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
2016-12-12易小燕方琳娜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陈印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研究
——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
易小燕 方琳娜 陈印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引导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以森的“可行能力”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江苏省集中居住社区农户调查,采用模糊评价方法测算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研究发现:农户退出宅基集中居住后福利水平下降;农户福利变化区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有:农民心理对比程度的差异;政策执行的差异和调查区域的特殊性。为此,需要从加强土地整理后的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渠道等方面保障农民福利水平。
福利变化;退出宅基地;模糊方法;土地整理政策
1 引 言
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型城镇化必然会涉及城市规模扩大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近年来的城镇化,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这种方式来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据相关调查推算,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面积约为1.7亿亩,约占集体建设用地的54%左右,且10%-20%是闲置的,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1]。因此,引导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农村集约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将分散的人口集中到一些中心村镇,一方面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压缩乡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对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福利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及展望,贾燕等[2]定量分析了农民居中居住前后的福利变化状况,认为集中居住使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和心理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高进云等[3]分析了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结果显示除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外,农民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环境条件、社区生活、农民心理状况等都比征地前恶化。张安录[4-5]提出政府应当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饮水、居住等条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农民集体的福利水平,以弥补农民集体土地发展权受限造成的二次福利损失。马贤磊[6]研究发现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等功能。另外,还有学者就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7-8]、就业[9]、社会保障[10]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议需要完善土地整理政策,保障农民权益。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通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集中居住社区农户调查,采用模糊方法测算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以此分析土地整理政策实施的效果。
2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理论框架
传统的福利经济学把福利定义为个人或集体偏好的反映(效用)。但是由于度量“偏好或效用”在技术上存在困难,在实证研究中学者或用收入来代替效用,或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效用。在农民福利的综合评价领域,一直以来很难构建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农民福利的变化。但是森的“可行能力”理论[11]从六个方面的功能性活动: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健康状况、教育和知识、社交、心理状况进行考察,并用5项工具性自由来表达——政治自由、经济条件、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社会机会,为构建评价农民福利变化的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根据森的理论,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实际情况,本文从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区生活、环境质量、社会保障和心理6个方面考察组成农户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模糊评价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福利分析和贫困的衡量中,有效避免了分析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带来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利用前后两个状态转化的数值和一个中间值比较,即将一个中间值设定为模糊状态,由此得出前后两个状态的隶属度函数值,从而评价前后两个状态的福利水平。模糊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以下3个步骤:
(1)福利的模糊函数设定。将农户福利状况表示为模糊集X,设政策实施前后可能变化的福利内容为X的子集W,则第n个农户的福利函数可表示为W(n)={x,μw(x)},其中,x∈X,μw(x)则是x对W的隶属度,μw(x)∈[0,1],隶属度值越大表示农户的福利状况越好。
表1 土地整理的农户功能性活动及福利指标
(1)
(2)
(3)
在得到初级指标隶属度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权重结构,获得评价总体的福利状况隶属度,根据隶属度的大小来判断其福利状况的优劣。
用数学公式表示评价模型为:
(4)
(5)
其中,ω是权重,μ(xi)(n)表示评价对象第i个功能的隶属度,W表示评价总体的福利指数,其值在0、1之间,其值越大,福利状况越优。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2015年12月对苏南惠山区、苏中如皋经济开发区和苏北新沂县已经完成农村土地整理农户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县市的农村土地整理试点中随机抽取2个项目区,每个项目区内随机抽取30户已搬迁入住的农户,这样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其中苏南惠山区58份,苏中如皋54份,苏北新沂44份。选择江苏省作为调查区域原因在于:一是江苏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宅基地整理最早实施的地区,项目实施已经比较成熟,很多农民已经上楼居住,数据容易获取;二是江苏省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实施土地整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差异,农户对政策的认知、态度和参与程度也略有不同,这样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农户福利的变化。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表2和图1分别反映了江苏省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农户基本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满意状况。
表2 江苏省样本区域农村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基本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如表1所示,江苏省农村土地整理前后农民生活水平变化较大,且具有区域差异。其中:收入变化最大的是苏南惠山区,收入增加了37.5%,原因在于苏南惠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财政对农民安置补偿力度较大,同时,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农民退出宅基地和耕地后基本到附近工厂就业,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大大增加。支出变化最大的是苏北新沂,支出增加了121.2%,原因在于苏北新沂原先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业收入是主要来源,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后在新房购置、装修和日常食品支出等方面大大增加,加大了生活负担。居住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苏中如皋,居住面积减小了41.2%,原因在于苏中如皋地区原先基本每家有一栋楼房,集中居住后按照社区统一户型,居住面积大大减少。苏南和苏中耕地均集体流转给了村集体,农民不再种地,苏北新沂耕地保持不变。
图1 江苏省样本区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满意度状况
从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满意状况看(图1),总体满意状况基本各占50%,但是农民对宅基地补偿和旧房补偿不太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农户分别达到了89.8%和84.7%,原因在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宅基地补偿很少,甚至没有补偿,对旧房补偿评估存在腐败现象,有关系的能多补偿点,没关系的补偿就少。农民对于社区邻里关系、卫生状况还比较满意,说明进入新社区邻里关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原来村里的住在一起,大家都能相互照应,同时,社区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垃圾统一收集,都是水泥路,生活方便了很多。另外,有部分对新房质量表示不满,达到33.4%,原因在于新房工程承包商偷工减料,工程监理不严,农民才住进去2年左右墙漆脱落、下水道堵塞等时候发生,农民感觉政府与承包商之间存在不法行为,感到不满意。
3.2 评价结果分析
采用以上模糊评价方法,运用式(1)、(2)(3)、(4)确定隶属度,并根据公式(5)及权重的确定方法确定各功能活动及指标的权重,农村土地整理对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福利的模糊评价结果见表3。
采用同样的方法,苏南惠山区、苏中如皋、苏北新沂农村土地整理前后的福利指标见表4。
从表3和表4的结果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看农户福利水平偏低,并且农村土地整理后农户福利水平有所下降。农村土地整理前后的福利指数分别为0.439和0.304,均低于0.5,表明福利水平处于偏低的水平。同时,整理后的福利水平低于整理之前,下降了0.135,表明整理后的农户福利水平有所下降。这一结果与高进云(2010)、马贤磊(2012)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表3 农户福利模糊评估结果
注:①变量类型中C表示连续变量、Q表示虚拟定性变量、D表示虚拟二分变量。在计算过程中,为符合数学意义,将数值1和0分别改为0.999和0.001。②本研究的权重确定在文中1.2研究方法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所以整理前后同一指标的权重发生变化。
表4 不同区域的农户福利变化比较
从各项功能指标看,环境质量隶属度明显有所提高,从0.477上升到0.494,接近于0.5,表明农村土地整理后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社会保障下降最为明显,从整理前的0.615下降到0.162,看来农地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突出。同时,社区生活虽然有所下降,但都超过了0.5,表明农民对治安和邻里关系还是较为满意,社区生活比较和谐。家庭经济状况也有所下降,农民集中居住后收入略微减少,支出却在大幅增加,福利水平有所下降。
从区域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户福利水平在下降,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户福利在上升。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惠山区,整理前的农户福利为0.517,超过了0.5,但整理后农户福利为0.369,下降了0.148;苏中地区的苏中如皋,整理前农户福利为0.355,整理后的农户福利为0.275,下降了0.08。两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农村土地整理后农户福利水平反而下降,其原因主要有:(1)农民心理对比程度的差异。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苏南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出让收益与政府补偿部分的极大差距,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对比程度。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整理之前农民生活水平就比较低,整理之后觉得居住环境等比以前有很大改善,心理对比程度比较强。(2)政策执行的差异。苏南及苏中地区在实施农村土地整理时采取“双置换”,即宅基地换新房、承包地集体统一流转或换成社保,农民基本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而苏北地区基本保持耕地不动,保留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只是宅基地换成了新房。(3)调查区域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苏南惠山区、苏中如皋和苏北新沂作为调查区域,研究结果仅能反映该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后农户福利的变化。同时,农户对福利变化有一个反应过程,具有滞后性。苏北新沂农村土地整理实施较晚,调查地区农民2013年年底进入新房居住,只对当前的居住状况比较满意,对将来的生活支出变化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暂未考虑;而苏南惠山区和苏中如皋农民已经搬进新房5年以上的时间,尤其是苏南惠山区,对集中居住后的生活支出变化等问题有深切体会。
4 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江苏省农村土地整理前后农民生活水平变化较大,且具有区域差异。其中:收入变化最大的是苏南惠山区,收入增加了37.5%;支出变化最大的是苏北新沂,支出增加了121.2%;居住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苏中如皋,居住面积减小了41.2%。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总体满意状况基本各占50%,农民主要对宅基地补偿和旧房补偿不太满意。农户退出宅基集中居住后福利水平下降了0.135,其中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0.453,表明农地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突出。农户福利变化区域差异显著,苏南下降了0.148,苏中下降了0.08,苏北上升了0.009,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农户福利水平在下降,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户福利在上升。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启示:加强土地整理后的农民就业培训和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福利水平。农村土地整理后,农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农业收入逐渐减少,但生活支出却大幅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非农收入的增加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充分的就业渠道,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指导,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体操作表现为在置换土地的过程中,明确要求能够吸纳一定农村劳动力的企业投资行为,并对有需求的农民进行统一培训,择优录用,激励农民不断提升自身就业技能。同时,鼓励企业进入集中社区,方便农民就近`就业。
[1]陈小卉.“十三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推进城镇化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3):29-33.
[2]贾 燕,李 钢,朱新华,等.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冶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9(2):92-96.
[3]高进云,周 智,乔荣锋.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0,(12):59-68.
[4]徐唐奇,李 雪,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集体福利均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50-55.
[5]赵淑芹,唐守普.基于森的理论的土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J].决策与统计,2011,(11):51-54.
[6]马贤磊,孙晓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的比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8-15.
[7]徐持平,刘 庆,徐庆国.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基于湖南长沙郊区农村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44-49.
[8]易小燕,陈印军,刘时东.土地整理政策下集中居住对农户生活负担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100-105.
[9]赵美英,李卫平,陈华东.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以常州市A村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53-57.
[10]叶祥凤.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社会保障状况调查报告——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保实名制调查为例[J].调研世界,2010,1:24-25.
[11]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The Welfare Change of Farmers Quit Homestead Concentrated Residential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YI Xiaoyan FANG Linna CHEN Yinju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Farmers quit homestead concentrated residential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In this article,authors take Amartya Sen′s‘ feasible capacity’ theory and use fuzzy method estimate the welfar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quit the homestead concentrated residential.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farmers quit concentrated residential homestead benefit levels dropped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household welfare changes significantly.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extent of farmers' psychological contrast differences;particularity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vestig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Therefore,the future policy should strengthen farmers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channels to protect the farmers welfare.
welfare changes;quit homestead;fuzzy method;land consolidation polic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242);国家软科学计划(2013GXS4B080)
易小燕,女,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与政策评价相关研究
X21
A
1673-288X(2016)06-0019-05
引用文献格式:易小燕 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