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和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价

2016-12-09鲁莎莎关兴良陈鹳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能值黑龙江省农业

鲁莎莎,陈 妮,关兴良,陈鹳筱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 100029)



基于GIS和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价

鲁莎莎1①,陈 妮1,关兴良2,陈鹳筱1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 100029)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时空动态视角评价了黑龙江省域及各县域的农业生态经济格局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林产品产出能值增长幅度较大。1996—2012年研究区的环境承受压力增大,环境负载率由6.61增加到10.21,净能值产出率由5.37减少到4.79,可持续发展指数由7.47下降到5.43,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正在逐年弱化。在空间格局上,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北部地区,但其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和系统可持续能力低于北部地区。为了增加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载率,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逐渐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综合评估;时空格局;黑龙江

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代谢要素[1]。自然系统、人类经济系统及社会系统共同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均涉及能量的流动、转换、贮藏与耗散。能量是反映物理世界、化学世界和生物世界运动变化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达和了解自然的本质、生命与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关系[2-4]。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能值分析理论(emergy analysis,EMA)克服了传统经济统计方法和能量分析中不同类别能量难以在统一尺度上比较的缺陷,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日益成为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5]。

自能值理论提出以后,国外学者开展了较广泛的研究。美国ODUM等[6]和BROWN等[7]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定量研究,ULGIATI[8]对意大利和泰国等国家的特定区域或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起步较早的有严茂超[9]和蓝盛芳[10]等学者,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涉及领域很广,包括城市生态经济系统[11]、城市复合生态系统[12]、农业生态经济[13-15]、耕地系统[16]、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17]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18]等,不少研究还引入能值分析理论评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19]和生态效率[20]。

黑龙江省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型阶段,面临农业产值增加慢、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及农业发展竞争力弱等障碍,亟待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剖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瓶颈,从而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支持。为此,笔者运用能值理论和GIS技术,将动态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揭示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时空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和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北纬43°26′~53°33′,东经121°11′~135°05′。2012年末全省总人口3 834万,土地面积45.4万km2,以平原、丘陵为主。研究区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温为-4~5 ℃,年均降水量为500~600 mm,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易发生干旱。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世界著名的3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木材、机械工业基地和国家粮食生产基地。

1.2 研究方法

(1) 建立数据库。整理获得1996—2012年黑龙江省77个县(市、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建立复合系统数据库。能值分析所需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于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社会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经济统计年鉴》;气象水文数据为多年平均值,来源于当地气象台站;地形地貌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模块对黑龙江省1∶10万原始数字高程模型(DEM)栅格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到,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2) 编制能值分析表。列出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和输出项目,包括当地自然环境资源、输入的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输出产品等。将各种产品能量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化率归一为太阳能值,构建涵盖系统各种能值输入过程及输出关系的能值分析表。

(3)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选择能够衡量能值投入结构和能值产出结构的指标,建立研究区域生态经济格局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评估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Table 1 Formulas for assessing and calculating energy indices of an agro-eco-economic system

能值评估指标 计算公式 意义 自然子系统 资源能值密度(RED)(R+N)/A单位面积内自然资源投入量 可更新能值比(FRR)R/(R+N+F+T)区域农业土壤水文条件 环境贡献率(ESR)(R+N)/(R+N+F+T)自然资源禀赋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 环境负载率(ELR,REL)(F+N)/R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子系统 能值投入率(EIR,REI)(F+T)/(R+N)地区农村发展程度和资源环境压力 净能值产出率(EYR,REY)Y/(F+T)地区农业产品综合竞争力和系统运转效率 能值密度(ED)(R+N+F+T)/A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网络发达程度 投入产出比率(Y/I)Y/(R+N+F+T)地区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经济贸易地位 能值货币比值(EDR)(R+N+F+T)/GDP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程度和经济现代化程度社会子系统 人均能值利用量(EUPP)(R+N+F+T)/P地区农业生活质量和农业经济发展等级 人均能值产出量(EYP)Y/P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和真实财富创造能力 人均辅助能值(NPP)F/P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综合效应系统 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REY×REI)/REL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A为地区耕地面积;F为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I为总投入能值;N为不可更新资源;P为农业人口;R为可更新资源;T为可更新有机能;Y为总产出能值。

(4) 系统的发展评价与展望分析。依照能值指标系统分析结果,进行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值评价,为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 结果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变化分析

2.1.1 能值投入动态分析

1996—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表2),增幅达41.99%,年均增长2.96%。各项能值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所占比例最高,介于34.52%~51.20%之间,说明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研究期间,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占总能值的比例增加14.62百分点,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工业辅助能的投入。进一步分析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构成,化肥能值投入始终占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的99%以上,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比较倚重于化肥的使用。

表2 1996—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f input and output in energy value of the agro-eco-economic syste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1996-2012

项目太阳能值转换率/(sej·J-1或sej·g-1)能值/sej1996年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2012年 可更新资源1.15×10221.47×10221.50×10221.33×10221.34×1022 太阳能15.59×10206.73×10206.73×10206.30×10206.30×1020 风能6634.51×10215.43×10215.43×10215.08×10215.08×1021 雨水势能88884.80×10177.08×10177.56×10175.59×10176.14×1017 雨水化学能154233.27×10214.83×10215.16×10214.07×10214.19×1021 地球旋转能290003.13×10213.77×10213.77×10213.53×10213.53×1021不可更新资源7.76×10219.35×10219.35×10218.75×10218.75×1021 表土层流失625007.76×10219.35×10219.35×10218.75×10218.75×1021不可更新辅助能2.06×10222.17×10222.58×10223.23×10224.09×1022 化肥1.78×10102.05×10222.16×10222.57×10223.22×10224.07×1022 农药1.62×1093.63×10194.78×10197.69×10191.01×10201.26×1020 农膜3.80×1082.39×10192.01×10191.96×10192.49×10192.87×1019 农用机械7.50×1073.34×10164.30×10165.20×10168.04×10168.04×1016 电力1.59×1051.43×10161.57×10162.03×10162.53×10162.53×1016可更新有机能1.64×10221.70×10221.72×10221.68×10221.68×1022 有机肥2.70×1041.96×10211.81×10212.00×10212.16×10212.16×1021 种子6.60×1046.43×10205.38×10206.62×10208.92×10208.92×1020 劳力3.80×1051.38×10221.47×10221.45×10221.37×10221.37×1022总能值投入5.62×10226.28×10226.73×10227.11×10227.98×1022种植业产出1.28×10231.20×10237.70×10228.70×10228.70×1022 粮食8.30×1044.35×10223.63×10224.85×10223.63×10223.63×1022 甜菜8.60×1057.95×10224.12×10221.55×10224.20×10224.20×1022 油料6.90×1054.47×10214.12×10221.23×10227.59×10217.59×1021 蔬菜2.70×1046.09×10208.80×10207.05×10207.03×10207.03×1020 水果5.30×1058.50×1041.32×1065.30×1054.50×10204.50×1020畜牧业产出6.67×10229.05×10226.67×10231.86×10231.86×1023 肉类2.00×1066.01×10228.29×10226.01×10221.57×10231.57×1023 奶类1.71×1066.64×10217.63×10216.64×10212.85×10222.85×1022林业产出2.02×10212.02×10212.02×10211.08×10221.08×1022 林产品1.20×10122.02×10212.02×10212.02×10211.08×10221.08×1022渔业产出3.13×10213.13×10213.13×10213.84×10213.84×1021 水产品1.96×1063.13×10213.13×10213.13×10213.84×10213.84×1021总能值产出2.00×10232.15×10231.49×10232.87×10232.87×1023

研究能值基准值为9.44×1024sej·a-1,应用的能量折算标准及能值转换率指标参照文献[1-2,9-10,21-22]的研究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和有机肥的能值转换率单位为sej·g-1,其余项目的能值转换率单位均为sej·J-1。

可更新有机能的投入呈持续下降态势,其占总投入能值的比例由1996年的29.19%下降到2012年的21.00%。其中,劳动力投入比例始终最大,但其占有机能值的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6年的84.13%减少到2012年的81.78%。可见,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依赖逐年减弱,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1.2 能值产出动态分析

1996—2012年,黑龙江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总能值产出呈波动增长趋势(表2),从1996年的2.00×1023sej下降到2004年的1.49×1023sej,2012年大幅度增长至2.87×1023sej。

具体来看,种植业总产出能值下降趋势显著,研究期间下降32.04%。在种植业产出能值中,粮食产出能值占比由1996年的33.96%增加到2012年的41.70%。畜牧业能值产出呈上升趋势,1996—2012年年均增幅达6.62%,表明研究区畜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保障。黑龙江省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林产品的能值产出呈现显著上升趋势,1996—2012年年均增幅达11.05%;林业产出能值占总产出能值的比例也呈增长趋势,研究期间上升2.75百分点,表明该地区林业商品化开发利用强度正在逐年增强。渔业能值产出呈波动上升趋势,受该地区自然资源与地理条件的制约,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年均增幅为1.29%。渔业产出能值占总产出能值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2.2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格局的综合分析

2.2.1 总体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1) 农业自然环境基础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

由表3可知,研究区环境负载率呈上升趋势,1996年为6.61%,2012年为10.21%,低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为43.53%,浙江为11.25%,表4),但远远高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该地区环境压力相对较大。黑龙江省环境负载率不断增加主要源于黑龙江省正处于经济飞速增长期,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环境资源(尤其是不可更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表3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值

Table 3 Energy indices of the agro-eco-economic syste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年份自然子系统评价指标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标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标RED/(sej·m-2)FRR/%ESR/%ELR/%EIREYRED/(sej·m-2)Y/IEDR/(sej·元-1)EUPP/(sej·人-1)EYP/(sej·人-1)NPP/(sej·人-1)EISD19963.75×10160.080.106.619.205.373.83×10114.851.72×10137.30×10153.54×10163.69×10157.4720004.44×10160.110.134.776.794.783.45×10114.171.38×10135.56×10152.32×10162.74×10156.8020044.69×10160.110.125.287.135.533.81×10114.851.04×10137.01×10153.40×10163.73×10157.4620084.06×10160.080.098.3510.076.254.50×10115.696.59×10127.40×10154.21×10164.47×10157.5520124.16×10160.070.0810.2111.584.795.24×10114.415.10×10127.98×10153.52×10165.25×10155.43

RED为资源能值密度;FRR为可更新能值比;ESR为环境贡献率;ELR为环境负载率;EIR为能值投入率;EYR为净能值产出率;ED为能值密度;Y/I为投入产出比率;EDR为能值货币比值;EUPP为人均能值利用量;EYP为人均能值产出量;NPP为人均辅助能值;EISD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

表4 各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的比较[2,14,22-24]

Table 4 Energy indices of the agro-eco-economic system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its counties

地区总能值/1020sej能值投入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密度/(1011sej·m-2)人均能值利用量/(1015sej·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能值货币比/(1012sej·元-1)甘肃14122.081.263.733.115.6244.1911.90新疆26912.141.320.481.2511.7064.1014.70内蒙古7.14.561.043.135.9329.5027.1027.10江苏31836.050.9843.5330.604.580.183.02江西5480.462.643.281.251.192.26浙江21042.561.3411.2520.204.502.822.82中国719002.331.429.897.544.5219.1219.12美国832007.009.327.0029.250.482.552.55泰国15908.521.081.042.153.183.50意大利126509.4742.039.4742.0322.001.46瑞典41109.0310.0048.352.5748.35世界2024002.001.501.363.864.054.05

(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

能值投入率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负载率的指标,一个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率越大,表明系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环境负载率也越高。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率呈上升趋势(表3),其值从1996年的9.20波动上升到2012年的11.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3)和世界平均水平(2.00),说明该地区能值投入水平较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可更新环境资源与高能值的能量合理搭配,进而达到恰当的能值投资比值。

净能值产出率为系统产出能值与经济反馈能值之比,是衡量系统生产效率的指标,该值越大表明系统生产效率越高。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5.37下降为2012年的4.79,但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表明该系统的能值回报率和运行效率较高,系统整体功能良好,并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产品价格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 农民生活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

人均能值利用量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利用能值可对这些环境资源的投入进行恰当评价,从而衡量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黑龙江省人均能值利用量已由1996年的7.30×1015sej·人-1增加到2012年的7.98×1015sej·人-1(表3),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2×1015sej·人-1),这表明黑龙江省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

能值密度由1996年的3.83×1011sej·km-2增加到2012年的5.24×1011sej·km-2,与发达地区相比,该区域的能值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如美国为29.25×1011sej·km-2,意大利为42.03×1016sej·km-2,说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尚处在非集约化的传统农业阶段。

(4) 可持续发展性能的动态变化分析

美国生态学家Brown M. T.和意大利生态学家Ulgiati S.提出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评价标准为:其值为>1~10时,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10时,经济不发达,系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1时,系统为高消费型经济系统,即消耗大量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环境负载率增加。研究期间,黑龙江省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由7.47下降到5.43,呈波动下降趋势(表3)。根据划分标准可知,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阶段,但其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减小,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正在逐年弱化。如果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持续下降,那么该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将面临着倒退到消费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危险,系统发展将不可持续。

2.2.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空间分异格局

(1) 农业自然环境基础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

基于ArcGIS平台,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将2012年黑龙江省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能值理论可知,可更新能值比(FRR,RFR)高、环境负载率(ELR,REL)低的县市农业自然环境水平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图1)。

农业生态环境水平高(0.13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0.10

农业自然条件适中(0.08

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区的城市以及东部煤炭城市的可更新能值较低(0.04

(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

能值投入率和净能值产出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发展水平。黑龙江省能值投入率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片状分布的规律(图2),以大庆、哈尔滨、七台河和双鸭山一线为南北分界线,以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以北地区。高能值和较高能值投入区主要分布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周边地区,而低能值和较低能值投入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这些地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比例相对较小,农业经济的开发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但其生态保育功能价值优势突出,今后应加大高科技含量的辅助能值投入,更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

图1 2012年黑龙江县域环境负载率和可更新能值比的空间分异格局

图2 2012年黑龙江县域能值投入率和净产出能值率的空间分异格局

净产出能值率在空间上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图2)。大兴安岭地区、松嫩平原以及东部煤炭产地的净产出能值率较高(10.71~18.62),该类型区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投入相对较高,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出比例较高,但有机能值投入率较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能值产出持续增加,进而维持了较高的能值产出水平。三江平原区和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净产出能值率处于中等水平(3.27~10.70)。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净产出能值率最低(1.85~3.26),该类型区科技投入水平低,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人力能值的投入并没有转化为更高的能值产出。

(3) 农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

人均产出能值量越高,说明农民创造真实财富的能力越强,其自身收入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就越大。人均产出能值量高的地区(3.27×1016~4.96×1016sej·人-1)主要分布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带(图3),这些地区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高优农业发展占主导地位,农业总产出能值中种植业和畜牧所占比例较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在农民财富创造和积累上有较大的区域优势。人均产出能值较高的县域(1.48×1016~3.26×1016sej·人-1)在三江平原和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松嫩平原以及东部煤炭产地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优势“高地”。人均产出能值最低的地区(<1.00×1016sej·人-1)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多为经济落后区,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农业机械化能值投入不高,总产出能值较低,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4) 可持续发展性能的的空间分异格局

可持续发展性能是综合农业自然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的复合评价指标,其值为l~10时,数值越高说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可持续发展性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图3),海拔较高的多山地区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好(>4.67),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三江平原和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松嫩平原以及东部煤炭产地。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差的地区(1.21~1.92)集中分布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图3 2012年黑龙江县域人均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性能的空间分异格局

3 结论与建议

(1) 黑龙江省环境负载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可更新能值较1996年有所下降,而化肥农药等工业不可更新化学辅助能明显增加。今后应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农业增长以科技贡献为主,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污染。

(2) 研究区总产出能值中畜牧业和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物质循环利用率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该地区现行的农业产出结构不尽合理,由此导致农业系统产品能值的潜在经济价值向现实经济收入转化的能力低下,因此调整农业产出结构及产业配置是促进系统生产力高效转化的内在需求。

(3) 黑龙江省能值密度与人均能值利用量高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说明研究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要看到,高能值密度意味着土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功能区。

(4)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性能较高,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良好。今后应大力提高本地和外来能值的利用效率,高效利用本地太阳能、风能等免费能值,保持系统总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持续增长,增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5) 由于被研究系统的地域性及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能值转换率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别,直接引用已有研究成果难免会导致一定的误差,但基本不影响总体分析结果。此外,笔者所选能值指标基本能够合理表达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但仍存在能值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缺乏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等问题。未来应加大对能值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建立适用于不同等级和尺度的各种能值转换率,探索完善适用于不同评价需要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

(6)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与管理体制、农业科技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多种影响因素,今后应结合微观调研数据进一步深入研究。

[1] 董孝斌,高旺盛,严茂超.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4,59(2):223-229.

[2] ODUM H T,NILSSON P 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USA:Wiley,1996:2-5.

[3] 李艳春,黄秀声,潘勇,等.“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2):120-125.

[4] 童悦,毛传澡,严力蛟.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浙江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5):664-670.

[5] 孟祥海,周海川,张郁,等.农牧渔复合生态养殖系统能值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1):133-142.

[6] ODUM H T,ODUM E C.Energy Basis of Man and Nature[M].New York,USA:McGraw-Hill,1981:17-19.

[7] BROWN M T,HERENDEEN R A.Embodied Energy Analysis and Emergy Analysis:A Comparative View[J].Ecological Economics,1996,19(3):219-235.

[8] ULGIATI S.Emergy-Based Indices and Ratios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5,5(4):519-531.

[9] 严茂超.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16-125.

[10]蓝盛芳.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121-146.

[11]高阳,黄姣,王羊,等.基于能值分析及小波变换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4):781-788.

[12]贡璐,李小宁,张雪妮,等.乌鲁木齐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79-183.

[13]薛冰,李春荣,任婉侠,等.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J].生态科学,2013,32(1):126-132.

[14]周萍,刘国彬,侯喜禄.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266-273.

[15]潘安,胡丽慧,唐勇.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30-134.

[16]徐慧,黄贤金,赵荣钦,等.江苏省沿海地区耕地系统能值分析及高效持续利用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47-257.

[17]王千,金晓斌,周寅康.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空间差异与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62-73.

[18]刘浩,王青,宋阳,等.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2):192-198.

[19]郭瑞丽,吴泽宁,于洪涛,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的能值计算方法及应用[J].生态经济,2011(1):33-36.

[20]李名升,佟连军.基于能值和物质流的吉林省生态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09,29(11):6239-6247.

[21]陈阜.农业生态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159-161.

[2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8-79.

[23]LAN S F.Emergy Synthesis of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 Base and Economy of China[M]∥Modem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Development.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5:26-29.

[24]刘继展,李萍萍.江苏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12(1):29-36.

(责任编辑: 许 素)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GIS and Energy Analysis Theory.

LU Sha-sha1, CHEN Ni1, GUAN Xing-liang2, CHEN Guan-xiao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National Academy for Mayors of China, Beijing 100029, China)

Based on energy analysis theory,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istic data available of the 77 coun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was done, from the angle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structures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e agro-eco-economic systems of Heilongjiang and its 77 counties.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input and output in energy value of the agro-eco-economic system of the province displayed obvious growing trends, especially that of the energy output of the forestry during 1996-2012. Moreover, the agro-eco-environment of the studied region was exposed to an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example, the environmental loading factor increased from 6.61 to 10.21, the net energy output decreased from 5.37 to 4.79, and the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declined from 7.47 to 5.43, all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ystem was gradually weaken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patiall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part. However, a reverse trend was found i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order to bring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onto the track of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in future to further readjust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ptimize resources allocation, improve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load.

agro-eco-economic system; energy analysi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patio-temporal pat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016-0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9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4YJCZH106);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6SRB011)

F205;X826

A

1673-4831(2016)06-0879-08

10.11934/j.issn.1673-4831.2016.06.003

鲁莎莎(1984—),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林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 sasafly0505@163.com

① 通信作者E-mail: sasafly0505@163.com

猜你喜欢

能值黑龙江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基于能值分析法的大庆石化企业生态效率研究
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能值分析
——以湖南新晃县(2006年~2015年)为例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