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16-12-12朱飞燕黄德东庄建文施洁来晓维
朱飞燕 黄德东 庄建文 施洁 来晓维
·临床与基础研究·
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朱飞燕 黄德东 庄建文 施洁 来晓维
目的 探讨抗风湿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66例患者中男86例(51.8%)、女80例(48.2%),平均年龄(48.3±13.0) 岁。123例(74.1%)DILI 由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DILI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7例(4.2%)、混合型2例(1.2%)。预后:治愈126例(75.9%)、好转30例(18.1%)、无效10例(6.0%)。结论 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易致DILI,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肝炎,中毒性;药物;抗风湿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使用药物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随着抗风湿新药的大量研发,联合用药的增多,由抗风湿药物引发的肝损伤发生率逐年增高[1]。本文综合分析了我院近3年来门诊患者中发生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
二、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损伤患者DILI可疑诱发药物、开始用药至出现肝损伤的时间、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铜铁代谢标志物及腹部B超等相关检查。
三、DILI诊断标准
(一)参考200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2]: (1)有明确的服药史;(2)有与DILI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即初次用药后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一般为5~90 d,有特异体质反应者的潜伏期可<5 d,慢代谢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 d;停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可≤30 d;(3)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6%;(4)肝功能异常:ALT或DBil升高至少≥2倍正常上限值(ULN),或AST、ALP和TBil均升高,且其中有1项至少≥2 ULN;(5)停药后肝功能异常指标迅速恢复,即血清ALT峰值水平在8 d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 d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il峰值水平在180 d内下降≥50%;(6)排除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及肝癌等疾病所致肝损伤;部分患者伴慢性HBsAg携带者、脂肪肝、2型糖尿病和甲亢等疾病,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无特殊变化;(7) 偶尔再次用药肝损伤复发史,ALT或ALP升高至少>2 ULN。
(二)DILI分型 参考2014年6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上发布的《ACG临床指南:特异质性药物诱导性肝损伤(idiosyncratic DILI,IDILI)的诊断和处理》[4],(1)肝细胞损伤型:ALT≥2 ULN,ALP正常或R≥5(R=ALT ULN/ALP ULN);(2)胆汁淤积型:ALP≥2 ULN,ALT正常或R≤2;(3)混合型:ALT和ALP同时升高≥2 ULN,2 (三)DILI病程 急性:肝功能指标异常持续<6个月;慢性:肝功能指标异常持续≥6个月。 (四)DILI预后判断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3)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4)死亡:住院期间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四、统计学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共筛选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抗风湿药物导致DILI门诊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6例(51.8%),女性80例(48.2%)。发病年龄21~75 岁,平均(48.3±13.0) 岁,患者年龄50~59岁组病例数比例最高,为47例(28.3%)。基础疾病依次是类风湿性关节炎84例(50.6%),强直性脊柱炎51例( 30.7%),痛风性关节炎15例(9.1%),反应性关节炎16例(9.6%)。伴慢性HBsAg携带者4例(2.4%)、脂肪肝14例(8.4%),这两类患者用药前肝功能均正常。无伴发2型糖尿病和甲亢等。 二、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 104例(62.7%)潜伏期<6个月者,平均(63.4±48.3) d;62例(37.3%)潜伏期>6个月者,平均(18.7±13.3) 月。 (二)检验结果 166例DILI肝功能结果详见表1,13例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6%。所有患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 表1 166例DILI肝功能结果 注:*:峰值水平≥2 ULN (三)DILI分型 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7例(4.2%)、混合型2例(1.2%)。 (四)DILI病程 急性143例(86.1%),慢性23例(13.9%)。 (五)DILI转归 治愈126例(75.9%),好转30例(18.1%),无效10例(6.0%)。 三、可疑诱发药物 (一)DILI可疑诱发药物种类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莱昔布,依托考昔;(2)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3)抗疟药:硫酸羟氯喹;(4)生物制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5)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6) 金属中毒解毒药:青霉胺 (7) 非选择性钙拮抗药:汉防己甲素片;(8) 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腰痹痛胶囊。单药致DILI为43例(25.9%),2药联用致DILI为33例(19.9%),3药联用致DILI为46例(27.7%),4药联用致DILI为27例(16.3%),5药联用致DILI为17例(10.2%)。 四、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性应用保肝药物 68例(41.0%)曾应用保肝药物预防肝损伤,种类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硫普罗宁、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及护肝片等药物。 (二)治疗 除停用DILI可疑诱发药物外,给予保肝利胆药物治疗,种类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硫普罗宁、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当飞利肝宁及熊去氧胆酸等药物。 风湿类病症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范畴,指累及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筋膜等一组疾病,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关节的疼痛与炎症是风湿病中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因素、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4]。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镇痛与抗炎是风湿病治疗中最主要的内容,NSAIDs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但绝大多数NSAIDs可引起肝功能异常[5]。 药物诱导肝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药物代谢异常、药物介导的免疫损伤以及个体肝药酶的遗传多态性有关[6-8]。目前DILI的诊断仍主要依赖排除法,临床上多依据服药史,尤其是使用易产生肝损伤的药物对诊断尤为重要。另外,用药时间与肝损伤的出现及停药后肝功能较前有恢复都可作为判断DILI的重要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和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甚至肝活检,对可能的DILI病因学证据进行可信度半定量评估,从而通过逻辑推理,排除其他病因。如果患者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基础肝病时,很难通过临床表现进行鉴别,可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肝穿刺组织病理学诊断被称为是确诊肝病病因和损伤程度的“金标准”,但目前还没有标准的DILI评分系统[9]。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门诊166例抗风湿药物导致的DILI,发生DILI所涉及的基础疾病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84例占50.6%,其次是强直性脊柱炎51例( 30.7%)。发生潜伏期5~90 d者84例,占48.2%。肝功能损害以ALT和AST升高为多见,少数患者伴发胆红素升高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6%。根据肝功能指标异常持续时间有无超过6个月为界,可将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过程,143例(86.1%)为急性肝损伤,23例(13.9%)为慢性肝损伤。 DILI分型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报道较多,本研究为肝细胞损伤型157例(94.6%),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为7例(4.2%)和2例(1.2%)。此外,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上述3种类型的特殊DILI即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3]。 对药物种类的统计可见,多药联合应用是导致抗风湿药物发生DILI的主要原因,123例(74.1%)DILI 由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近一半DILI发生在用药后1周至3个月内,故抗风湿治疗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建议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保肝药物[9]。 一旦发生可疑DILI,应尽快停用DILI可疑诱发药物,如无法及时停药,则加强保肝治疗,如肝功能继续恶化,则根据停药指征停药[3]:(1)ALT或AST>8 ULN;(2)ALT或AST>5 ULN,持续2周;(3)ALT或AST>3 ULN;且TBil>2 ULN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1.5;(4)ALT或AST>3 ULN,伴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右上腹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此标准有助于避免因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性反应而停药,以及避免因不适当停药而影响原发病的治疗。 抗风湿药导致DILI预后大多良好,本研究治愈好转者占94.0%,10例患者肝功能指标短期有所加重,但无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主要是治疗时间偏短,如及时停用抗风湿药物,加强保肝治疗,肝功能好转可能性较大。据报道有少部分患者可发展至急性肝衰竭,而一旦发生急性肝衰竭,约40%的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约42%最终死亡[3]。 今后工作随着对DILI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DILI诊断标准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作者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治疗方案,将能预防或减少DILI的发生。 [1] 王振刚. 病情改善抗风湿药物的肝损害. 中国医刊,2013,48:105-10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华消化杂志, 2007,27:765-767. [3] Chalasani NP, Hayashi PH, Bonkovsky HL,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diosyncrat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 J Gastroenterol, 2014, 109: 950-966. [4] 林艳,唐蕾,黄峰. 抗类风湿药物活性研究进展. 亚太传统医药,2013,9:70-72. [5] 齐海宇,段婷. 双环醇在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147-1150. [6] Daly AK.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harmacogenomics, 2010,11: 607-611. [7] Monshi MM, Faulkner L, Gibson A, et al.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B*57:01-restricted activation of drug-specific T cells provides the immunological basis for flucloxacillin-induced liver injury. Hepatology, 2013,57: 727-739. [8] 周璐,王邦茂. 药物性肝损伤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2014,19:641-643. [9] 任东东,邓存良.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4,16:670-672. (本文编辑:易玲) 310013 杭州 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感染科 2016-01-16)结 果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