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时代讴歌
——浅谈王有政的人物画创作

2016-12-11

艺术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画家细节创作

阿 莹

为时代讴歌
——浅谈王有政的人物画创作

阿 莹

在中国的画坛上,王有政是一位只顾耕耘不喜炒作的画家。我曾经说过,在物欲横流的纷乱面前,王有政的作品没有矫情没有虚幻,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了人性的真情和大美,但在当今美术界却似乎缺少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其实,王有政的创作早在1977年就受到我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他创作的《大地主人》当年被刊登在《美术》杂志的封面上,此后王有政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从第五届全国美展获得银奖起,一连五届都有银牌铜牌收入囊中,这在陕西的美术界绝无仅有,在全国的美术界也屈指可数。

但是,画家很谦虚,从不把过去的奖杯拿出来炫耀,甚至在他的画室都没有摆出来。我问及原委,画家只谦和地笑笑:获奖只能证明过去,我现在面对的是创新,是自我超越。多么憨厚而又执拗的画家啊!

当然,任何一位成功者都经历过苦痛的探索过程,都有着极具个性的创作经历,王有政当然也不例外。我在与画家谈及影响他创作的因素时,发现他时常会满怀深情地谈到四个普通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画家的母亲。王有政对母亲的感情是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他画了好多幅以母亲为题材的作品,更有许多乡下女人的题材。不论是年青的媳妇,还是年迈的老妪,都是母亲圣洁的化身,也随之把画家的思索带到那个久远而又苦难的年月。母亲是农家的女儿,但她经过自己努力居然能够读懂报纸。这在文革期间,竟使得单位造反派怀疑她有更大背景,甚至专门跑到她老家调研了一回。这可不是冷幽默,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然母亲有着所有母亲对儿女的爱恋和期待。即使家里困顿得只剩下一个鸡蛋,她也横下心支持王有政上学读书,一针一线,一粟一米,倾注了母亲无尽的爱。母亲润物无声般的爱,融进了画家的血脉。应该说母亲是画家学习艺术的第一位老师,这个老师教给他的就是善良与勤奋。

第二个人物是陕西群众艺术馆的馆长。那位馆长当年把王有政调入能够广泛接触艺术的场所,已经让人感动。更重要的是,他看到王有政一心扑到工作上,在户县、在绥德辅导农民画硕果连连,有意吸收他加入党组织。没想到在讨论他的入党申请时,有人提了十三条意见,最关键的一条竟是画家不注重政治学习,这在当时可是致命的问题。但是馆长当即义正辞严地顶了回去,认定王有政是一名优秀的青年画家,这在当时可是要有点勇气的。所以王有政至今谈起往事依然对老馆长充满敬意,曾想以馆长为题材创作一幅作品告慰在天之灵。

第三个人物是绥德县的房东老人。那年王有政下乡租住在绥德一位老农家里。这一家人尽管非常穷困,但对王有政极其用心,每天都记着烧炕烧水,想着法把仅有的粗粮做成花样,出外写生回来晚了,一家人都会蹲在门口等待他回来。年青的画家临走按约定把租被褥的钱按一天两毛给了房东,又感觉住了人家房子也应该给钱的,但房东老人却坚辞不收,两人推来搡去,感动得王有政久久难以忘怀。后来他不但以房东为题材创作了好几幅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还在老人去世后,把他的女儿一直抚养长大,直到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那颗善良质朴的心在怦怦跳动。

第四个人物是美术评论家刘骁纯。上世纪70年代,刘骁纯等人几乎每天都要到王有政家里讨论美术创作,他们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时王有政创作的每幅作品,刘骁纯都要给予毫无保留的评价。后来,王有政与刘骁纯一起到陕北清涧县深入生活,就住在农民家里,一住就是三个月。他们讨论主题,讨论构图,讨论色彩,讨论创作前沿的所有问题。这使得王有政从理论的高度对美术创作有了更深的把握。有人说俄罗斯19世纪出了那么多文学大家,是因为当时活跃着几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美术创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显然刘骁纯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深刻地影响了王有政的创作灵感,也给画家带来了更美更纯粹的创作爆发力。

从此,这些人都在王有政的心里扎下根来,大大丰富了画家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我注意到,王有政的绘画文人墨客们喜欢,老百姓也非常热爱。每次展览他的作品前总会涌满观众,每次下乡采风他的画板周围也总会站满父老乡亲。画家来自生活的创作感动了这个鼓噪而功利的社会。如果我们略加概括就会发现王有政的绘画取得的突破。

一、倾致心力描绘当代普通人的形象。描写当代人的形象,反映当代人的喜怒哀乐是长安画派的优秀传统,也是近代以来美术界格外强调的内容。一系列卓越的画家也都以描写时代而彪炳史册。而将笔触瞄准普通人也是王有政人物画创作的最大特色。纵观画家五十多年来的创作,描绘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田间的耕者、农村的老汉、邻家的女孩,是一个个具象的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情景表达了画家的视野和胸怀。

王有政没有把浓重的笔墨对准风云人物,也没有热衷趋风附雅的仕女雅男,这不是画家不能为,而是画家不想为。面对咄咄逼人的市场需求,这显然需要强大的定力支撑。也就是说,画家没有执意关注风云人物的举手投足,也没有刻意地探索英雄形象的心路历程,而是把所有的笔墨倾注到底层人民身上,着意描写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老百姓的变化。

那幅《我的父老乡亲》就刻画了一组倚坐在村头的老乡们。有人低头沉思,狠狠吸进一口旱烟,忧虑着麦田里当年的收获;有人在抒发情感,一句乡间俚语别人未应,自己却掩面笑起来;有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脸上的皱褶都张开了笑纹;有人刚从田畔回来,坐下抖掉裤脚的泥巴,就想酝酿一声秦腔;中间两位女人笑得投入,忘了吃奶的孩子,忘了正纳的鞋底。这就是时代在农民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改革春风吹进三秦大地的深刻反映。置身在这般宏大的作品面前,人们会想起乡下的父老乡亲,会想起自己儿时的那个村头,会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梦想。那幅《我心中的佛》,画家在题款中说明是在刻画母亲的形象。其实任何一位心存善良的人,站在这幅佛陀般的形象面前,都会听到慈母的殷切叮嘱,会想到母亲一生的辛苦,想到自己对母亲缺少的那份永远也偿还不了的愧疚。母亲如佛,她不但受尽磨难把你带到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还从纷扰中为你指引了生活路径。那种无私的挚爱正从那双略带忧虑的眼眸里流淌出来。这就是一位优秀画家为我们创作的震撼人心且永远年青的巨擘大作,任何时候去欣赏都会有新鲜的善良的感受,这是优秀美术作品带给我们的启迪。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活一样可以反映宏大的主题!

二、独具慧眼挖掘幸福的瞬间。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内容,也都可以创造出传世的大作。而王有政的审美取向,始终瞄准的是人间的幸福,善于捕捉人世间的真善美。必须指出,这种描写可绝不是在粉饰社会,而是画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坚持自己独到的审美体验;面对生活作出的艺术反映。

王有政是一位心地善良且内心阳光的画家。在他的笔下,几乎所有人物都沐浴着春风,扬起了怡淡的笑容。笑容几乎是画家最喜欢选择的主题,老人的笑脸,妇女的笑脸,姑娘的笑脸,孩提的笑脸,一张张发自内心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把时代的阳刚正气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能有人会质疑画家创作的方向是否存在偏颇,怎不见生活的艰辛,怎不见灵魂的扭曲,怎不见丑陋的身躯?我以为这就反映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心态。画家不屑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也不喜张扬社会上的阴暗,而是竭力用五彩笔墨去表现阳光洒向人间的幸福,执意将人间的真善美挖掘出来,产生发自内心的愉悦,以揭示这个时代在人们心中产生的震荡。画家抓住的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社会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是人们梦想的一步步展现,是整个中国在一步步地脱贫致富,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一步步地改善进步,由此去观察生活的本质当然就是笑靥了,这是当代中国最深刻也最浅显的现实与主题。所以画家笔下的这个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们的内心流淌出来的,而不是矫揉的扭曲的,更不是伪装的!

这里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那年好多画家去西藏采风。他们都住在藏民的毡房里,喝着奶茶,吃着糍粑。许多人画的作品多是灰暗的调子,因为他们更多地感觉到落后。但王有政看到的是藏民的淳厚与热情,看到了藏民对新生活的满足。所以他创作的那一组藏民生活的作品,没有渲染落后,也没有刻画肮脏,而是用心去体会藏胞们的心境,集中笔墨反映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在那个时期好像是个另类,但画家坚持创作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热情的藏民!

由此看来,画家正是以自己的艺术视角,在捕捉社会发展的脉搏。这是优秀画家功底扎实的真切体现。这里让我们来看看王有政塑造的那一幅幅杰作吧。那幅《捏扁食》可谓是画家的里程碑了。他通过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的镜头,反映了一个温馨的时刻。不论这是在准备迎接远足的人回家归来,不论是大年三十准备为春节做顿午餐,或是全家人和谐地围坐在一起叙叙亲情,都让人感动得难以自制。这幅作品当年获得了全国美术铜奖。其实什么奖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温馨而持久的震动。笔者曾写过一篇《饺子啊饺子》,将对这幅作品的观赏视为自己的一种心灵的艺术之旅,被画家精致的笔触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幅幸福的《悄悄话》,则惟妙惟肖地把小学生向爷爷报喜的情景把握得生动而又自然。爷爷正蹲在院子里享受着编织箩筐的趣味,小孙女突然飞跑过来告诉了爷爷一个“秘密”。这个悄声细语的情形是甜蜜的,这种甜蜜从爷爷微微上倾的身体和细眯的眼睛里刻画出来,从小孙女手藏通知书的神态里表现出来。这个动人的瞬间,画家把握得准确而又生动,应该是王有政美术生涯的扛鼎之作。作品一问世便好评如潮连获大奖,至今谈起那个创作过程老画家还是一脸的兴奋。

三、深入生活捕捉真实的细节。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艺术作品也当然讲究细节。不过,绘画进入所谓文人画时代之后,似乎不再注意细节的真实了,总是讲究“神似”。这当然无可厚非,由此也依然创造了中国画一个又一个“范式”。但注重细节的真实依然是杰出艺术家不懈追求的方向。王有政就格外注重写生,注重人物动态中的细微差异,努力把人物存在的氛围表现得入木三分,每个人物都力求以真实的形象活动于展幅之间。不论是村姑头上的辫花,还是老农手里的烟锅,还是母亲手中的针线,都给人以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没有矫揉造作之嫌,这其实正是细节真实带来的审美享受。

其实,艺术作品不论到了何时都是要求细节真实的。只有充分的细节才能够凝聚起鸿篇巨制的形象。王有政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握可谓精益求精,常常带给人神来之笔的感觉。那幅《读》,背景是一间窑洞,画家选择的那面墙壁用旧报纸糊得满满当当。这一方面反映了这户人家日子过得仔细而又简陋,边边角角都没有露出泥土;另一方面报纸上的印刷体又反映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让人看到作品就会发现时代背景和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那两个懵懂的孩子阅读课本的情形也就烙进心底了。这是画家巧妙驾驭细节的一个成功的尝试。还有那幅《捏花馍》,两位村姑和奶奶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了一片花馍,几乎占了一半画幅。每个花馍都像工艺品般生动,角角落落没有一点点含糊,反映了农民生活走过了贫困走进了温饱,显然是农村幸福生活的一个写照。试想如没有花馍细节的陪衬,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幅《游子身上衣》,选择了一个游子归来依偎在母亲身边睡觉的情形。母亲就着油灯光亮在给儿子缝补衣服。那母亲手中的针线,儿子身上的被褥,细腻得没有一丝含糊。观众的目光会自然地从儿子的脸上移到母亲的脸上,一位劳苦母亲高大的形象便自然树立起来了,使得很多游子站到这幅作品前就不由地热泪长流,许久说不出话来。这也是细节带给人们的震撼。

可能因了王有政注重细节描写的缘故,有不少人评价王有政的创作是自然主义,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我以为王有政的确在追求细节的真实,甚至为之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有对细节逼真的反映。然而,这种细腻,这种真实,尽管还是小人物形象的创作,却并非是生活中自然状态的描摹,而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都是有选择的典型概括。换句话说,田园不等于自然,画家笔下的小人物已经完成了精神的升华,反映了时代的主脉。所以画家尽管一丝不苟地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的细部氛围,但这些作品每个细部都是在主题的统率下生动起来的,栩栩如生,田园诗意,这依然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美术领域的表现。

四、巧妙融合工笔与写意技法。似乎文人画逐渐占据了国画发展的主流以后,工笔与写意便分道扬镳了。那工笔纤细到丝丝毛发如照相一般,那大胆泼墨的写意则用朦胧和深邃垄断了国画的另一创作方向。前者细腻得如谋其面,后者粗犷得酣畅淋漓。而王有政智慧地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笔墨统一到自己的笔下,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

应该说王有政的画基本上是细腻的,但这种细腻是有分寸的,人物大都是写实的,其他部位则略有写意。记得齐白石先生在花鸟画创作上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表现鸟虫的灵动,真叹服大师的慧眼之深入。而王有政将这种技法融会贯通到了自己的人物画领域,使得画面产生了更为真实的感觉,也突出了想要表达的主题。当然画家的主要技法依然是两者的结合,写意则对笔墨有所控制,工笔则突出人物。就构图而言,疏密有致;就笔法而言,细腻中有写意。那幅《一生耕耘》就是如此。画面人物是位农村老汉,是位经历了沧桑历史的受苦人,脸上的皱纹和胡须,像陕北高原的黄土沟壑,整齐而纵横的排列着,一层又一层,似向人们述说着劳作的艰辛和过去的坎坷。唯有丰收的喜悦从皱褶后面若隐若现,从而挑动了人们柔软的神经。

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王有政创作过一组焦墨人物画。这应是画家在人物画创作上的成功探索,稍嫌遗憾的是画家没有将之连成一种系列,以给人带来震撼的效果。然而尽管如此,这一组焦墨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形成了沧桑和老辣的别样风格,带给人更加凝重的思维,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这在王有政所创造的人物画长廊里还是不多见的,应该是画家创作手法的一个重要拓展。比如《人之初》,比如《塞上人家》,比如《一生耕耘》,比如《老家》,比如《家园》。他用焦墨表现了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表现了在坎坷的岁月面前所流露的快慰,表现了生活的复杂和多重层次,似乎用这种笔法反映笔下人物具有格外强烈的力量。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幅把额头绘制得如沟壑般的《黄土老人》,在这幅作品中,一通通沟壑流淌着汗水和执著,最后都汇聚到了读者心里,形成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怀。人们被作者所传达的悲悯情怀感染了,会自然地想到老人在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一生,会想起多少年来中华儿女们为幸福拼搏的历程,直把人的魂灵撞击得翻来覆去。那眼睛、鼻子、胡须已不是老人的细部了,而是黄土地在老人脸上刻下的痕迹,以致有很多读者站在这幅作品面前会沉思良久,会情不自禁地对着黄土老人鞠上一躬。这就是我们的画家虔诚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力。

当然,纵观王有政的人物画创作,在欣赏了幸福和甜腻之后,观众可能会有些许的不满足,似乎画家应该让笔下的人物更加多样些,让描绘的主题更加丰富些,以给人带来更多更复杂的思索和认识。这当然是对优秀画家的苛刻要求了。相信老画家一定会继续地深入生活,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辍画笔,会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人物形象,大步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处。

阿 莹:作家

责任编辑:蔡郁婉

猜你喜欢

画家细节创作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酷炫小画家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一墙之隔》创作谈
聪明的画家
细节取胜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