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虽小蕴涛声——单线叙事下的宏大主题
2016-12-12陈炳健
◎陈炳健
水滴虽小蕴涛声——单线叙事下的宏大主题
◎陈炳健
传递温暖
佛经里有言:“一花一世界,刹那成永恒。”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佛教的世界观,也阐明了微观与宏观、瞬间与永恒在某种意义上的同一性。在文艺作品中,这一玄妙的逻辑关系体现得更加清晰。一滴水虽小,但它能映射一个世界的倒影;一首诗虽短,却往往道尽了世间的情感和哲理。所以,在文艺的世界里,宏大的主题并不一定要用宏大叙事才能反映,有时微观叙事更具直指人心、洞悉世界的作用。这一艺术规律近年来也开始被党教片创作者所重视,有很多人开始尝试以微观叙事或单线叙事来反映较大主题。2014年我们拍摄的《温暖同行》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从单线叙事中另辟蹊径
对于党教片制作者来说,虽然接触到的经常是一些比较大的主题,但却未必运用得好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追求全面、深刻,甚至尽善尽美,本身就是一种很难把握的叙事方法。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下思路,扬长避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考虑一下以微观叙事来实现创作目的的可能性。
2012年,梧州市委组织部想拍摄一部专题片,来反映梧州市委组织部和梧州各界关怀返乡摩托车大军的事。广西有很多农民工在广东打工,近年来由于春运一票难求,无数农民工在春节期间会驾驶摩托车、电单车回家过年,这是一个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摩托车大军从广州、深圳等地出发,一路经肇庆、梧州进入广西境内,偏远地区的农民工还要向前经贵港、南宁直到河池、百色等地。长途跋涉,餐风饮露,其中辛苦自不用说,有时还会发生各种危险。为了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每到春运期间,梧州市委组织部都会联合各部门,并发动社会志愿者,在沿途设立服务站,给远道回来的乡亲送上一丝温暖、一份关怀,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故事太多,每一个似乎都不该遗漏;感动太多,每一点似乎都需浓墨重彩。用一部短促的专题片来讲这么大的事件,感觉就像“挟泰山以超北海”,让人力不从心。这个片子我们前后准备了两年,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也采访了很多人,但却迟迟没有动手去制作,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讲述、该讲述什么。
直到2014年,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了我们的主角邹丹。邹丹的身上有一种说不清的特质,她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谁最需要帮助;她只要一出面,就能安抚住农民工的情绪,使人感到安心。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天生的母性。这种母性不需去教,也不需去学,关键在于要拥有一颗饱含同情的心。从创作者的角度去看,这样的一个女性其实不仅仅代表她自身,也能代表一种阳光普照式的集体温暖。所以当时我们就做了决定,与其在故事的海洋中迷途,不如把这场叙事小型化,将集体的温暖用邹丹这样一个人物来具象化地表达出来。就这样,我们确定了创作的主导思路——单线叙事。
对事件的深入挖掘
专题片一般追求以充分的素材、翔实的资料和客观的角度来强化叙事的说服力,这也一直是党教片制作的主导思维。不过,新时期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取向已经改变,观众已经不是被填鸭的对象,而是节目的选择者,他们不再愿意观赏和分析情节复杂、素材众多的片子,宁愿选择一个一目了然、发人深思的故事。单线叙事因此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不过,要想把这种叙事方法运用好,首先还是要把故事讲精彩。
《温暖同行》的情节主线是邹丹在服务站帮助一个受伤孕妇的事情。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首先,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跟拍邹丹,因此邹丹抢救孕妇的事件发生时我们就在她的周围,自然记录下了第一手素材。当然,摩托车因躲避面包车而倒下的那一瞬间我们不可能捕捉到,因为谁也不会提前知道这事故在哪一天、什么地点发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事非常牵动人心。当时我们与电视台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跟拍伤者,一路跟拍肇事者和交警。当伤者被送到服务点的时候邹丹出现了,两个人就此有了交集,造成了“巧合”。因此,我们拍下了邹丹在救助这位孕妇时表现出的耐心、细心。孕妇刚送到服务站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异常,如果不是邹丹耐心询问、细致检查,可能就发现不了危险,从而就会错失挽救胎儿生命的最佳时机。而这些细节我们的镜头都没有错过,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当然,幸运其实一直属于有准备的人。
其次,我们在救助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当一个事件出现在面前时,如何纪实拍摄,如何引导主角表现,这是两难。引导太多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不引导又可能会使事件发展过于平淡。所以,把握好采访引导的度相当关键。我们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镜头提示来达成有限引导的目的。当时,邹丹站在伤者身边不停地安慰,我们也以为没什么大事,就任由邹丹自己主导现场,甚至我们一度觉得可以关机离开了。但是邹丹在询问时逐渐凝重的表情使我们意识到了异常,开始把镜头一一瞄准邹丹所问及的伤者身体上的各个部位。这种客观介入也对邹丹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她更加怀疑伤者的真实伤情。最后,邹丹获知伤者是位孕妇,再综合其他一些迹象,得出了伤者腹内胎儿面临险境的结论。
深入采访
把握情节的升华点
单线叙事的外在结构特点就是讲好一个故事,但是我们拍片不能单纯地讲故事,还要升华情感和主题,否则就不算是完成了创作。所以,在后期处理中,要把握好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节点来交代背景、烘托主题和升华情感,从而达成小中见大、滴水藏海的创作目的。
片子是从邹丹这个人物开始切入的,通过画面交代邹丹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时候因为事件还没有发生,我们就乘机带出关爱返乡摩托车大军这个大背景。这是必要的铺垫,使观众迅速进入事件情境,并在片子的制高点设置了主题,领导全片的情节节奏和情感基调。
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我们跟随伤者来到了服务站。在服务站里,邹丹和伤者之间的交流也是渐进式的。邹丹先要安抚住伤者的情绪,然后再与伤者拉近关系使其打消防备,接着才是询问伤情,最后才根据判断叫来了救护车。这个过程全部体现在荧屏上其实是比较冗长沉闷的,所以我们在此处适时地插入其他内容。一方面,交代现场环境,展现市直各机关给农民工送帮助、送温暖的画面,进一步地为深化主题做铺垫;另一方面,用解说讲述邹丹以往的一些日常活动,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伤者被送到医院以后,接下来的叙事就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了,情节的节奏开始变慢,细节也比较分散。此刻,一方面要强化这一部分的叙事效果,另一方面则要开始进行情节收束,所以我们适时地加强了叙事的抒情色彩,在升华主题之前先作情感升华。在这里我们也预先埋下了个伏笔,在片子开头就用画面和同期声表现了邹丹手机里婴儿的相片和婴儿的哭声,让邹丹与婴儿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而在孕妇进入病房接受救治的画面之后,我们开始用照片资料和解说讲出婴儿出生的过程和孕妇一家对邹丹的感激。最后,我们以婴儿的笑声为结尾,从而使片子的主题具有了更多深刻的内涵,关于生命,关于大爱。
就这样,我们的片子从头到尾也只讲了一个故事。但是,意在言外,那种来自组织的浓浓温暖之情,那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拳拳关爱之心,早已经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出来。这时再罗列数据、引证其他素材,在我看来就有蛇足之嫌了。那么,片子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吧。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