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跬步以至千里,拾级顺势而临顶——关于高一物理学习障碍的思考

2016-12-12林颖亮

新课程(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习题物体高中物理

林颖亮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积跬步以至千里,拾级顺势而临顶——关于高一物理学习障碍的思考

林颖亮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度、范围上的天壤之别,学生明显认为高中物理更枯燥难懂不易学。这有其自身的学习习惯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不当的原因。要攻克这座堡垒,引领学生学好物理,就要抓住症结,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

学生特点;困难成因;教学对策

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上困难的成因

(一)“台阶”过高

1.教学目标上

初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是静态、直观的,以识记为主;定量计算也简单。

高中物理则更加抽象,而且要用到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本质理解和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上

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看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而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依然处于直觉阶段,他们的各项能力还很欠缺。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状的强烈反差就好像跨度相当大的台阶,没有跨好这一台阶,学习上自然就会摔得头破血流。

3.教师的教材处理问题上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可能:

(1)有一部分老师可能有高举“杀威棒”的想法,使得在第一次考试的时候,就深深打击了很多普通学生的自信心,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2)有一部分老师,刚教完高三,高估了高一新生,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现状,过于重视逻辑推理,漠视实验的物理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拔高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主要表现为:在内容上过于系统综合,如专题讲解或者复习;在习题选择上过于灵活,难度大。这会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台上的老师像演讲,台下的学生听得很茫然。

(二)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初中时,很多学生的学习坏习惯很多:

1.很多学生只是有作业就做,没作业就几乎不自主学习。做作业时以为套公式就能解题,不重视分析物理过程、不懂得物理需要建立物理模型。

2.把重点放在了识记、背诵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上,很少预习和进行及时的课后复习;更是很少先复习,再做习题。概括地说,由实践得出真知的物理学科,在他们那里只是一堆枯燥、繁琐、难懂的公式,学起来肯定会味同嚼蜡。他们在课前少预习甚至不预习,听课茫然而没有针对性,不清楚自己哪里要重点听讲,一些小细节也没有事先得到解决。他们上课时没有积极地思考,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获取信息非常有限。学生在做习题时普遍以做完为目的,因此审题不仔细,思考不认真、不全面,检查和反思也不及时且无效率。因此,学生不知因何而对,更不知道自己因何而错,茫茫然,成为高中新“题奴”。

正是因为学生在读高中后的学习方式方法上依然不注重观察、思索、探究、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得知识散乱无序,又因为缺少复习和整理,更没办法了然于心。长此下去,物理学习更无法进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前提下愉快地、成功地学习呢?

二、教学对策

1.精心引导,帮助学生合理跨过“台阶”,使学生重拾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面对高一学生,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应“眼高手低”。“眼高”指教学目标上眼光要高,但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就应该“手低”,即着手点要低一些:要注意低起点,对学生先是低要求,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尤其是老师要精心备课、备学生,从而适当降低教学深度,然后精选习题,以达到降低习题难度的目的,学生才不会敬而远之。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还停留于初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多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来尽可能地直观呈现出物理现象,使学生容易观察,从而看清问题所在。而对于过程比较复杂、灵活性强的问题,教师最好创设问题情境,多准备针对性强的问题,让他们慢慢积累,这样就会使学生学得相对轻松愉快一些,又能激发发明创新的兴趣,从而达到“以至千里”的目的。

案例1:我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先把要求学生必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重点是:力和加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再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效思考,从而定性推理:根据“力迫使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猜想与假设a与F正相关;根据“质量与惯性”的关系和“惯性大小与运动状态变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思索——a与m负相关。接着根据所思考结果设计实验并操作,最后根据数据进行讨论与总结。

案例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教学中,先研究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情况,再变迁到物体在斜面上的情况;先研究物体受单个力的情况,再结合实验,指出小车是受多个力的(如下图所示),从而研究物体受到多个力的情况,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能力会随着学习的推进得到培养。

案例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简述

问题引入:

我: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谁下落更快?

学生:一样快!(也有回答重物快。)

我:一样重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吗?

学生:一样。

这时,我马上做相关的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从而顺利引入本节课内容。

然后在学生提出要排除空气阻力时,我又提出:“为何要排除空气阻力”“轻的物体下落的一定比重的物体慢吗”“轻重物体下落真的一样快吗”“在空气阻力作用下,有可能让轻的物体下落得比重的物体更快吗”等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渴望和激情。并把该阶段的讲解过程插入学生的分组实验中,从而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最终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学法和解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我们教学的大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就必须要讲透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物理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都会有对应的物理量。因此,我们要明白相关概念的现实意义——它的存在是为了描述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物理知识。然后,在理解物理量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物理量的定义,根据定义又能很轻松地得出它的定义式等相关信息。

物理规律是这个世界在某些特定前提下的普遍规律,他们可以被重复证明。我们必须掌握规律的本质意义、相关的符号和单位、使用前提。如:瞬间速度的公式vt=vo+at、位移的公式S=vot+,这两个公式能把四个物理量联系到一起并形成规律,且都必须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前提下才能使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等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都遵循矢量定则。

2.要突出体现学法以及物理思想的教学

我们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确定研究对象,再根据“抓主放次”的思想进行理想化化简,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物理建模,在某些前提下研究物理模型,分析和归纳,从而提炼规律,知道规律在“某些前提下”才能成立,从而重视、理解并掌握规律的使用前提。

案例4:笔者教学“质点概念”时,就是先确定研究对象,再根据研究的内容忽略不必要的因素,从而出现质点的概念。辨析火车过桥时,火车不是质点,远距离运动则可以看作质点。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从伽利略理想实验入手进行推理,进而总结出规律: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的维持。力的存在使得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具体来分析,我们应该对学生做以下几点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我们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积极上课。课堂上要听,要思考,要交流,要理解,要总结。要根据自己思考的内容踊跃发言,提出疑问或者观点。要注意理解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要理解公式、定律的使用条件,掌握解题的思想和一般方法。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是很多专家千锤百炼,斟酌字句而成的,都是考虑到学生的学龄特点,才把整个知识体系分布到各单元中,因此倘若不及时进行课后的反思总结,则掌握的知识是琐碎无序、无规律的,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会很快忘记。所以,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根据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总结多种方式方法,如每章节的章节总结,如知识模块的总结,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掌握知识脉络,抓住重、难点,掌握并理解经典问题的经典思路,从而形成物理能力。

3.习题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评析习题应重在运动过程的呈现,使学生真正理解物体在整个过程中受到哪些力,做什么运动。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微电影一般的运动过程。习题课上,应渗透常用的如等效法(合力与分力)、对称法(竖直上抛与自由落体)、假设法(弹力、摩擦力的有无)、类比法(电流与水流)、估算法(数量级估算——光的波长测量)等解题方法。

关于“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方面,解题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呈现解题过程,不让学生当“题奴”。让学生当“题奴”,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遇到新的习题就束手无策了。题海无涯,回归教材才是能到达彼岸。所以要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上下功夫,这样做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以后做题起指导作用,从而省去了不少无用功。

总之,物理的学习需积跬步以至千里,拾级顺势(规律)而临顶。

[1]陈志伟.高一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7.

[2]胡明东.浅谈高一物理教学对策[J].新课程(教育教学),2010.

[3]王振国.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智能[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

[4]佟相玉.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对策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7.

[5]范俊岭.谈谈高中物理学习障碍的原因和对策[J].华夏女工(华夏教育),2009.

·编辑张珍珍

猜你喜欢

习题物体高中物理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