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建构
2016-12-09牛力娟
牛力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郑州450044)
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建构
牛力娟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郑州450044)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文章从知识治理机制的角度,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提出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并以高新技术典型企业华为为研究个案进行模型验证。研究认为,实施企业的知识治理,将有效解决企业知识流动阻碍;推动知识共享,推进实施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将助力于提高企业知识治理机制效能,最大化企业效用期望,提升企业价值。
知识治理机制;知识共享优化模型;技术创新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和知识决定市场、改变企业,而传统的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管理不能有效解决企业知识资源在企业内外流动面临的风险与障碍,贝恩(Bain&Company)等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经理人员对知识管理(工具)及其应用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知识管理的设计和执行对管理人员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已有研究发现,知识治理机制的设计可以缓解知识的分布性、嵌入性、公共性等知识特性对企业各项知识活动带来的困境,关系治理对获取知识资源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知识治理对知识的共享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所以,知识治理将会成为有效解决企业知识流动阻碍,推动知识共享,实现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本文试图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从知识治理机制角度,提出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并实施实证验证,以期为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1 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是企业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的获取、使用、共享、整合与创造过程中,知识共享是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综合文献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拥有者知识外化和知识接受者知识内化的连续互动的过程,此过程旨在追求企业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即:①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知识拥有者和知识索取者,比如个体、团队或企业。②知识共享的客体是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如表1所示。由于知识共享给知识接受者带来显著的收益,给知识发出者带来高成本和高风险,所以,如果不给予知识发出者补偿或奖励,企业的员工往往不愿意把知识共享给他人或者转移出自己所在的企业。这说明知识共享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为此,我们将知识划分为公共知识与私有知识之分,公共知识即为已共享知识,获取公共知识,无需成本;私有知识为专有知识,获取私有知识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可见,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私有知识转化为共享知识的过程。
知识治理就是协调私有知识公共化,旨在解决知识处理过程中的动力、认知与协调问题。本文认为知识治理是指企业通过组织结构或知识治理机制的设计或安排来引导、激励和约束知识行动者的各种行为和动机,以最优化企业内外部知识的转移、共享和利用,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知识共享处理核心地位。由此,我们提出假设:企业知识治理机制实现了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反过来优化企业的知识治理机制。
2 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的知识共享过程及其优化模型
假设一种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所需知识由一个“知识包”构成,它是公共知识与私有知识的合成。为建构知识治理机制下知识共享过程的创新网络及其优化模型,特另作以下假设:(1)单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2)知识共享的吸纳能力为α,则1-α为知识共享后企业边际成本降低率;(3)β为企业外部知识更新率,产品生命周期为N;(4)在市场占有率线性变化的情境下,知识共享前L1阶段的企业市场占有增长率为θ1,共享后以θ衰减;外部知识更新前的增长率为ρ,而后的衰减率为θ;此后在时间T实现知识共享,期望利润为知识共享前的企业净现值加上共享后的净现值,再减去共享成本。
2.1知识共享前的期望收益
假定知识共享前的企业以原有知识结构生产,此时的销售量为Q,单位价格为p,市场占有率为ϕ,则L1阶段内,n时间内的企业收益为pQϕ(1+θ1)n,边际成本下降为MCαn(n<T),生产成本为Qϕ(1+θ1)nMCαn;而后的n时间内企业收益为pQϕ(1+θ1)L1(1-θ)n-L1,成本为Qϕ(1+θ1)L1(1-θ)n-L1MCαn。
令Π为n阶段的企业收益,有:
令贴现率为r,T≤N时,得知识共享前的收益为:
2.2知识共享后的期望收益
企业在T阶段吸收私有知识,实现知识共享,T≤L1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时,市场占有率变成为,而后,知识共享促成企业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以p增长,L阶段后,再以θ衰减,所以得出n阶段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如下:
知识共享后,企业边际成本MCβT,第n期的单位边际生产成本为MCβTαn,生产成本为λ(n,T)MCβTαn,其收益为Π*=pQλ(n,T)-Qλ(n,T)MCβTαn,于是得到收益期望如下:
将EΠ(T)1代入上式,得到知识共享后的企业期望:
2.3知识治理机制下知识共享优化的数理模型
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创新网络吸收私有知识的过程,这是知识治理的核心,此时企业耗费的成本为K(T)=rT(k+F(αT-βT)),(其中,k为可变成本)。所以,T时期,创新网络优化问题转变成了对EΠ(T)2的最大化问题。于是:
2.4知识治理维度下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优化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知识治理的关键是促成私有知识的公共化,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旨在获得企业最大化的期望收益,其路径就是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为此,我们提出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优化模型(如图所示):
图1 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优化模型
以上根据知识共享的数理原理,构造了一个企业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治理环境、治理机制、治理对象、知识共享及治理绩效五个环节。企业作为一个追求技术创新进而实现收益期望最大化的经济实体,知识共享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必须有效设计并不断完善知识治理机制,通过创造信任的环境、培训学习、沟通及激励等措施,真正实现企业内外部关键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的过程本质上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术性操作”(比如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私有知识转化为企业公共知识的过程,并实现私有知识公共化的“制度跨越”。
可见,知识治理的核心在于求解x[EΠ(T)2],其中的时间T是一个重要参量。在企业知识治理过程中,对T的把握,即在“什么时候”对企业实施知识共享,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的知识治理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
3 基于知识治理的知识共享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应用例证
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知识共享的把握,以促成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逻辑机理。根据华为成长过程中实施知识治理机制下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商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见表1。
表1 基于时间参量T知识治理过程及其技术创新特征
第一,T1阶段:通过外部知识内部化的知识共享模式,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987年,华为以代销香港用户交换机起步,当时国内交换机技术基本上是空白,任正非战略性地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在共享企业外部知识(1991年,我国研发出第一台交换机HJD04,技术开放)的基础上模拟研发了HJD-04交换机,凭此产品积累了资金和口碑,开始高薪招聘技术人才,实行关键员工持股制度,从1991年开始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1994年自主研发的第一台C&C08万门交换机标志着华为进入技术适度领先的发展阶段,凭借此产品,华为占领国内市场。所以,从1987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华为实施外部知识内部化,实现了交换机技术的知识共享,取得了占领国内市场的战略起步,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并广受市场认可。
第二,T2阶段:通过内部知识公共化的知识共享模式,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从1996年开始,华为步入快速成长期,以下因素促成了这一时期企业的快速发展。(1)领导者与企业文化:面对国外通信巨头使用价格竞争争夺国内市场的局势,任正非战略性地决定开拓国际市场和学习国外标杆企业。任正非善于与企业高层、外部专家、客户、学者等进行沟通来完善自己的思想,通过不断教育沟通和强调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使公司高层的知识转变为员工的实践,并制定《华为基本法》,使知识共享成为一种制度与文化。(2)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立企业知识库、广域网、会议电话电视系统、邮件系统等。(3)人力资源制度:高薪引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师徒制”培训华为员工;绩效考核要求各级主管与下属之间都必须实现良好沟通,以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巨额奖金激励在产品上取得重大突破、改进或创新的团队和个人;中高级主管实行职务轮换,员工轮岗。(4)实行矩阵管理结构,使华为从立项开发到量产的项目管理实现企业内跨部门协作。研发团队里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专职负责知识的沟通共享。(5)战略联盟:华为与国内外高校、厂家合作研发。这些知识治理机制确保华为共享学习国外标杆企业关键知识,提升华为研发新技术的能力,实现了由2G领域的重点跟进到3G领域的技术领先。
第三,T3阶段:通过内、外部知识公共化的知识共享模式,实现企业科技的国际领先,提升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力,最大化企业收益期望。从2003年开始,企业步入国际化战略时期。以下因素促成了这一时期企业的成功。(1)领导者:任正非采取轮值CE0制度,实现决策知识平衡,为公司包容积淀很多杰出人才;提出全球开放联合创新,提倡允许试错的创新氛围,要求企业勇于做“技术思想领袖”。(2)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管理哲学是:开放、妥协与灰度。(3)外籍员工也可持股。(4)研发投入:全球各地设有16个研究所,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研发技术。研发体系实施CMM管理。(5)人力资源制度:①每季度都采用KPI、团队贡献、改进三个要素对研发团队或个人进行绩效考核;②授权给一线团队,掌握客户需求;③设置知识共享工程师岗位,负责知识共享能力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推广。(6)面向客户的组织结构。(7)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02年以后,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获专利授权38825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加入了177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担任183个重要职位。(8)战略联盟:与全球20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同行、运营商及业界主流厂商合作研发。在知识治理机制保障下,华为通过全球联合创新研发,成功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起,在高端路由器、下一代网络(NGN)、光网络等领域的研发,华为达到与国际同步甚至领先的能力。201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华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知识治理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并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知识治理机制下的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并以华为为研究个案,分析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分析表明:(1)华为1987-2014年的三个阶段(T1-T3)的知识共享成果支持了模型的成立。华为不断完善的知识治理机制保障了企业内外部知识共享,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获得商业成功。(2)知识治理机制的选择根据知识共享的任务而确定。比如,华为成立初期,为激励员工共享知识实现创新而主动选择“工者有其股”所有权制度;面临接班人问题时,在探索并成功实施了8年轮值C00的情况下,于2004年实行轮值CE0制度,开始培养历练企业接班人等等,为知识共享的实施提供了制度支撑。
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开辟了一个解决“知识有效组织”问题的新的认识途径。当前,在我国力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形势下,为使知识治理机制能够在企业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机制功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以最大化企业收益期望,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知识治理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时间参量T组织实施知识共享。要通过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治理机制,作用于企业核心知识的组织过程。由于时间、地点或行业的不同,考虑到知识及其组织的特性,比如知识的默会性或复杂型、知识转移费用以及机会主义等,以及知识的组织活动的差异等等,有针对地选择恰当的时间实施某一阶段的知识共享,比如,在企业的某一发展时期是以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为主还是以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为主,有效的知识治理机制应相机而择,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做出不同的知识共享组织战略,以最大化企业收益期望或企业价值。
第二,合作研发企业之间一定要签订明晰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双方都得到合理回馈,确保科技研发的成功和双方商业的持续成功。合作研发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协议组成的契约。由于企业之间合作时面临的任务复杂性不同,而关系契约也不可能绝对完备,这就导致企业之间的合作存在信任危机。所以,应选择适当的以信任为核心的关系治理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合作企业间知识活动的阻力。
第三,制定有利于企业知识治理机制实施与科技创新的政策。企业的知识治理与技术创新活动与其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在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的时代形势下,政府及相关机构需制定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措施和行动办法,以指引企业核心知识技术活动的方向,进一步引导企业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
[1]Rigby D.,&Bilodeau,B.Management tools&trends2011[R].ondon: Bain&Company.2011.
[2]Donate M.J.and Pablo J.D.The role of knowledge-oriented leader⁃ship in knowledgemanagementpractices and innovation[J].Journal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
[3]Yong Cao,Yang Xiang.The impact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on knowledge sharing[J].ManagementDecision,2012,50(4).
[4]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al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1999,44(1).
[5]Reagans R,Mc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
[6]黄纯灿;胡日东.基于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及能源政策建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7]任志安.超越知识管理:知识治理理论的概念、框架及应用[J].科研管理,2007(1).
(责任编辑/易永生)
F270
A
1002-6487(2016)19-017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62014)
牛力娟(1980—),女,河南卫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