种/km2),物种密度<1种/km2的样地有5个,其中四道号水库为0.29种/km2、蒲河下游湿地为0.22种/km2。与物种密度不同,个体数量密度最大的前3个样地分别为三台子水库湿地(588.44只次/km2)、包家屯乡三合城北山封育保护地(453.3只次/km2)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430只次/km2)。密度小于10只次/km2的有仙子湖团结水库、喇嘛章水库湿地和蒲河下游湿地。
4 讨论
4.1 物种组成
调查记录的94种鸟类中,非雀形目鸟类种数明显高于雀形目,雀形目33种(35.1%),非雀形目61种(64.9%),该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一致(刘明玉等,1986)。沈阳市迁徙期鸟类以夏候鸟(42.6%)和旅鸟(35.1%)为主,这是因为沈阳位于我国东部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上,区内众多的湿地和林地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每年春季大量迁徙鸟类沿渤海南岸北上经辽东湾北岸湿地到达辽中、新民、法库和康平等地,其中陆栖鸟类稍作停歇后迁至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或再迁至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而多数水鸟在此停歇后继续北上进入内蒙古和吉林省西部、黑龙江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董厚德,2010)。本次调查共记录水鸟48种,17 462只次,分别占调查总物种数的51.1%和总数量的87.9%。可见在沈阳市迁徙期鸟类组成中,水鸟占明显优势。这可能与沈阳地区湿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较大等特点密切相关。据统计沈阳市拥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约270 422.5 hm2,占沈阳市面积的21%,居辽宁省前列(马秀梅等,2008)。沈阳春季迁徙期水鸟组成以游禽为主,其中,白骨顶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三台子水库湿地(5 611只次)、四道号水库湿地(1 500只次)和卧龙湖水库自然保护区(1 243只次),其次是豆雁、绿头鸭、绿翅鸭A.crecca、红头潜鸭和赤膀鸭A.strepera等雁鸭类,在各主要水库湿地均有分布。
图3 沈阳市各调查区迁徙季节鸟类多样性与均匀度
Fig. 3 Bird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ex in different survey areas of Shenyang during spring migration
4.2 各样区鸟类多样性差异
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差异(时良等,2009;张玉峰等,2010)。在本次调查的26个样地中,湿地公园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湿地公园内生境类型更加丰富,既有开阔的水面、河道、滨河湿生植物等湿地景观,也有大量的林带及草坪等生境,可以为多种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调查还发现,鸟类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低的几个样地多为水库湿地(如单坨子水库、三合城水库、喇嘛章水库和四道号水库)。其中,喇嘛章水库已干涸,无水鸟栖息,仅有2种林鸟。而四道号水库仅记录到鸟类3种,数量却有1 505只次,其中,1 500只次为白骨顶。这种现象主要与水库湿地相对单一的栖息地环境有关。水库作为一种以开阔水面为主的特殊人工湿地景观,主要是雁鸭类、鸥类、和白骨顶等游禽和少数鹳、鹭类的重要栖息地,而其他小型鸻鹬类涉禽、雀形目林鸟的多样性与水库的水位、库堤基质和水库周边的林带及草地面积大小有关。尽管水库湿地的物种组成较简单,但水库湿地维持的水鸟种群数量却十分庞大(如三台子水库),特别是在鸟类迁徙期。我国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水库湿地是大量水鸟南北迁徙期的重要停歇地,在迁徙期水鸟的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Lietal.,2013)。辽宁省内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水库900余个(王葳,李烨,2013),其中多数水库在迁徙期可以为大量水鸟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然而,也有部分水库由于近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及周边的湿地围垦,导致水库水面下降或干涸,影响了鸟类的栖息地利用。沈阳周边的山地森林类型生态保护地保护相对较好,森林覆盖率高,鸟类物种数及多样性均较丰富,如白清寨自然保护区、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等。而沙地和次生人工林中的鸟类多样性则较低,如柳河口沙地和三合城北山封育林地。但是,不同生境类型中的鸟类组成各有不同,其在当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应该根据各生态保护地的生态类型合理开展保护工作。
调查还发现,不同保护地的保护级别也是影响鸟类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卧龙湖水库、仙子湖、白清寨、石人山、五龙山等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组成和多样性较高,而未列入保护区管理的生态保护地的鸟类多样性较低,特别是某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水库湿地,由于受当地气候、盲目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及非法捕猎等影响,湿地面积在不同程度上呈逐年减小趋势,生物资源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武立强等,2006)。针对这些湿地,湿地保护部门应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郑云玉等,2010)。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改造与鸟类栖息地破坏有着密切联系。然而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鸟类灭绝都是灾难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郑光美,2012)。所以,为了维持并提高鸟类多样性,给鸟类一个良好的生存及栖息环境,应加强湿地或生态保护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扼守生态保护红线,筑好沈阳生态健康屏障。同时,环保部门也需定期进行资源普查、制定法律保护政策,并积极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教育工作。
致谢:辽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宸、李成安和本科生夏祯祺参与了部分野外调查,在此谨致谢忱。
董菲, 胡远东, 吴建平, 等. 2013. 大庆龙凤湿地春季鸟类多样性研究[J]. 野生动物, 34(4): 202-207.
董厚德. 2010. 沈阳地区重要生态保护地划分的研究[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刘明玉, 邱英杰, 李壮威. 1986. 辽宁鸟类考察报告[R].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建章, 李守先, 吴纪伟. 2002.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68-524.
马秀梅, 王铁良, 邹建飞. 2008. 沈阳市湿地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东北水利水电, 26(283): 56-58.
时良, 董荣, 于晓平. 2009. 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 44(3): 83-93.
王葳, 李烨. 2013. 辽宁省湿地资源现状调查成果研究[J]. 山西科技, 28(5): 4-6.
武立强, 何俊仕, 魏国, 等. 2006. 沈阳湿地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34(12): 2824-2826.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张玉峰, 徐全洪, 高士平, 等. 2010. 河北滦河口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J]. 四川动物, 29(2): 244-248.
郑光美. 2011.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郑光美. 2012. 鸟类学 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云玉, 冯达, 温亚利. 2010. 辽宁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 湿地科学, 8(2): 204-208.
Bibby CJ, Burgess ND, David AH,etal. 2000. Bird census techniques, second edition[M].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Li D, Chen S, Lloyd H,etal. 2013. The importance of artificial habitats to migratory waterbirds within a natural/artificial wetland mosaic,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J].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3(2): 184-198.
Magurran AE. 1988.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annon CE, Weiner W. 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Univlinosi Press.
Pielou EC. 1975. Ecological diversity[M].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Investigation on the Diversity of Migratory Birds of Shenyang in Spring
WANG Ying1, LIU Zhi2, SUN Xinghai1, WEI Hongwei1, ZHANG Lei1, WAN Dongmei1, LI Donglai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2. Sheny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spring migratory birds at 26 importa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tations in Shenyang were surveyed using linetransects and point counts from March 21 to May 9, 2014. In total, 94 bird species (19 855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40 families and 16 orders were recorded. Of the 94 species, two were classified as class Ⅰ national protected birds in China and four were class Ⅱ national protected birds. Summer residents and passing migrant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ing for 77.7%. The recorded species were composed of Palaearctic, Oriental and cosmopolitan species, and Palaearctic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ccounting for 74.5%. There was a wide variety of bird ecotypes in the survey areas, of which, 36.2% were songbirds. The bir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showed evident spatial variations. Birds were most abundant in the reservoir wetlands. The species richnes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wetland parks, and the bird composition included 26 water birds and 19 songbirds. The avian diversity was the highest in the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where the composition was dominated by songbirds, such as great tit (Parusmajor), and grey-capped greenfinch (Carduelissinica). The diversity of birds was low in the sandy habitats, where only 17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som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ssues in the areas with a high degree of human disturbance, severe ecological damages, and homogeneity of habitat types. We recommend tha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amaged protected lands in Shenyang should be enhanced to provide more diverse and suitable habitats for birds.
avian diversity; migration; species richness; water birds; wetland; Shenyang
续附录
注: 1. 居留型: 留. 留鸟, 夏. 夏候鸟, 冬. 冬候鸟, 旅. 旅鸟; 2. 区系型: 古. 古北型, 东. 东洋型, 广. 广布型; 3. 保护级别: Ⅰ.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 Ⅱ.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 省级. 辽宁省省级保护物种; 4. SJ.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物种; 5. S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保护物种; 6. 分布情况: 优势种, 常见种, 偶见种。Notes: 1. Resident type: Resident, Summer visitor, Winter visitor, Migrant; 2. Fauna: Palearctic realm, Oriental realm, cosmopolitan species; 3. Protection level: Ⅰ. class Ⅰ national protected species, Ⅱ. class Ⅱ national protected species, Liaoning provincially protected species; 4. SJ. List in the Sino-Japanese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agreement; 5. SA. List in the Sino-Australian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agreement; 6. Distribution: dominant species, common species, rare species.
2015-11-04 接受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301888);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L2015196);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1401)
王莹,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动物生态学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lidonglaibnu@163.com
Q959.7
A
1000-7083(2016)02-02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