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
2016-12-10单宁波
单宁波
期待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按照词义来看,期待包含着期望和等待两个方面。期望预示着一种愿景,寄托了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人等的美好愿景,它也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期许,这个未来既包括有关个体自己的所有,又涉及到与个体密切相关的他人的所有。而等待则说明了一种态度,期待本身所指向的是未来,具有一定的未可知性、不可预测性和时间向性,因此,期待的实现是而且也必须是一个过程,这就需要耐心等待,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正如期待本身所蕴含的美好意义一样,它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从而实现理想中的美好未来。
一、期待与家庭教育期待
期待充斥着整个生活,遍及工作、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具体来说,教育本身也就是一个实现期待的过程,教育所实现的最终目标寄托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将成为什么所持的预期。教育中的期待包含多种形式,既有成人指向未成熟之人的愿景,如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等,当然也存在着成人对成人的寄托,主要指家长对教师。而综合来看,无论是家长对教师,还是教师对学生,最终都反映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家长对教师的愿景,其目的在于经由教师实现自我对孩子成长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在呼应着家长对孩子的寄托。而所谓家长教育期待则是家长对子女未来教育成就的真实信念或判断,这些成就反映为课程、分数、学历或者考入大学。[1]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期待应是家长将自我期许、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等联结起来,建立起对幼儿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或判断。这种判断是对幼儿未来成长发展的判断,它以一些具体表现呈现出来供人们参阅,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最终都是要促进幼儿成为完整的、成熟的、合格的未来社会公民,是要使幼儿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人眼中的谁谁,而这些才是家庭教育期待的应有之义。同时,家长的教育期待作为一种隐性观念,借助与之相符的或外显的或潜移默化的行为传递给幼儿,从而影响着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家长可能不能立即看到期待效果的呈现,抑或不能固守某一特定的预期,家长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幼儿的成长,并在等待中刷新对幼儿的认识,建立对幼儿合理的教育期待。
二、家庭教育期待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长本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宗旨,催促、鞭策幼儿朝着家长期待的方向发展,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目的在于成为每一个具备独特人格、多样形态的自己,而不是他们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形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在这个一切以效率、快速为标尺的社会中,人的发展也被放入其中,尤其是未成熟的幼儿,为了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相应地也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干预。由此,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家长的教育期待逐渐朝向高水平、过度化等方向发展,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期待与家庭教育的初衷相悖,它脱离了幼儿自身发展的水平,片面重视对幼儿认知技能等方面的期望,忽视了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对成人及其自我的期待,从而严重阻碍着幼儿健康而富有意义的成长。
(一)性质过度化: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
家长的教育期待是针对幼儿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进行的一系列预期和判断,因此,教育期待的建立必须要切合幼儿自身的发展。而现实中,家长的期望超过了儿童客观能力的限制,成为儿童无法达到的目标,也即过高期待。[2]这种期待是建立在成人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是僭越幼儿生活的特质的,是着眼未成熟的幼儿与较成熟的成人二者间的对立。它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无可厚非,每个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景,只是在对待幼儿发展上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有所差异,从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有些家长易急功近利,在驱赶自己的孩子向着更高、更好的水平发展时,他们所器重或者说关注的是前进、进步、增长等这一类的涵义,却忽视了这种进步的基点、起点是处在何种水平,或者说家长遗失了对幼儿成长建立的期待根基。这种过度化的教育期待也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协调自身对幼儿发展所持的期待与幼儿自己真实的发展状况,那么家庭教育将陷入一个恶圈之中,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促进家长自身教育观念的完善。同时,高期待关注的是家长的看法,而忽略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体验、经历、身心发展水平等,因而也阻碍着幼儿自身的健全发展。
(二)内容片面化:过分重视认知技能的发展
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较多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并根据这一指标对孩子进行评价、实施不同的对待方式,考试成绩高自然会得到奖励,而考试成绩低收获的将是责罚。对于学前幼儿来说,其实也存在着“成绩”,它是家长心中定义的“成绩”,如幼儿掌握多少技能、知晓多少汉字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成长的期待,希望幼儿掌握未来社会必备的知识技能,能更好、更早地适应成人世界,尽快祛除幼儿身上的未成熟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总体来看,这种期待较片面化,过多地重视幼儿认知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认知技能的掌握固然能促使其更好地进行社会化,但却不是发展的唯一指向,由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过早、过多地向其灌输知识只会背离家长最初的期待。同时,幼儿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是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统一体,这也是未来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许,因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一味只关注其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将会是缺失性存在,更谈不上成为合格的未来社会成员了。
(三)形式单向化:忽视孩子的成长期待
每个人都拥有期待,都有表达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家长对幼儿成长有所期待,而幼儿对自己的发展及成人提供的支持也会有所期待,这种期待是幼儿基于自身而提出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我表达能力的局限,不能够或无法清晰地呈现自我的期待。同时,家长还尚存有一定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幼儿、幼儿发展等的认识有所偏颇,常将幼儿看成是被动的接受者,积极主动性较低、自我需求较少、能力欠缺、尚不成熟等。由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易将自我的期待放置在幼儿身上,对其进行所谓的塑造、训练、培养、教化等,却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感受、体验,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对幼儿发展的期待推给幼儿,鞭策着幼儿努力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为幼儿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填满幼儿的休闲娱乐时光,却忘了问问幼儿自己对自我发展有何需求、对家长有什么样的期待。这种单向化的教育期待是弱化教育中幼儿这一主体的表现,它突出了家长这一成熟主体的权威,蔑视了幼儿这一尚不成熟个体的主体地位。因而,这种教育期待指向的是家长眼中的发展,而不是幼儿自身真正的发展。因为当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并与他们交流对话时,你会发现,他们也拥有对周围世界、人、物及自身等的美好期许,尤其是对父母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一系列需求,体现着幼儿自身的利益、兴趣,它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点,只有很好地了解幼儿,才能实现期待中的教育。
三、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的策略
(一)理解幼儿,把握教育期待的根基
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充满着诗意、想象、梦想和创造力的。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则必须要先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这种理解不是站在幼儿生活的边沿对其进行指手画脚,而是要真正参与、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理解。首先,家长应经常观察、倾听幼儿,观察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倾听他们的见解、想法与感受,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这一切是如何反映出来的,把握住教育期待建立的基点。其次,家长应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正确看待幼儿存在的发展差异性,基于幼儿自身的经验、视角,构建适中的教育期待,以真正契合幼儿的发展,而不是追求功利。最后,家长应保持宽容、关怀、信任的心态,耐心等待教育期待的实现,允许幼儿在生活中犯错误,与幼儿进行心灵间的沟通,给予幼儿多一份信任,支持幼儿的活动,以更好地理解幼儿,建立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期待。
(二)联系发展,生成教育期待的变换
幼儿和他们的心理特质水平(比如感知、理论和作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伴随不同情境的生长而变化。幼儿是发展性个体、成长性个体,他们拥有内在的生长力量,就如同一颗胚芽,每时每刻不在汲取生命能量,幼儿则是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以内化成支持自我发展的财富。因此家长的教育期待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密切联系幼儿的发展,动态变换。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生成性意识,切实认识到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主动的建构者和生活者,发展则是持续不断的、动态变化的,用一种生成、发展的眼光看待有关幼儿的一切,转换家庭教育思维模式,以过程而不是结果来确立教育期待。另一方面,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成长动态,这就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生活和成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应多与幼儿相处,在共同的玩耍、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问题等,从而捕捉幼儿的发展生长点,及时变换教育期待,以提供恰当的引导启迪,促进幼儿的健全发展。
(三)合作共育,引导教育期待的实现
家庭教育中,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除了家长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幼儿园的协助。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联结全社会的力量,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机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他们除了家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他们接触、认识、了解整个世界的中介。因此,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实现幼儿的健全发展,幼儿园义不容辞。这就需要家园之间密切协作,建立家园共同体,帮助家长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期待。家长应多与幼儿园进行联系沟通,密切配合园所教师做好相关的工作,积极听取幼儿所在班级教师的建议,并就幼儿发展的相关问题、困惑等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以全面掌握幼儿的成长动态,真正理解幼儿,促使自我对幼儿的教育期待更加合理、有效。同时,幼儿园也应密切联系家庭,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制作家园共育张贴栏、建立家园联系平台等途径,可随时向家长展现幼儿在园的一日状况,如幼儿的作品、饮食、睡眠、参与活动等情况,还可随时向家长宣传一系列的幼儿观、学习观等教育观念,推动家长对自我的教育期待进行调整、完善。在家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合力激发合理的教育期待,最终保障幼儿度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Yamamoto Y., Holloway S. D.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Sociocultural Cont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0,22(3):189-214.
[2]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48.
[3]卡洛琳·德平兹,茉拉·甘笫尼,乔治·福尔曼.尹坚勤,王坚红,沈尹婧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利亚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