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图书集成》医学思想研究

2016-12-10杨威阎卫红余丞浩于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图书医学内容

杨威,阎卫红,余丞浩,于峥*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100007;3.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古今图书集成》医学思想研究

杨威1,阎卫红2,余丞浩3,于峥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100007;3.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代大型类书,被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医学内容丰富。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征引历代重要医籍120余种,涵盖医理、四诊、临床各科、医药纪事等;其他汇编、典部也有大量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征引广泛,弥足珍贵。书中对收录医学内容挑选精细,兼收并蓄,经典赅备,分门别类,便于检索阅读;重视临床实用,四诊并重,证治相参,方论俱备,观点独到,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学习。

《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学思想

【引文格式】杨威,阎卫红,余丞浩,等.《古今图书集成》医学思想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6):49-52,55.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代陈梦雷倡议并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被誉为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包含广泛丰富的医学内容。其中,博物汇编艺术典的医部内容被后世单独结册出版,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总计520卷,950万字,征引历代重要医籍120余种。《古今图书集成》其他汇编、典部也有大量与医学相关的内容,涉及医药概论、藏象、养生、卫生、医史典制、中药、气功导引、服食修炼等,征引广泛,弥足珍贵。

陈梦雷(1651-1741年),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州侯官人,著有《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周易浅述》等,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主持编修《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陈梦雷博学多才,出仕翰林院编修,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深得康熙嘉许,然仕途坎坷,两次获罪远谪,终老边地。

《古今图书集成》主要版本有:雍正四年(1726年)初次印成的铜活字本,光绪十四年(1888年)图书集成局印成的扁铅字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同文书局的石版影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的胶版缩印本,1983-1986年中华书局与巴蜀书社联合版缩印影印本,1997年超星电子技术公司的光盘本等[1],以及台湾出版的1964年文星书局本(精装100册)、艺文书局本(精装79册),1977年鼎文书局本(精装79册)等。其中,中华书局胶版缩印本成为1934年以后各种版本的底本[2]。

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学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主要内容涵盖医理、四诊、临床各科、医药纪事等,按理、法、方、药分科编辑,以疾病为纲,按资料内容和时间先后列出医论、方药等历代文献,收录清代初期之前120余种临床实用的中医文献,且标明引用文献出处,便于查考。详见表1。

表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学内容

2 《古今图书集成》其他典部的医学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的有关医学内容,除博物汇编艺术典之外,在其他汇编、典部也大量涉及,内容涵盖中医药学诸多领域,广泛征引经、史、子、集、笔记杂纂等文献,较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更为丰富,倍加珍贵。以医药卫生内容为主的典部主要涉及人体生理、疫病流行、养生保健、医史书目、医家事迹、医事管理等,征引经、史、子、集、地方志及释、道藏等文献约518种,其中医药书目26种,笔记杂志、小说杂著类302种,涉猎征引极为广泛[3-5]。详见表2。

其他涉及医药卫生内容的典部,如乾象典天地总部、阴阳、五行、风、雷电、雨、露、霜、雪、火等部涉及人与天地相应的疾病与治疗应用;岁功典岁功总部及春夏秋冬季月、节令节日、寒暑、干支、晨昏昼夜等部涉及四时调摄、养生宜忌、防疫祛病等;历法典历法总部及漏刻、算法、数目等部涉及医学历法、医学名词解释;庶徵典庶徵总部及天变、日异、雨灾、火灾、地异、人异、草木异等部涉及自然灾害、疫疬、调摄、巫祝、医家轶事等;坤舆典坤舆总部及土、石、水、泉等部涉及水土方宜、矿物药、诸水功效等;人事典身体、形貌、年龄、忧乐、悔悟、命运、疾病、养生等部涉及人身知识、魂魄、卫生习俗等;艺术典艺术总部涉及医事、医籍、医家传记等;神异典静功、方术、服食等部涉及养生方法、食物药物等;禽虫典、草木典涉及动物药、植物药及其治疗应用等;经籍典经籍总部及易经、文选、类书、杂著等部涉及历代艺文志、经籍志、医学著作目录学、医家医学佚事等;学行典理气、性情、邪正、志气、致知、知行等部涉及太极论、太极图说、天地阴阳、五行六气、主客、养生、轶闻等;选举典学校、教化、科举、太学生、吏员、隶役等部涉及医学教育、习授、应试、机构设置、人员职役等;铨衡典官制、考课、禄制、休致等部涉及医药官职设置、考核升迁、退休致仕等;食货典饮食、米、酒、茶、油、糖、盐、金银、珠玉等部涉及饮食卫生、宜忌、功效应用等;礼仪典冠冕、衣服、带佩、襪靴等部涉及服饰卫生及功效应用;乐律典律吕、歌舞、琴瑟等部涉及音乐养生;考工典木工、陶工、城池、宫室、器用等部涉及卫生设施、卫生用具、卫生习惯、器具功用等。

表2 《古今图书集成》以医药卫生为主的典部名称及内容

3 《古今图书集成》医学思想

3.1 赅备经典,兼收精择

《古今图书集成》医学内容极其丰富,上至《黄帝内经》、下至清初名家经典医著均有摘录,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收录较重要的医书达120余种,收录内容精挑细选,经典赅备,兼收并蓄,分门别类,便于检索阅读,体现出本书注重经典理论体系、引录年次排列有序、择先略后、删繁除复、引文出处清楚易寻等优点。

如《内经》为医经之首,“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明代张介宾《类经·序》),唐代王冰《素问注·序》称“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难于研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将《内经》列为医著之首,全文录入,精选注家,颇为重视。其中,《素问》采用唐代王冰、明代马莳、清代张志聪三家颇具声誉的医经注文,直窥《素问》秘旨。《灵枢》采用明代马莳、清代张志聪二家的注文,是明清以来享有盛誉的医经注本。

王冰次注《素问》,又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现今所存最早、影响最大的《素问》版本,补入7篇五运六气大论,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阐述。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对原文词义、医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在阐发经文精微、弥补王冰注释遗漏方面贡献较大;《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灵枢》较早的全面注本,见解独到,被清代雍正《浙江通志》誉为“医学津梁”。张志聪博览群书,穷研医理,主张以五运六气医理阐释《伤寒论》,《清史稿·艺术传》评价其为“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注《素问》《灵枢》二经,集诸家之说,随文衍义,胜明马玄台本(马莳)”。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精选汉代张仲景、华佗及金元四家、明清诸家的经典医著,分门别类,摘录于书中。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古今图书集成》摘录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等学派代表性医著,名医名家论述完备,涵盖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营卫、病因病机、四诊八纲、治法治则等理法,以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诸科诊治,诸贤之论、诸家之长兼容并蓄,不偏一隅,是不可多得的医学全书[6]。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重要的医学理论、临床证治常溯流探源,寻名责实,知识覆盖十分广泛。如探讨脉学,录有《黄帝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经·论疾诊尺篇》,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华佗《中藏经·脉要论》,晋代王叔和《脉经》《脉诀》,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论诊候》,宋代朱肱《活人书·论脉》、陈无择《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原脉论》,元代滑寿《诊家枢要·脉之经常》、陶九成《辍耕录·论脉》、李杲《东垣十书·辨脉》、朱震亨《丹溪心法·脉肖天地》、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十怪脉》,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持脉总论》、虞摶《医学正传·脉法问答》、楼英《医学纲目·诸脉诊病杂法》、李梴《医学入门·诊脉》、李中梓《医宗必读·脉法心参》、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诊脉贵在用意》、陶华《伤寒六书·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章潢《图书编·诊脉当依时月》、徐春甫《古今医统·脉诀辨妄》、喻昌《医学法律·切脉论》、张介宾《景岳全书·脉要歌》、彭用光《太素脉诀·诊脉要法说》等,从文化至医理,透彻明了。

又如探讨五运六气,《医部全录·运气门》录有《黄帝素问》7篇运气大论,宋代陈无择《三因方·六十年运气病方》,金代刘完素《河间六书·六气有余不足》、张从正《儒门事亲·内外四气》,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明代汪宦《六气标本论·发明运气标本病治》、楼英《医学纲目·发明天元纪大论运气经旨》、邵弁《运气占候补遗·五运气至之占》、李梴《医学入门·运气总论》、汪机《运气易览·论六气为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等,并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古今医统》的运气方22首,详述五运六气医理、方药,对天人相应及因机证治颇具启示。涉及的五运六气重要概念释义亦较全面,如六气,《左传》医和所释阴、阳、风、雨、晦、明;《黄帝内经》所释风、热、火、湿、燥、寒,及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六淫之邪》所释风、雨、寒、暑、燥、湿等;“辞虽异而理实同焉”。

3.2 四诊并重,证治相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重视临床实用,在《内经》《难经》内容之后,摘录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文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学习。如外诊法收载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望闻问切订》的四诊之论,“按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四者之要,则又在切之功也”。

四诊之中,脉法为首,次列望闻问诸法,颇有条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不以一家之长而略众家之美,兼采诸家脉学精要,毫无偏颇,使脉学内容完整呈现。望、闻、问诊列有《内经》《难经》及历代重要医家论述,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察色要略》论:“凡看伤寒,必先察其色……《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故色不可不察也。”李潆《身经通考·闻声》述:“经曰:闻而知之谓之圣……以上种种,若能细察,实能活人。至于闻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圣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朱震亨《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倡:“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不求其本何以议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详列129门,详细论述临床各科病症。其中,内科各门类依时间顺序排列历代重要医论,去雷同,存独到见解,常在《内经》《难经》之后,依次列出张仲景至宋金元明清诸家论述,源流清晰,论述深刻,并且方论并重,证治相参,诸种有效治法均予收录,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序》所论:“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书中将经典医论与临床医方治法条理摘录,证候诊治、方药配伍、服法治则以及针灸、单方、导引、医案等次第排列,增强了本书的临证参考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临床各科摘录历代经典著作,如外科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外科精义》《外科正宗》《证治准绳》等,归类论述,颇切临床实用。书中还摘录了一些较为少见的医学专著,如妇科儿科专著,痘疹专论汇集,历代有关天花、麻疹证治的文献内容等,择诸家精善,广为汇集,有助提高学习效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临床病症的阐释全面系统,有较高的临证参考价值。如咳嗽门收录历代影响较大的治咳嗽方224首,涵盖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沸草散,《仁斋直指方》安肾丸,《易简方》杏子汤,《普济本事方》贝母汤,金元时期《东垣十书》三奇汤,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百药煎,《卫生宝鉴》人参半夏丸,《济生拔萃》半夏温肺汤,《世医得效方》橄榄丸,明代《医学统旨》润肺丸,《景岳全书》大补元煎等。有研究分析,其中所用223种药物,属食品的129种,属药品的94种。出现次数>5次的药物67种,属化痰止咳平喘药15种,补虚药15种,解表药11种,清热药7种,收涩药6种,理气药和温里药各4种,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攻毒杀虫止痒药各1种,还有作药引的黄酒和粳米;归肺经48种,归脾胃经34种,归肝胆经20种,归肾经18种,归心经17种,归大肠经11种,归膀胱经4种,归小肠经1种。组方以归肺经药为主,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佐散寒、补气、补血、温里等法[7]。

4 结语

《古今图书集成》集古代中医药文献之大成,涉及大量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四诊并重,证治相参,具有较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其医学思想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1] 裴芹.《古今图书集成》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43-155.

[2] 杨威,余丞浩,阎卫红,等.《古今图书集成》版本及其学术影响[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4):51-55.

[3] 赵立勋.《古今图书集成》医药卫生内容揭引[J].中医文献杂志, 1995(1):1-4.

[4] 赵立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续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

[5] 林仲湘,黄世雄,陈大广.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第1册[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1988.

[6] 黄海波.《古今图书集成》医学文献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5):33-35.

[7] 吕莎,孙刚,陈贵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咳嗽门方》的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8):42-44.

Study on Medical Thoughts in Gu Jin Tu Shu Ji Cheng

YANG Wei1, YAN Wei-hong2, YU Cheng-hao3, YU Zheng1*

(1.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Center for Health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07, China; 3. Experimental Research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Gu Jin Tu Shu Ji Cheng is a large-scale reference book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known as the ancient "Encyclopedia of China". Its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ich. Gu Jin Tu Shu Ji Cheng Yi Bu Quan Lu quoted over 120 ancient medical books covering principles of medical science, the four methods of diagnosis, clinical departments, and medical records. Other compilations and scriptures also include large amounts of medical content. The books are w idely cited and precious.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are selected finely, incorporate things of diverse nature, include large numbers of classics, and conduct clarification, w ith a purpose to search and retrieve; the contents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four methods of diagnosis, refer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include methodology and discussion, w ith unique views and clear logic, which can help readers’ learning.

Gu Jin Tu Shu Ji Cheng; Chen Menglei; Gu Jin Tu Shu Ji Cheng Yi Bu Quan Lu; medical thoughts

R2-5

A

2095-5707(2016)06-0049-05

10.3969/j.issn.2095-5707.2016.06.012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YZ-1114,YZ-1426)

杨威,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象理论、五运六气、生命节律研究。

E-mai l: yunqiyang@126.com

于峥,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象理论、情志病研究。

E-mai l: doudouyu@126.com

(2016-04-14)

(2016-08-08;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图书医学内容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医学的进步
图书推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主要内容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