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差距是否改善技术效率
——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16-12-09罗楚亮陈国强

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省份差距

罗楚亮 陈国强

经济学 管理学

收入差距是否改善技术效率
——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罗楚亮 陈国强

在省份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讨论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效率改善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但这种激励效应主要发生在经济改革的初始阶段,而在随后时期,尽管居民收入差距高速扩大,但激励效应则基本消退。因此,在我国当前收入差距高位徘徊的状态下,缩小收入差距将不会对经济系统的效率改进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收入差距 效率分配 机制

一、引言

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通常从经济体制转型的角度去理解收入差距的不断攀高现象,这意味着收入差距通常被视为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然而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肇始于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下所导致的经济绩效低下,政策制定者希望能够引入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实现对经济主体的有效激励与约束,从而促进效率提升、经济增长。以一定的收入差距为手段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主导收入分配体制变迁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隐含着,(适度的)收入差距将会成为经济效率的促进因素。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研究人员,似乎都将此视为不言自明的,也就很少有研究文献对此进行经验上的验证。然而,随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乃至于长期处于高位徘徊,人们也会越来越关注收入差距所可能具有的负面效应。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收入差距是否真的有助于效率改善?或者反过来说,缩小收入差距是否必然会导致效率损失?本文试图基于我国省份面板数据对此进行经验研究。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相伴随的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2年全国基尼系数在0.47到0.49之间波动。对收入概念的不同理解、调查样本人群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处理方式都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估计的差异。如李实和罗楚亮(2007)[1]考虑城乡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异、各类隐性补贴和价格调整后,估算我国2002年基尼系数在0.399—0.438之间。李实和罗楚亮(2011)[2]注意到调查数据样本结构偏差,从收入定义、地区生活费用差异、人口流动、样本省份加权、高收入人群样本缺失等角度重新对我国基尼系数进行估算,发现2007年基尼系数达到0.485。从国际比较来看,这意味着我国处于收入差距严重不均的少数国家之列。

对于我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趋势以及高位徘徊状态,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一种认为,收入差距对于社会稳定、宏观总需求等具有不利的影响,更是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背离;另一种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效应,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不得不承受的代价。尽管“做大蛋糕”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共识,但收入差距对于“做大蛋糕”是否具有积极效应以及影响机制则存在分歧。自从库兹涅茨关于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将先扩大然后缩小的倒U型假说提出以来,对此进行检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献,但结论却并不是确定的。收入差距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渠道通常更为强调的是居民储蓄能力、资本积累、再分配政策选择、社会稳定等方面,对于收入差距所可能具有的激励效应则通常缺乏直接讨论。胡晶晶(2013)[3]运用1991—2010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发现,城乡居民收入比每上升1%,全要素生产率的累积率就会随之下降0.64%。田新民等(2009)[4]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当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曾国安等(2013)[5]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如果能够真实反映劳动生产率就能够促进经济效率。沈凌和田国强(2009)[6]研究认为,当经济达到分离均衡时,减少低收入者数量所引致的贫富差距缩小有利于创新,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所导致的贫富差距缩小则不利于创新。

本文将利用固定效应面板随机边界模型(Fаrsi еt аl.,2005;Grееnе,2005)[7][8]探讨我国收入差距、分配规则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此方法优点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地区异质性对效率测算的干扰),并给出了不同省份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在各年份的非单调效应,解释收入差距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二、方法与数据描述

为了充分利用影响经济效率信息,直接将影响因素引入非效率项设定中,并区分地区异质性与无效率成分,本文采用Grееnе(2005)[8]发展的面板随机边界模型探讨收入差距和分配规则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具体形式如下:

(一)生产函数

(二)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由于随机效应模型要求个体效应具有稳定性,且不能与其他变量相关,这一假设在长面板数据中不能得到满足。采用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能够在计算地区技术效率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模型设定上区分地区效率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在模型估计上避免“两阶段”估计。[9]模型设定如下:

(三)外生变量的非单调效应

(四)变量、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特征

本文以不同年份的省份数据为基础,由于部分年份存在数据缺失因而没有包括海南、西藏等省份,重庆与四川被合并处理。总产出以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度量,各省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用该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1952年为100)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地区生产总值除以该省就业人数即为实际劳均生产总值,构成随机边界生产函数估计中的因变量。数据都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官方的统计资料没有给出各年份资本存量数据的信息。本文分省份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张军(2004)[11]和单豪杰(2008)。[12]这些文献对于不同年份资本存量数据的推算采用了相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参数(如折旧率、价格指数等),从而不同年份的估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本文采用各省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①这里用省份内部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状况。这是因为城镇内部基尼系数与城乡合并的总体基尼系数通常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此外在GDP的构成中,城市部门通常也具有更为重要的贡献。这一指标是根据1986—200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计算得到的,但从2002—2009年只有15个省份②15个省份包括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含重庆)、云南和甘肃。能计算这一结果。因此,我们将根据不同时期数据的可得性给出相应的估计结果。为了反映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由收入分布的顶端人群还是底端人群的收入差距变化造成的,我们还根据收入分布的百分位点,分别计算了90分位点与50分位点(中位数)收入对数差以及50分位点与10分位点的收入对数差。

基于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张的特征,本文进一步构造了四个指标以反映收入分配规则的变化。根据省份内部就业人员工资收入计算了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的泰尔指数以度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个人工资对性别、受教育年限、年龄(及其平方项)回归,将所得到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变量的估计系数度量性别差距和教育收益率;性别、教育、年龄可以看作是收入决定过程中的可观测特征,所估计收入函数的可决系数R2可以度量这一效应,相应地,1-R2可被认为是收入决定过程中不可观测因素的贡献大小。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只能以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特征来代理省份内部总体收入差距状况。由于上述指标都是根据城镇住户数据构造的,因此我们还引入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以反映城乡差距。

表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

为了比较,对于年份较多观测的15个省份数据,表1同时给出了1986—2001年和1986—2009年两个时期段的描述性统计量。从表1中可以看到,27省份和15省份的变量描述性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估计结果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随机边界模型作为基本的估计形式。在本文中,我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生产函数,而是收入差距相关变量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非效率项的影响。因此在生产函数的前沿边界部分,函数形式比较简单,解释变量中只包括劳均资本。这也意味着生产函数部分假定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不变规模报酬的Соbb-Dоuglаs函数来表示。为了讨论不同时期中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不同效应,本文分三个时期分别估计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参数。这三个时期分别是1986—1993年、1994—2001年、2002—2009年,每个时期都为7年。此外,1993年作为第一个时期分界点,还可以认为是我国改革开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张速度也更快。而将2001年作为第二个分界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特征造成的,从2002—2009年只能获得部分省份的收入分配信息,另一方面2002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表现出加速扩张的特征,且无论从政策决策层还是学术讨论,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

收入差距对于技术(非)效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劳均资本对数的估计系数处在0.729到0.832之间,这一变动幅度显示资本产出弹性的估计结果是比较稳定的。在2002—2009年期间15省份的估计结果显示,资本产出弹性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其他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的估计结果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尽管1994—2001年期间估计的资本产出弹性要略低于1986—1993年的结果。在相同的时期中,27省份和15省份中劳均资本对数的估计系数(即资本产出弹性)非常接近。

在非效率均值项中,尽管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如1986—2001年或者1986—2009年,基尼系数的估计系数通常显著为负。这意味着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改善总体上存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在较短的不同时期中,基尼系数的效应则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分时期来看,表2表明,在1986年到1993年期间基尼系数对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效应,而在随后的两个阶段都是不显著的。特别是在2002—2009年,基尼系数估计结果的符号甚至转为正,尽管是不显著的。这一变化特征意味着,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作用主要发生在经济改革较早的时期,而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改善作用是逐渐下降的,甚至对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可能逐渐缺乏积极的效应。

表2 收入差距对技术非效率的影响

表3 收入分布顶端差距与底端差距对技术非效率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衡量的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状况,而在表2的结果中,这一变量的估计结果却一直显著为正,并且不同时期的估计系数值具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城乡分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并且这种不利影响在逐渐加剧。这一变化特征在27省份和15省份估计结果中都是相同的。

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可能是由于收入分布顶端人群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可能是由于收入分布低端人群收入的相对低速增长造成的,为了描述这两种变动特征的不同影响,表3分别以收入分布中90和50分位点收入对数差以及50与10分位点收入对数差来度量收入分布顶端和底端变化。从短期来看,这两个指标只在1986—1993年期间对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两者的差异也不明显。而在另外两个7年时期中,这两个变量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这一特征也与表2中所给出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基尼系数对于技术效率的改进效应也只在最初的时期中显著,而在此后的时期中则消退。但从较长时期的估计结果来看,收入分布高端人群的差距扩大要比低端人群的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技术效率提高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收入分布高端人群中人力资本或能力分布具有更强的不可观测异质性,以收入差距形成适当的激励效应将显得更为重要。在表3的结果中,城乡收入比率对于效率改进的不利影响通常仍是显著的,并且具有递增的倾向。这也与表2的结果类似。

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表4中非效率项的解释变量引入了性别、行业、教育以及收入函数中不可解释因素等,这些因素也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研究中所广泛讨论的,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表4的估计结果来看,导致收入差距的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性别差异对于效率改善不仅没有积极效应,反而总体上是不利于效率改进的。这也意味着性别可能并不具有生产率特征,基于性别特征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并不具有激励效应。类似地,在1986—1993年行业差异对于技术效率改进具有不利影响,而在随后的时期中这种影响是不显著的。

与此不同的是,教育收益率对于技术效率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作用。不难理解,教育收益率越高,意味着人力资本获得更为充分的回报,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从而有利于效率的改善。一些基于住户数据的经验研究也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教育的贡献份额以及教育收益率都具有上升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张中仍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

表4 分配机制对经济技术非效率影响的估计结果

图1 基尼系数对技术效率影响(15个省)

在收入函数的估计结果中,可观测特征通常只具有非常有限的解释作用。而对于不可解释的部分,既可能衡量了未观测到的能力差异,也可能反映了收入分配决定机制中的未知特征。如果是前者,未观测的能力特征对于技术效率改善将具有积极作用。但从表4的结果来看,收入函数中的不可解释因素对于技术效率的改善并没有积极效应,相反在某些情形下甚至可能成为效率改善的不利因素。在本文所讨论的早期阶段尤其如此。

除了考察样本区间内收入差距对技术非效率总体影响外,图1和表4还进一步考察了收入差距对技术非效率的非单调效应,即在目前分析框架下,收入差距在多大范围内可以促进经济效率,而在多大范围内又不利于经济效率提升。表2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基尼系数对于效率改善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个阶段(1986—1993年),而此后基尼系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则基本消退。为了描述不同年份中,各省份基尼系数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图1计算了15个省份在1986—2009年收入差距对技术非效率项的偏效应。表5列示了各个时段内省份基尼系数对技术效率的平均非单调影响,并且按照1986—2009年的均值递减排列。

表5 15个省基尼系数对非效率均值的非单调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省份基尼系数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某些共同的趋势性特征。例如,曲线形状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积极影响具有递减的倾向。基尼系数对非效率项的非单调偏效应在样本区间内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经历效应显著,效应调整和不显著三个阶段,但各省之间略有差异。其中山西、江西和河南等省份从1992年开始,收入差距对非效率项的偏效应开始锐减。黑龙江、上海、安徽、山东、湖北、广东和四川等省份到2002年收入差距的偏效应才开始急剧下降。北京、辽宁、江苏、云南和甘肃等省份收入差距的激励效应则从1993年开始下降,到2001年趋于稳定。1986—1992年间全国基尼系数的偏效应平均值为-0.598,2002—2009年间降为-0.063。由此发现收入差距对我国技术效率偏效应大体上经历了1986—1992年、1993—2001年和2002—2009年这三个阶段。对于大多数省份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曲线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尽管这种上升趋势中止的具体年份在各省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大多数省份在此后的时期内,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曲线表现出了较强的波动性特征,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从2000年以来,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省份差异性。在大多数省份中,收入差距对于技术非效率的影响曲线仍表现出轻微的上升倾向,但在山西、江西、河南、四川等省份中,却出现了下降倾向,也就是说在最近的若干年份中,这些省份的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改善所具有的积极效应略有增强的趋势。

按照与前面的讨论相同时期划分方式,表5给出了各省份在不同时段的省份基尼系数对技术非效率项的平均影响。从所讨论的整个时期结果来看,省份基尼系数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与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并不存在有规律性的关联。在黑龙江、安徽、湖北、四川、山西等省份中,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积极效应,但显然,这些省份并不是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也不并不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广东、辽宁、云南、江苏和山东等省份中,收入差距对于效率改善的激励效应则并不明显。当然,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改善的积极效应所具有的递减倾向,对于各个省份则是相同的。特别是在基尼系数对于效率改善效应更强的省份中,这种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变动特征也表现得更为明显。

四、总结

在我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本文考察了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收入差距对技术非效率的非单调影响。采用我国1986—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1993年以前的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02—2009年所有省份的基尼系数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无一例外趋向于零,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没有太大影响。因此本文的结果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效率改善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但这种激励效应主要发生在经济改革的初始阶段,而在随后时期,尽管居民收入差距高速扩大,但激励效应则基本消退。从对产生收入差距原因的进一步讨论中可以看到,除了教育收益率不断上升对于技术效率也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外,性别差距、行业差距以及收入函数中不可观测的因素对于技术效率的改进并没有积极的影响。而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于技术效率改善一直具有不利的效应。

本文的发现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时期确实对于效率改善具有积极的效应,然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分配结构的改变,这种效应逐渐消退。这也意味着,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并不会对经济效率改善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经济效率将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城乡差距、性别差距以及行业差距等,通常也被认为是由于所存在的某些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所造成的。旨在增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的行为,将对于缩小这些差距类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称为效率改进的重要推动力。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3] 胡晶晶:《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 田新民、王少国、杨永恒:《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5] 曾国安、郑勇敢:《论不同类型的劳动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 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7] Fаrsi M., Filiррini M., Grееnе W.,“Effiсiеnсу Mеаsurеmеnt in Nеtwоrk Industriеs: Аррliсаtiоn tо thе Swiss Rаilwау Соmраniеs”,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оl.28, nо.1, 2005, рр.69-90.

[8] Grееnе W.,“Fiхеd аnd Rаndоm Effесts in Stосhаstiс Frоntiеr Mоdеls”,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оl.23, nо.1, 2005,рр.7-32.

[9]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0] Wаng H. J.,“Hеtеrоsсеdаstiсitу аnd Nоn-Mоnоtоniс Effiсiеnсу Effесts оf а Stосhаstiс Frоntiеr Mоdеl”,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оl.18, nо.3, 2002, рр.241-253.

[11]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2]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张 超

F061

А

1000-7326(2016)11-0087-08

*本文系教育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劳动力市场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阶段性成果。

罗楚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陈国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730070)。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省份差距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什么是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
中国人的收入差距被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