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正的寒门学子受惠

2016-12-10杨雪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寒门一流学子

杨雪

开学季,一些媒体对“北大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表现出了喜出望外之情。据报道,在各项倾斜性政策的执行下,今年北大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为近年来最多。再加上清华,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top2。

更多的农村学生得以走进清华北大,对学生自身而言无疑是可喜可贺的。但对于学校和招生政策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虽然经过数年的努力,北大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已经回升至17.5%,但与80、90年代的30%还是差了将近一半,从各方面素质来看也难比当时的天之骄子。

而且,今时今日,农村学生早已不等于寒门学子,城市底层家庭可能比农村家庭更为贫困。家境富足的农村户口学生未必享受不到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更不要提那些无孔不入的“农村身份”高考移民。谁敢保证所谓的“寒门学子”里没有混进几个“富农二代”?所以,某政策中提到的“使更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和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招生政策的倾斜并不能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问题。首先,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招生作为第一道选拔门坎,本不应厚此薄彼。再者,就算top2院校的政策眷顾让这千余名学子成为幸运儿,可能从此改变命运,受惠群体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散布在广袤贫瘠土地上的还有千万学生,他们也许不敢奢望顶尖的教育资源,他们可能更迫切需要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基础教育环境。基础教育应注重普惠性精神,而高等教育更多应坚持一种精英主义。

近年来,包括top2在内的众多重点高校农村新生占比上升,都得益于招生政策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这种出发点虽然善良,但不解决城乡之间和城市结构性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根本问题,无法触及教育公平的共性问题。

当然,这也远远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能力范畴——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需要均衡配置的又岂止一个教育资源!那么,目前在招生政策上向农村倾斜虽不尽合理,也属无奈之举。在这个前提下,只希望以后能将招生政策精细化,尽最大可能招到真真正正的寒门学子!(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猜你喜欢

寒门一流学子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北在哪?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