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滥觞的印记

2016-12-12

中华民居 2016年5期
关键词:古塔鱼尾祖先

印滥觞的印记

《炙毂子》中这样记录: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置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它就是避雷针的雏形。

王朝走了,带着它的主人一起,在公元20世纪初集体消失。木头从此不被赏识,渐渐在灯火霓虹的钢筋混凝土包围中一蹶不振。历经蚕食之后,祖先用智慧对决雷电的实证只能溯回到唐宋,当然远远达不到它原本的高度。

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裹挟着碧水白浪,拍击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名,许久又许久。湖滨处,一座不那么起眼的砖塔矗立着,它本身并不高耸,三十九米的躯骸,一副八角七层的样子,看上去却格外挺拔。砖塔属八角攒尖宝顶,中间有一柄黝黑的铁杵直指天穹。四周的装饰物皆依其所构,呈现出八面包夹的模样。连接宝顶起固定作用的几条铁链则顺着垂脊向翼角攀爬,逶迤垂下,最终以匍匐的姿势向大地一体皈依。它就是慈氏塔,也是祖先智慧与雷霆怒火相互对峙的最早实证。正是得益于铁杵和铁链的组合,才使古塔能在无数次的雷火里幸运逃生。

对比之下,文字缠绵建筑的书籍中,木头同雷电的博弈要显得更加丰满。早在木简和纸张相互妥协的唐代,繁复的中国文字便第一次记载了避雷的智慧。

祖先的《炙毂子》中,有这样的记录: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置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的鱼尾开头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

为是避雷针的雏形。

雨果说:“西方的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祖先的建筑话本,显然是最先由木头起了开场白。这段修行注定凄苦,需要在雷电的围剿中不断逃离,却也惊艳了世界。从伊比利亚半岛舶行赴华的安文思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他这样写道:“屋角以动物角上的角须形式直指天空,屋顶的形状则类似被固定在矛样物上的帐篷。金属条从巨兽的舌头探出,另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并直奔地下而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

在众神相拥的古代,朴素的科技只有围着宗教“转山”,才能在前人的将信将疑中生根,萌芽。于是,先民对雷电的规避便尾随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一起,被放牧在等待觉醒的河谷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玄学是颇具代表性的,如五行、八卦。而在八卦的领域里,“震”卦为“雷”,结合方位之后,又有了“南离、北坎、东震、西兑”以及“南属东雀、北属玄武(龟蛇)、东属青龙、西属白虎”的考量。是故,在相师术士的“臆断”下,古人一致地形成了“雷从龙”的思维。而此后,先民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击,所必须构造安装的避雷设施,都被称之为“镇龙”。

世事大略如此,一经点拨,便会陷在命数里“抱残守缺”,经过了瞬间的激发后,又像机括般迅速弹射开来。于是,在古代建筑的表里不凡中,诸多被称为“镇龙”的避雷装置在中国古建筑的身体上开始了生长、繁衍。

譬如,在我国一些古塔的尖端,常被涂抹上一层金属质膜,接着,再使用易导电的材质同地下的塔心柱直通相连,而柱子的末端又与贮藏金属的“龙窟”相连。这便形成了古代的一种“镇龙”。

颇值一提的是,游历东方的法兰西高卢人用羽毛和羊皮卷对中国“镇龙”也作了介绍。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在《中国新事》中记载,中国屋脊的两头,

皆有一个仰起的龙首,张开的龙口吐出了曲折的金属舌头,遥遥伸向天空,舌根连结的一根细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眼睛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

除此之外,诸如直立在许多古塔与宫殿上的“鸱尾”,屋顶上设置成动物状的瓦饰,还有高大殿宇里常立的所谓“雷公柱”之类的避雷柱,都与大地“暗通款曲”形成良好的导电通道,成为“镇龙族”里的重要一员。

后来,先辈的智慧在遗产的约定俗成下不断承袭,纵然时间径自路过,古老的房子还是戴着“镇龙”序列倔强地活着,同天穹那侧的“霹雳”隔岸相观。

猜你喜欢

古塔鱼尾祖先
古塔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值提取与建模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观狮身鱼尾像
木星地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漂亮的裙子
古塔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蜗牛去拜访蝴蝶的时候(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