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坐井观天
2016-12-12
别样的坐井观天
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
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了功能意义,渐渐有了不同的文化延伸。“胡同”一词就源自于元代蒙古语的“水井”。除此之外,在建筑领域,井巷、井庭、天井、藻井等和“井”字有关的命名,都显现出井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解之缘。
在我们的理解中,“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总是带着贬义。但在传统建筑里,坐“井”观天,却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天井,听上去就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天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私密而安全的生活空间,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得名。作为门到厅堂的过渡空间,它很好地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利用自然空间来满足居住者需求的目的。这个由房屋和围墙组成的封闭空间,一方面将建筑与外界隔离开来,另一方面又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其乐融融的空间。
一位江西的朋友曾向我说,她童年最难忘的便是曾祖父留下来的祖宅。小时候的夏天,一家人常常围坐在天井里,感受着凉风习习的舒爽和亲人集聚起来的欢愉。现在,这座曾经装满了幸福回忆的老宅已经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她外公一人居住。因为人丁减少,每次回去,她都觉得石阶上的青苔愈发繁茂,屋内愈发阴凉。
藻井
她说,以前上学途中还能见到很多老房子,后来老房子越来越少,再后来大家都欢欣鼓舞地搬进楼房,早已经忘记全家围坐在天井时,微风徐徐吹来的美好。如今,她偶尔还会想起孩童时候被大人抱着在天井洗澡,或是晚上自己一个人搬着小凳子望着星空的画面,但这些也只能成为回忆罢了。
她外公是位很有意思的长者,学着玩微信晒朋友圈。某天看到他发的一张老房子的照片,照片中天井下的一张椅子显得温馨又寂寥。
说到中国传统建筑,总是避不开徽派建筑,而徽派建筑中天井的设计本来就是南北方建筑形态的融合。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多,气候潮湿,因此古徽州人便把北方的“四合院”与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创造出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
天井
在徽派建筑中,天井四周的屋顶均向内倾斜,屋檐与地面形成一个倒置的V字形,下雨时雨水顺势流入天井,称作“四水归堂”,意蕴“四面财源滚滚”。徽州人还在天井中开凿水池,有财气蓄积家中不外泄之意,而地漏图案雕成古钱形,寓意从地漏漏下的雨水全是财气之水……天井之设计,暗合了精明的徽商聚财思想,将原本世俗的经营理念诗意地彰显出来。
天井担负着住宅内部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以及吸除尘烟的作用。四周的房屋门窗都开向天井,在外墙上只有很小的窗户,因此房屋采光大部分来自天井。夏季,刺目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时,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起来。而明塘、暗沟、小水池等排水、蓄水系统调解着室内湿度和温度,同时也解决了木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还有一个与“井”有关的构件——藻井。藻井是天花向上凹进去如穹窿般的木质结构,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汉族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有些藻井各层之间使用斗拱,雕刻精致、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有些藻井则不用斗拱,以木板层层叠落,显得简洁大方。
在古代,藻井有防火祐屋的作用,正所谓“井中有水,水火相克”。藻井上通常装饰着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古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压制火魔,保宅院平安。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等最重要的部位。农村宗祠的藻井则被视为家族实力的象征。在紫禁城这样象征着皇权的地方,藻井更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娇媚。游历京城的皇家景点,许多人都会被那些金碧辉煌、层层叠叠的藻井所震撼。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浓郁的中国元素和现代建筑的简洁成为众人口中的建筑精品。在藻井的处理上,也是如此。木架构与玻璃相结合,构成了藻井的新样式,美观之余又足以完成采光之用。对传统建筑稍有了解的人,一眼便能认出在这些现代材料和形式包裹着下的那种传统的老智慧。
桂花井,位于广西贺州市贺街镇,明代和清代曾重修。水味甘洌,醇如桂花。直径1米,深约9米。由于年深日久,护井的石栏四周已被汲水的绳索磨出道道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