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识别与比较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
2016-12-10王浩宇孙启明
王浩宇,孙启明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识别与比较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模型
王浩宇,孙启明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方法,采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及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从关联结构和强度两个维度识别了京津冀各地区及地区间关键产业,进而将关键产业划分为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局部关键产业和潜在关键产业,并且对各地区域关键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其中现代服务业占近7成,美中不足的是科技研发和服务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发展;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分布呈现能源、制造和服务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其区域关键产业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仅带动了本地区发展,其优势产业未能惠及整个地区;河北区域核心关键产业数量最多,在全区域经济关联中贡献最大,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限制了其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复杂网络;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产业关联
一、引言
关键产业是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部门,这类产业有较大的规模和突出的效益贡献,并对本地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推动或拉动作用,正是关键产业部门的有序更替,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圈,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十八大”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优化升级其产业结构,识别区域关键产业,比较关键产业的结构和影响,对于制定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针对区域关键产业的选择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赫希曼(1958)[1]提出了关键产业选择的“关联效应标准”,他认为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与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发生了供给和需求的联系,根据产品流动方向可分为后向关联(BL)和前向关联(FL),并提出前后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为关键产业。基于赫希曼的理论,Jones(1976)[2]、王秋红(2006)[3]、朱洪倩(2007)[4]、李敦瑞(2011)[5]、高秋芳(2012)[6]等学者采用直接消耗/分配系数矩阵、Leontief逆矩阵以及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等传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关键产业识别的研究;而Stevens(1980)[7]、Cella(1984)[8]、Clements(1990)[9]、Lopes(2012)[10]、黄素心(2011)[11]、陈效珍(2015)[12]等学者则根据投入产出矩阵的分解理论测算某些产业消去后对经济的影响,以此来判断关键部门。以上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投入产出方法仅从关联强度上对产业间进行比较,属于平面下的关键产业识别[13],并未考虑经济系统中各产业关联结构特征以及因此带来的产业关联强度同值不同质的情况。产业关联是两两产业间发生的供给或需求关系,这些二元关系以某种结构组合形成整个产业系统,复杂网络正是研究这一类系统的有效工具。从复杂网络的视角,产业用点表示,各产业间关联由线来表示,这样产业关联关系就构成了一个网络,而产业的关联结构特征和产业关联强度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产业复杂网络的构建与扩展、最优路径的选择和网络中心度、波及度等统计描述来进行量化诠释[14],因而复杂网络与传统投入产出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区域关键产业的识别与比较上更具优势。因此,本文将复杂网络引入“关联效应标准”,提出关键产业的标准应该包括:①在结构上与上下游产业关系紧密,具有很强产业集聚性且对其他产业间相互关联也起重要的“桥梁”作用;②在关联强度上具有较多的前后向关联产业且对关联产业综合影响力数值较高,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并且自身具有较高的增长性的产业可以作为该地区的关键产业。如图1所示,本文利用2012年京津冀42个地区及地区间投入产出表①分别构建了北京、天津、河北以及京津冀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由北京、天津、河北产业复杂网络识别了三地区各自的关键产业,同时依据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计算三地对地区间产业关联起关键作用的产业,进而站在京津冀区域整体视角将上述关键产业加以分类,获取京津冀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局部关键产业和潜在关键产业,最后分别对北京、天津和河北所属的区域各类关键产业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和比较,以期站在京津冀全局的角度为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一)产业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威弗—托马斯指数(WI)确定阈值,以此构建产业复杂网络模型。威弗—托马斯指数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假设分布与一个实际分布进行比较,通过模型运算确定这个分布的最近似分布,从而确定这个分布序列中的关键元素[15]。具体步骤如下:
假设存在n个产业,E(i,j)是第j个产业的第i项的消耗/分配系数。将E(1,j),E(2,j),…,E(n,j)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j个产业的第i项系数的威弗—托马斯指数为:
设k:w(k,j)=min{w(1,j),w(2,j),…,w(n,j)},则消耗/分配系数大于E(k,j)的两个产业间为强关联关系。
基于WI指数方法,以消耗系数矩阵为例,将消耗矩阵的n列数据利用WI分别取得各列阈值a1,a2,…,an,设第i行第j列消耗系数值为C(i,j),则构建一个0-1矩阵M(i,j):
利用M矩阵构建网络模型,矩阵中数值0表示两个产业间不存在连线,1表示两个产业间存在连线。
(二)关键产业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复杂网络的关联结构识别关键产业群的指标体系设计,主要从关联结构和关联强度两个层面来考虑,具体的指标设计如图2所示。
图1 研究路线
图2 关键产业指标体系设计
(1)关联结构指标体系设计。产业复杂网络的结构以及产业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等特征对于该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影响以及竞争力密切相关,只有在结构上具有很强产业集聚性且对其他产业间相互关联起重要的“桥梁”作用的产业才可能成为地区关键产业。从复杂网络理论层面分析,本文通过K-核分析来筛选具有较强集聚性的产业,通过中介度分析来识别其对其他产业间相互关联所起“桥梁”作用的大小。
K-核是一种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概念,凝聚子群是复杂网络中具有较强、直接和紧密关系的节点组成的集合,是网络内部集聚性较强的子系统。K-核的定义[16]如下:设图N=(V,E),V、E分别为图N的点和边集合,定义图N的子图Nk=(V1,E|V1)为K-核,当且仅当任意v∈V1,点v在子图Nk中的度d(v)≥k,且Nk为具有这一特性的最大子图。一般称k值最大的K-核子图为主核网络(Mn),主核网络内的节点一般表现为最强的连通性和集聚性,因此本文选择K-核分析从前后向关联的角度提取产业复杂网络的主核网络,只有处于主核网络中的产业有资格成为关键产业。此外采用集聚效应指数来描述主核网络集聚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k(M)为主核网络中连线的数量;n(n-1)为理论上主核网络中连线数量的最大值。
中介度(CABi)是描述产业网络中的产业i处于其他产业关联所必经的最短路径上的几率,反映了产业节点对于产业网络中其他产业间进行最优化资源交换的控制能力,是用来衡量这个产业对产业网络间关联所起的关键作用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jk(i)表示网络节点j、k间捷径中经过i的数目;gjk表示捷径数。
(2)关联强度指标体系设计。关联强度指标可以衡量具体产业由于产业直接和间接关联对系统中其他产业产生影响大小,是识别和确定区域关键产业、比较个体产业在网络系统中作用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主要从产业关联广度和波及度两个方面来构建产业关联强度指标体系。
产业的关联广度由后向关联广度(Einput)和前向关联广度(Eoutput)两部分组成,分别指产业链上下游与产业i存在连线的产业数目,可以用复杂网络中的入度(IDi)和出度(ODi)来进行计算,定量描述了地区内受产业i直接拉动和推动的产业数目,是衡量具体产业在产业网络中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指标。
区域经济系统内产业链上各产业分工协作、相互影响,任何产业的变化都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波及效果,并随着产业关联距离远近逐级递减,按方向可分为前向波及度和后向波及度,分别表示产业发展变化时对下游和上游产业链上产业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波及度数据可以定量分析产业对地区经济的综合影响力。本文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对邻接矩阵赋权,对赋权后的邻接矩阵采用Katz指数[17]方法来计算各产业前后向波及度。波及度计算公式如下:
Ak表示节点i,j间经过k的路径的数目lij经直接消耗系数赋权后构成的矩阵,s是衰减因子,ISD(j)表示前向波及度,IC(j)表示后向波及度。
本研究拟首先构建K-核网络,配合中介度的分析筛选出地区备选关键产业,然后对备选关键产业的关联广度与对上下游产业的波及度进行检验,其中中介度、关键广度和波及度的阈值采用托马斯威弗指数等显著性检验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分别确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内以及地区间关键产业,站在对区域综合影响角度对关键产业进行分类,进而从区域关键产业组成结构及影响强度等层面对三地的关键产业进行比较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关联结构比较分析
利用2012年京津冀各地区及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产业复杂网络模型,用数字圆表示产业节点,对各产业依次编号1-42表示②。此外为区分京津冀地区间产业网络图中各地区同类产业,在产业编号前分别加入北京(B)、天津(T)、河北(H)三地的首字母以示区分。在产业网络上分解和识别京津冀三地以及三地间的产业结构,同时考虑以下两种关联结构特征:
(1)产业关联集聚性分析。主核网络是产业复杂网络中拥有最大K-核值的产业子图,是网络的产业关联性最密集的部分,其中的产业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其较小的变化就可以明显带动周围的产业以致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前、后向关联提取主核网络来筛选关联结构上具有关键作用的产业。将具有相同K-核值的所有产业组成的子网络进行分类显示,结果分别如图3-6所示。
图3 北京产业网络K-核
图4 天津产业网络K-核
图5 河北产业网络K-核
图6 地区间网络K-核
从K-核网络的关系结构特征可以定性分析京津冀和三地间的关键产业集聚特征:从主核网络指标来看,北京和天津的主核网络核值为7,河北和地区间主核网络的核值为6。核值kn表示该网络中任意产业至少与kn个其他产业有前后向关联关系,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中产业间关联的紧密程度,由此可知北京和天津的主核网络内产业集聚性更强。而对集聚性强度定量计算可得京津冀各地和地区间主核网络的集聚效应CE值分别为20%、27%、17%和12%,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京津冀各地强集聚性产业大多集中于能源化工业(12、25号)、机械制造业(19、21、22号)、流通服务业(29、30、35号)和公共服务业(38、39、41、42号)领域;在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中具有较强集聚作用的是:北京的机械制造业(17-19号)和流通服务业(29、30、33-35号),天津的能源化工业(3、11、12号)、机械制造业(17号)、流通服务业(29、30、33-35号)和公共服务业(38、41、42号),河北的农业(1号)、能源化工业(11、12号)、冶金与制造业(14-17、24号)和流通服务业(29-31、33-35号)。
(2)产业关联中介性分析。受篇幅所限,表1仅列出三地及地区间中介度的前10号产业序列分布,经过计算,北京、天津、河北和地区间产业中介度阈值分别为1.906、2.034、4.082和2.162,大于此阈值的为强中介度产业。
表1 中介度数值分布
如表2所示,从地区内部强中介产业统计结果看,第三产业占北京和天津的强中介型产业总数近50%,零售(29号)、住宿餐饮(31号)、金融(33号)和商务(35号)等是重要的“中间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北京和天津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较大作用,另外农业(1号)、化工产业(11、12号)以及制造业(17、19、21、24号)等对两地产业间关联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从强中介产业分布比例来看,北京的服务业发挥着更大作用而天津的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河北的强中介产业中矿产采选(2、3、4号)、金属冶炼(14号)和化工制造(10-12、22、24、25号)等发挥着更强的中介作用,可见重工业在河北经济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从地区间产业中介度来看,北京的制造业(18、19、21号)和服务业(29、30、32、33、35号)在地区间产业资源交换中发挥着桥梁作用;而天津对地区间产业关联起强中介作用的产业多集中在能源化工(3、11、12、25号)、采掘冶金(2、14号)和服务业(33、35号);河北所属的地区间产业关联强中介作用产业数量最多且类型覆盖最广,主要分布在农业(1号)、能源化工(11、12、25号)、采掘冶金(4、14号)、制造(16、17、24号)和服务业(29、33、35号)。由此可见,河北产业对于京津冀地区间产业最优化资源交换发挥了更大作用。
综合对京津冀及地区间产业聚集性和中介性的筛选结果,将在强聚集性产业和强中介性产业群中同时出现的产业作为备选关键产业,具体结果见表2所列。
表2 三地关联结构备选关键产业分布
从三地内部备选关键产业分布来看,北京的备选关键产业集中在服务业,占总数的七成,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业(29、31号)、交通物流业(30号)、金融业(33号)、房地产业(34号)、商务租赁业(35号)和科技研发与服务业(36号),除了服务业,机械制造(17、24号)和化工业(12号)也对北京经济发挥着较大影响。天津的备选关键产业分布基本呈现能源化工业(11、12、25号)、机械制造业(19、21、22号)和服务业(29、33、35号)“三分天下”的局面,此外,印刷和文体用品(10号)也为地区文化、体育和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河北省的备选关键产业主要分布在能源化工(3、11、12、25号),采掘冶金(2、14号)、制造业(22、24号)等工业领域,此外交通物流(30号)和租赁商务业(35号)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
地区间备选关键产业分布方面,北京的机械制造(18、19号)和服务业(29、30、33、35号)以及天津的能源化工(3、11、12号)和服务业(33、35号)对地区间产业关联有较大影响,相比较对各自地区内的影响,京津两地对地区间具有较强影响的备选关键产业数量有所减少。河北的情况则正相反,其农业(1号)、能源化工(11、12、25号),采掘冶金(14号)、制造(16、17、24号)和服务业(29、33、35号)均在地区间产业关联结构上起重要作用,较京津两地对地区间经济发挥了更大作用。
(二)关联强度比较分析
本文结合前后向关联强度特征值计算各产业的综合关联广度和波及度阈值③,配合各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备选关键产业结果进行修正,以寻找地区经济关键产业。京津冀三地与地区间备选关键关联强度特征值与增加值比重数值见表3-6所列。经过计算,北京、天津、河北和地区间关联广度阈值分别为10、9、8、9;波及度阈值分别为0.738、0.805、0.849、0.182。各产业增加值比重由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得出,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取增加值比重超过2%为关键产业的必要条件[18]。通过筛选,对周边产业带动能力偏弱或增加值偏低的产业被剔除,最终得到三地及地区间关键产业(见表3-6)。被剔除的备选产业及未达到阈值的特征值使用灰色标注,留下的关键产业编号被加粗标记。
由表3可知,北京的地区关键产业除化工业(12号)外全部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包括批发零售业(29号)、交通物流业(30号)、住宿餐饮业(31号)、金融业(33号)、房地产业(34号)、租赁商务业(35号)和科技研发与服务业(36号),服务业是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北京批发零售业(29号)关联广度和波及度在关键产业中均排名第一,与住宿餐饮业(31号)、房地产业(34号)构成个人消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21%,表明居民消费是北京经济拉动主要引擎。金融业(33号)增加值占比为地区最高,对于地区制造业及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其与租赁商务业(35号)和科技研发与服务业(36号)成为关键产业,表明北京市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本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而以交通仓储(30号)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毫无疑问为上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化工业(12号)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为冶金制造等重工业、纺织造纸等轻工业以及餐饮、科学研究等服务业提供了生产原料,关联产业范围很广,影响较强,因而也是地区发展的关键产业。北京的高端制造业(17号)虽然未能成为地区关键产业,但其波及度较高,对上下游产业也发挥着较大影响,体现北京高端制造依托科技研发实力和消费市场在未来仍有一定发展潜力。
表3 北京备选关键产业关联强度测算
由表4可知,天津的地区关键产业为化工业(12号)、电气机械制造业(19号)、批发零售业(29号)、金融业(33号)和租赁商务服务业(35号)。天津关键产业分布中化工业的关联产业数量最多,波及度最高,对天津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天津的能源化工和制造业是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在备选关键产业中各占据1/3的份额,然而石油炼焦及电力热力生产加工业(11、25号)、仪器仪表和其他制造业(21、22号)虽然在产业关联结构处于重要地位且对周边产业带动性较强,但增加值比重偏低,表明能源化工和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与北京相似,天津的批发零售业(29号)在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体现天津居民消费对地区经济拉动力较大,金融(33号)和租赁商务业(35号)表明天津经济发展重心已经呈现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高端产业发展过渡的特征,但美中不足的是还缺乏科技研发和服务业的支撑。
表4 天津备选关键产业关联强度测算
由表5可知,河北的关键产业更多集中在采掘冶金(2、14号)和能源化工业(11、12、25号)。河北备选关键产业中的制造业(22、24号)因增加值占比较低未能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然而同样受经济下行影响,采掘冶金和能源化工业依然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尤其是金属冶炼业(14号)和煤炭采选业(2号)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0%和5%,且在产业网络中具有很强的关联广度和波及度,显示煤炭、钢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行业在河北经济中优势地位明显,是地区发展的支柱力量。能源化工(11,12,25号)为河北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原料和能源供应,在地区发展中也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服务业中仅有交通物流业(30号)成为地区关键产业,而且根据目前河北省关键产业分布可知其服务业发展落后,交通物流业更多的是承担工业原材料和制品的运输工作,与以促进生产、引导消费为目标,商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表5 河北备选关键产业关联强度测算
由表6可知,从京津冀地区间关键产业来看,北京的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18号)后向关联强度和波及度较大,从河北、天津获得了大量生产原料和零配件,拉动了两地相关产业发展;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25号)以及物流(30号)、金融(33号)、商务租赁(35号)则为津冀的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能源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了津冀经济发展。天津的能源化工业(3、12号)在地区间产业关联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地区间产业关联向京冀地区提供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化工原料。河北省产业在地区间关键产业分布中占比最大,主要承担着基础物资和原材料供应的角色,其农业(1号)为京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以及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供了原材料,化工能源(11、12、25号)和冶金业(14号)支撑了京津的高端制造和科技研发行业,而交通运输(30号)也为三地间物资的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6 京津冀地区间备选关键产业关联强度测算
(三)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综合比较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从京津冀区域角度看目前存在三类关键产业,第一类是仅对自身所处地区经济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其主要对所属地区产业具有高带动性,故称为局部关键产业;第二类是仅在地区间产业关联结构和强度中起重要作用的产业,但在自身所处地区内未成为关键产业,因此发展和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未来有机会成为整个区域的关键产业,故称为潜在关键产业;第三类是同时具备上述两个产业特点,即对本地区以及京津冀其他地区产业发展均能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关键产业,其为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核心产业,称为核心关键产业。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及分布比例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京津冀关键产业分布
图8 京津冀各类关键产业分布比例
(1)整体比较分析。由图7和图8可知,北京、天津和河北各有10、6和7个区域关键产业,其中核心关键产业分别为3、1和5个,局部关键产业分别为5、4和1个,其余为潜在关键产业。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其中50%为局部关键产业,30%为核心关键产业,其余为潜在关键产业,各类关键产业分布相对平均;天津市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少,且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占总数的67%,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相对偏弱;河北省的核心关键产业比例最高,占其关键产业的72%,加上潜在关键产业其在地区间产业关联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数达到6个,几乎为京津之和,仅从数量看其在京津冀三地经济联系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从表3-6可知,京津冀三地的地区关键产业对各自地区的平均关联广度分别为17、17和16,平均波及度为1.372、1.276和2.09,平均产业增加值为7.1%、6%和5.2%。而考虑对本地区外经济影响能力时,河北包括核心以及潜在关键产业在内对京津地区关联广度为135,直接影响其他地区产业数是北京(110)的1.2倍,关键产业平均波及度为0.658,是北京(0.3)的两倍。天津对其他地区整体影响远小于京冀,其关键产业平均关联广度为13和0.375,与北京相比并不占优,远低于河北。此外由表7可知,河北的区域核心关键产业综合关联宽度和波及度均超过北京和天津之和,北京第二,天津最低;而北京的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关联广度和波及度的平均值为40和1.716,天津为36和2.131,河北为40和2.840,河北依然强于北京和天津。
表7 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关联强度比较
(2)具体产业分析。如表7所示,京津冀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共有9个,主要分布在三地的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11号)、化工(12)、电力热力制造(25号)、冶金(14号)、交通物流(30号)、金融(33号)和租赁商务(35号)等领域。其中区域核心关键产业中的服务业基本集中在北京地区,金融(33号)和租赁商务(34号)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商务服务方面的支持;天津的化工(12号)作为其传统优势行业,对区域工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河北的区域核心关键产业数量最多,更多集中在能源化工、冶金和交通上,其中电力热力产业(25号)的直接关联产业最高,为47个,超过三地产业部门总数的1/3,其冶金业(14号)则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波及度最高,达到5.699,是排名第二的电力热力生产业(25号)的两倍,上述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局部关键产业看,北京的局部关键产业除化工外全部集中在服务业,批发零售(29号)、餐饮(31号)和房地产(34号)等个人消费服务业对北京经济起到支柱作用,而科技研发服务业(36号)则有效支撑了北京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天津对本地区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分布在制造业(19号)和服务业(29、33、35号)上,体现了其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的产业格局,匹配其北方制造业和经济中心的地位;河北的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煤炭采选业(2号)作为重要的工业基础产业为电力生产、冶金等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材料,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潜在关键产业发展方面,北京的汽车制造业(18号)和电力热力生产(25号)、天津的石油天然气产品(3号)和河北的农业(1号)虽未成为本地关键产业,但对区域内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河北的农业对周边地区产业波及度达到0.567,排名第一,这表明河北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向京津下游产业的深度延伸促进了当地高端服务业发展,未来如何提升河北农业的科技水平、支持河北农业转型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结论及讨论
本文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关联效应标准”,从关联结构和强度两个方面进行区域关键产业的识别,对京津冀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北京的地区关键产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物流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业和科技研发与服务业;天津的地区关键产业为化工业、电气机械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河北的地区关键产业包括煤炭采选、石油炼焦燃料加工、化工、金属冶炼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交通物流业。北京的服务业是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个人消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21%,是北京经济拉动的主要引擎,而金融、商务与科技研发服务等产业在地区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表明北京市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本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天津的服务业也在地区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最大作用,且服务业呈现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高端产业发展过渡的特征,此外化工和制造业也是天津地区发展的关键产业;河北的地区关键产业主要集中在采掘冶金和能源化工业,以煤炭、钢铁等为代表的重工业行业在河北经济中优势地位明显,是地区发展的支柱力量,服务业则为地区发展的短板。
从京津冀三地地区间关键产业来看,北京的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物流、金融和商务租赁,天津的能源化工业以及河北的农业、能源化工、冶金业和交通运输在地区间产业关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地区间关键产业。由地区间关键产业在各地的分布来看,北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津冀的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了能源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天津则主要负责能源的供给和化工原料供应;河北的地区间关键产业数量最多,主要承担着农业及工业基础物资和原材料供应的角色,对京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京津冀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还比较低端,北京和天津的许多高端优势产业发展缺乏地区间的分工协作,未能形成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阻碍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京津冀区域全局角度看,北京、天津和河北各有10、6和7个区域关键产业,其中核心关键产业分别为3、1和5个。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各类关键产业数量分布较为平均,其区域关键产业(除潜在关键产业外)对本地区的平均关联广度和增加值分别为17和7.1%,居三地首位;而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少,且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占总数的67%,对本地区的产业关联平均关联广度与北京齐平,增加值则次于北京,对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相对偏弱;河北的核心关键产业比例最高,占其关键产业的72%,核心关键产业的综合影响远大于京津,且其区域关键产业对本地区产业平均波及度为2.09,高于京津,对本地区经济辐射能力也最强。结合前文集聚性分析可知,京津两地关键产业集聚效应较强,与地区内上下游产业的关系较为紧密,关键产业自身发展势头良好,但对京津冀全区域产业的带动均不及河北区域关键产业。
在京津冀区域关键产业具体分布方面,北京的服务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其所属区域关键产业中服务业占有7成,个人消费服务业对北京经济起到支柱作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支撑了高端制造和服务业发展,而金融和商务租赁等高端服务业对区域内资源的高效率流转配置乃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都有重要推动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科技研发和服务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分布体现了能源、制造和服务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服务业的发展势头更猛,其关联广度和波及度约为能源、制造业关联强度之和,但天津的交通物流业未能依托港口优势成为地区关键产业,且其区域关键产业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仅带动了本地区发展,其优势产业未能惠及整个地区。从河北所属区域关键产业可以明显看出其经济支柱力量主要为重工业,尤其是钢铁为代表的冶金业一家独大,其区域核心产业数量最多,在区域间经济关联中贡献最大,对京津乃至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其主要问题在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服务业发展滞后,而且作为京津冀区域唯一的农业主产区,河北的农业产业关联性不强,发展比较落后,限制了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京津冀三地如何消除行政划分的壁垒,统一市场,以高端服务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科技服务业为引擎、制造业和农业为基础,构建三地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2012年京津冀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为利用统计局公布的三地投入产出表在Chenery-Moses模型框架下结合引力模型自制而成,具体方法可参见石敏俊等编著的《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际经济联系》一书。
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为第一产业,2-28为第二产业,29-42为第三产业。
③表3中所示为各地前后向关联广度和波及度特征值,计算阈值时,将前后向特征值加和以得到产业综合关联广度和波及度特征值。
[1]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潘照东,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Jones L P.The Measurement of Hirschmanian Linkag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2):323-330.
[3]王秋红,陈幼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J].商业时代,2006(30):90-91.
[4]朱洪倩,耿弘.基于产业关联分析的主导产业(群)选择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7,28(4):155-161.
[5]李敦瑞.中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产业关联视角[J].经济问题,2011(12):36-39.
[6]高秋芳,曾国屏,杨君游.关于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111-114.
[7]Stevens B H,Moore C L.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hift Share as a Forecasting Technique[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0,20(4):419–437.
[8]Cella G.The Input-Output Measurement of Inter-Industry Linkage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4,48(4):379-384.
[9]Clements B J.On the Decomposi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Inter-Industry Linkages[J].Economics Letters,1990,33(4):337-340.
[10]Lopes J C.High Employment Generating Sectors in Portugal:an Inter-Industry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test Trends in Finance&Economic Sciences,2012,6(2):125-135.
[11]黄素心,王春雷.产业部门重要性测算:基于假设抽取法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1(9):4-6.
[12]陈效珍.基于产业关联强度识别关键产业——根据虚拟消去法(HEM)以鲁苏粤三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2):40-45.
[13]赵炳新,张江华.产业网络理论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孙启明,王浩宇.基于复杂网络的京津冀产业关联对比[J].经济管理,2016(4):24-35.
[15]杨大楷,汪若君.基于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产业布局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11):25-28.
[16]赵炳新,肖雯雯,佟仁城,等.产业网络视角的蓝色经济内涵及其关联结构效应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5(8):135-147.
[17]尹翀.产业复杂网络:建模及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8]杜培林,赵炳新.基于产业网络的K-核关联结构识别关键产业群——以“鲁粤”二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8):74-80.
[责任编辑:余志虎]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Key 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ased on the Complex Network Model
WANG Hao-yu,SUN Qi-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In this paper,we identify key industries from two aspects of correlation structure and intensity by introducing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employing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2012 to build a complex industrial network model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We further divide key industries into regional core key industries,local key industries and potential key industries,and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key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area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number of regional key industries in Beijing is the largest,in which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ccounts for nearly 70%,the only draw⁃back i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D and service industries fail to effectively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in other areas;The regional key industries in Tianjin focus on energy,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but most of its regional key industries are local key industries,which onl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and its advantage industries fai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The number of regional core key industries in Hebei is the largest,which plays the bigges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linkages,but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ing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y lags behind,which limits its effect of foundation support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complex network;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key industries;industrial association
F127;F260
A
1007-5097(2016)12-0077-09
10.3969/j.issn.1007-5097.2016.12.012
2016-07-0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G063)
王浩宇(1988-),男,安徽砀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孙启明(1955-),男,山东淄博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