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①
——基于沈阳高校的证据
2016-12-12黄颖娜
黄颖娜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①
——基于沈阳高校的证据
黄颖娜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整体上政治信仰坚定,党员群体政治信仰先进性和比较优势不显著;近六成学生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具体观点上性别差异显著;大学生整体上确立了崇尚真理的科学观,二、三年级为科学观形成和分化关键期;大学生整体上认同集体主义道德观,知晓度较高,而践行度较低;大学已成为学生确立和形成真善美统一审美观的主渠道,但学生对大学审美期望与大学实际审美能力培育功能发挥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鉴于此,应注重加强政治理想信仰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注重差异化分类培养,培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抓住科学观形成和分化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真理的科学观;强调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对集体主义道德观认知和践行水平;发挥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主流思想意识,是引领公民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目标,是评价公民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尺度。倡导、践行、弘扬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有史以来大学教育的共性规律,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共识。从应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集体主义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五个层面核心内容构成。[1]高校应将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思想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从实然层面来看,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回归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应然到实然,其前提是对实然状况的了解和准确把握。因此,本文对沈阳部分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以29所驻沈
阳部属、省属、市属高校为总体样本,从中选取15所高校,所抽取样本校的办学层次涵括五年制医学类院校、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三年制专科学校等三个层次高校。从15所高校中抽取学生1100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5份,回收有效率99%。接受调查的学生主要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学生。从性别来看,男生占51.8%,女生占48.2%;从生源地来看,农村学生占43%,城镇(包括城市和县镇)学生占57%;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12.2%,共青团员占85.7%,普通学生占2.1%。
(二)调查工具研制与数据统计
本次调查的工具为自行开发设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问题涉及调查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事实选择题,主要从政治理想信仰、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五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设计调查问题,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结构式定量考察。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根据问卷结构和对应题项,对数据进行了录入、清理,运用SPSS19.0对调查问题进行频数分析,对于相关重点关注选项,通过运用同质性百分比卡方检验,再分别进行关联交叉分析,计算得出典型性、趋势性数据,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分别进行了教师、学生群体的团体焦点访谈和个体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数据进行了印证性文本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上政治信仰坚定,党员群体政治信仰先进性和比较优势不显著
信仰是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2]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应确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信仰。这种政治信仰应成为大学生所追求的总目标和价值原则。调查发现(详见表1),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论断,90%的大学生持同意态度,其中非常同意的占46.6%,持同意态度的占43.5%,持中立态度的占4.4%,持不同意见的占5.6%,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政治信仰持肯定、拥护态度。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政治面貌(群众、团员、党员)在大学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论断5个因变量(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中有2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差异(P=0.000<0.01)。其中,在“非常同意”选项上,团员与党员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团员选择“非常同意”的百分比(=37.8%,AR=-3.8)显著高于党员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8.2%,AR=4.8);在“同意”选项上,团员与党员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团员选择“同意”的百分比(=38.8%,AR=-2.8)显著高于党员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3.6%,AR=-3.4)。这两项显著差异,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团员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表现出较为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另一方面表明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相对于团员需要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在问及大学生入党动机时,近六成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政治信仰和精神追求,有17.8%的学生选择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有12.9%的学生选择入党为了有利于就业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入党动机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在政治信仰上不坚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表1: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态度卡方检验对比摘要
(二)近六成学生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具体观点上性别差异显著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总的根本看法。人的人生观不同,就会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需要在自己与他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个体服务和贡献社会中实现的,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中,当问及大学生“您判断人生获得成功的最核心的标准”时(详见表2),3.2%的大学生认为是金钱的多少,1.9%的学生认为是权力的大小,6.8%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名望的高低,33.0%的学生选择生活得舒适、潇洒,24.2%学生认为是人格是否高尚,而30.9%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这表明近六成的大学生将高尚人格和对社会贡献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基本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主流价值取向。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持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人生观的在大学生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对此高校和全社会应给予及时关注。同时,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男、女)学生在“人生成功的核心标准”判断的6个因变量(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社会名望高低、生活得舒适、人格是否高尚、社会贡献的大小)中有2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差异(P=0.000<0.01)。其中,在“金钱的多少”选项上,男生与女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金钱的多少”的百分比(=2.6%,AR=3.4)显著高于女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0.6%,AR=-3.4);在“生活得舒适、潇洒”选项上,男生与女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选择“生活得舒适、潇洒”的百分比(=18.6%,AR=3.6)显著高于男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14.4%,AR=-3.6);而在人格是否高尚以及对社会贡献大小选项上男女生之间认识较为一致,无显著性差异。上述两项显著差异一方面反映了相对于女生而言,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相对于男生而言,女学生受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中国封建传统价值观影响较大,追求安逸、舒适、享乐的人生观比例较高一些。
表2:不同性别学生对人生成功的标准判断交叉对比
(三)大学生整体上确立了崇尚真理的科学观,二、三年级为科学观形成和分化的关键期
尊重规律、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按照规律开展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公民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前提。不少大学生生活中遭受挫折、丧失健康心理人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相信科学,没有积极主动去认识、坚持真理。调查中,当问及大学生“您是否参与学校组织的科普、法制知识专题讲座”时(详见表3),41.6%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49.3%的学生有要求才会参加,9.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这表明在排除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渠道多元化因素的同时,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接近五成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情况。进一步的访谈调研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人文科学精神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专业知识教育和专题讲座等,在开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元化、内容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科普、法制知识讲座情况”3个因变量(积极主动参加、有要求参会参加、不参加)中有2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差异(P=0.000<0.01)。其中,在“积极主动参加”选项上,二、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二、三年级学生选择“积极主动参加”的百分比(=18.9%,AR=-3.2)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17.7%,AR=4.4);在“不参加”选项上,二、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之间
存在显著性差异,二、三年级学生选择“不参加”的百分比(=5.7%,AR=2.1)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1.6%,AR=-3.7)。上述两项显著差异分别出现在了2个程度差异较大的极端选项上,一方面表明,相对于一年级大学生而言,二、三年级大学生是更为积极的普及科普、法律知识的参与者,同时另一方面,相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在不参与的比例上二、三年级学生也高于一年级。这表明,二、三年级大学生处于科学观形成和分化关键时期,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还处于对这一新的生活样式、学习方式适应和调整阶段,而到了二、三年级,大学生则进入了确立科学观的关键期。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到四年级、五年级大学生普遍参与较低的现实。对大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进入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开始思考就业、出国、考研等人生重大选择问题,所以,参与学校科普、法制教育活动频次减少也有一定客观原因。同时,调研进一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对事物真伪的判断上持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并以冷静、客观、适切的方式来处理。调研中当问及大学生“您对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上发布的未经核实信息怎么看”时,4.8%的大学生会积极转发或评论,22.6%的学生会偶尔转发或进行评论,66.4%学生只是浏览,并进行理性判断,6.3%的学生不关注或直接删除。
表3: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普、法制知识专题讲座对比
(四)大学生整体上对集体主义道德观认同、知晓度较高,而践行度较低
一般认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都应是个人服从社会,这是社会正常秩序得以维系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或社会、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道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序,才能使个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并实现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我国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调查中,当问及大学生“您是否认为因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值得”时(详见表4),近八成的大学生持同意态度,其中非常同意的占29.9%,持同意态度的占45.7%,持中立态度者的占5.4%,持不同意见的占19.1%,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持肯定、支持态度。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男、女)学生在“您是否认为因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值得”5个因变量(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中有1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差异(P=0.001<0.01)。其中,在“非常不同意”选项上,男生与女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非常不同意”的百分比(=2.4%,AR=4.2)显著高于女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0.2%,AR=-4.2)。此项差异表明,虽然男生和女生在“非常不同意”选项中总体比例很低,但是我们也应关注到男生与女生在集体主义道德观认同程度上的性别差异,即女性大学生群体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到在“非常不同意”和“非常同意”2个极端态度选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的事实。同时本调查对涉及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进行了追踪调查。当问及“如果你遇到有人在路边摔倒了,你是否会去帮他”时,近7成的大学生认为会帮助,其中一定会的占35.2%,可能会的占31.4%,不一定会视情况而定的占33.3%,由此可见,持观望者仍占有较大比例。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整体上对集体主义道德观认同度、知晓度较高,而践行度相对较低。
表4:不同性别对“因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是值得的”态度对比
(五)学生对大学的审美期望与大学实际美育功能实现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审美观是人们在追求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具有审美性质的人生实践中所遵循的价值尺度。正确的审美观应是坚持以真和善为基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所谓的真,即在认识和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在本质和规律上达到相一致的状态;善,即在认识和实践中客体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的状态;美,即当主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真和善相统一状态,人获得一定自由时,主体所产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愉悦、欣喜、满足等美好的感受。调查中,当问及大学生“对上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经历”的认同程度时(详见表5),89.1%的大学生对此持认同观点,其中非常认同的占19.2%,比较认同的占69.9%,不认同的占10.9%,这表明当下大学在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大学学习获得一种成功、有价值的愉悦价值体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对上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经历的认同程度”3个因变量(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认同)中,有3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差异(P= 0.000<0.01)。其中,在“非常认同”选项上,一年级学生与二、三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学生选择“非常认同”的百分比(=10.1%,AR=5.9)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 6.6%,AR=-5.3);在“比较认同”选项上,二、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二、三年级学生选择“比较认同”的百分比(=37.8%,AR=2.7)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 22.1%,AR=-3.1)。在“不认同”选项上,二、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二、三年级学生选择“不认同”的百分比(=7.0%,AR=2.7)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选择此选项的百分比(=2.5%,AR=-2.8)。上述三项差异表明,学生对大学的认同程度呈现出高年级下降现象,即一年级对大学认同程度较高,二、三年级次之,而高年级认同度最低。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对大学的审美观逐步走向成熟,即对什么是大学、怎么样度过大学生活、大学与人生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大学审美期望值与大学实际审美能力培育作用发挥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表5:不同年级对上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经历的认同情况对比
三、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其一,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信仰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重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坚定政治立场,突显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建设上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大学生党员发展与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端正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其二,注重差异化分类培养,着力培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客观判断大学生人生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实,消除拜金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光荣的良好风尚。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重要途径。[3]在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为民情怀,根据不同性别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不断激发男性大学生更高的价值追求,克服传统消极价值观对女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其三,抓住科学观形成和分化的关键期,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真理的科学观。大学二、三年级是科学观形成的关键期,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施之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特点的有效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树立崇尚真理的正确科学观。
其四,强调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对集体主义道德观认知和践行水平。注重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提高其道德修养,强化学生对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理论
认知,使其深刻理解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生成逻辑及其历史必然性,建立实践强化机制,加强学生对集体主义道德观的价值践行。
其五,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充分发挥大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将审美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审美的视野,充分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实践,在更宽阔的舞台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进而最终确立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价值观体系,因此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维度,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施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对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实践起驱动、主导作用的强大精神力量,并使之成为当代社会价值主旋律。
[1]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4-98.
[2]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田玉芬.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要[J].现代教育管理,2011,(8):114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 翔)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HUANG Yingna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imes,which has been the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of driving,confining and guid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learn and practice.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re as follows.Mo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the firm political belief.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political belief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Party members group is not significant.Nearly 60%of students agree to the philosophy of serving the people,about which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view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 truth view of science on the whole.Grade two and thre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y the collectivism morality which is known better than practiced.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to establish students’aesthetic.But there is a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the aesthetic expect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part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core values educa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correct party motiv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iation classification training,cultivating students’outlook on life for serving the people;seizing the key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or science view,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advocating truth;emphasiz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to improve the students’cognition and practice level of collectivism morality;playing intermediary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ocialist core value;research
G641
A
1674-5485(2016)11-0098-06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问题及对策研究”(CFA140138)。
黄颖娜(1980-),女,辽宁彰武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