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路上,他们用爱照亮梦想

2016-12-09杨曙光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云岭德斯楷模

杨曙光

在这里向您讲述程俊辉烈士、王展飞、张有国老师的故事,这不是老生常谈,是源于心底的这份感动,源于想把这份感动传递出去的冲动。

每一次和这些有德有才的智者面对面,我们都会心灵顿悟,会从凡夫俗子蝇营狗苟的烦琐生活中走出来,胸怀变得远大起来。此刻,我们才真正明白名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的深刻内涵。

9月20日下午的云南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来了三位“重量级人物”。

省委宣传部在此发布2016年第三批“云岭楷模”,云南省军区扫雷三队一分队原战士程俊辉烈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王展飞、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德斯立小学教师张有国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心系山区教育,他拿得起却放不下

“感谢一年前你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来我们学校采访!自从你们的报道在《云南教育·视界》杂志上刊发后,我的事迹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全省各地的热心人士纷纷来电关心我和学校的孩子们!”在云南电视台发布会演播大厅里,“云岭楷模”张有国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表达感激之情。

张有国是澜沧江畔大山里的一名乡村教师。他坚守在山区一师一校37年,只为17岁时的一句承诺:让更多的娃娃走出大山。他挖窑烧瓦、上山砍椽,亲手为学生们盖起新瓦房,改变了原教舍“晴天四方亮,雨天一片黑”的旧面貌;他走20公里山路去江边的小卖部,只为买回方便孩子上自习用的火油;他自掏腰包,为学校修厕所;他省吃俭用,为学生安装太阳能;他咬牙坚持,给学校买电视机;他提出的“土洋结合”“玩出特色”的教学理念,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采访张有国是在2015年9月底,当时采访报道刊发在《云南教育·视界》杂志上,文章题目是《澜沧江畔筑梦人》,该文章首先被《昌宁教育》转载,之后云南网、云南教育网、青年人网、湖南教育师德网等纷纷转载,一时间张有国的事迹家喻户晓,深得人心。

深山里,大树下,有一个时刻眺望着远方的背影。演播厅的背景墙上一幅画深刻而动人。她是谁,又是在等谁?她就是张有国的爱人。一个在学校全身心照顾学生,一个在家终日忙里忙外,一个有作为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平凡的爱人。张有国夫妇俩是用自己平凡的足迹在大山深处书写了大写的人生。

张有国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面对发布会现场光彩夺目的荣耀与光环,刚开始与主持人张齐交谈时,他还有点拘谨、不适应。但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乡土味浓郁,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

张齐问张有国:“从教37年了,您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那么有什么感动您的事呢?”

张有国说:“在德斯立村最感动的是王老师,当时我正是上小学的时候,开学两个多月了,可是我们没有盼到老师来。我就到县里现在的中心校待了一个星期找老师,许多老师都不愿来,最后王老师自告奋勇来德斯立村教我们。我初中毕业后,我想,不能让深山里的孩子们没有老师,我决心继承王老师的志愿,就一直在德斯立村坚持教下来。”

“那么,你的学生有考上大学的吗?”

“原来我们山区没有什么文化,我想能够让孩子们爱上知识爱上学习就好,最后我的学生很争气,我的学生中出了8个本科生、16个专科生。现在我的学生逢年过节放假时都会回来看望我,和我聊聊天。有的学生还报名想来接我的班,回他们的母校来教书育人。”

“我想当老师看到您这样应该很满足了,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我的心愿就是,我在德斯立奋斗了37年,原来贫穷落后,现在逐渐发展起来,山村还有7公里的路没有通,我希望能尽力把家乡的路修通,希望经济搞上去,教育也能发展起来。至今我还留着自己‘启功教师奖的10万奖金,分毫没有动用的原因是为了给山村的村民们修条致富的道路。现在这条路还有350万的资金缺口。”

“现在我的家已经随小湾电站移民搬迁了,但德斯立的人们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希望路能修通,我也舍不得这个地方,只要干得动我就一直坚持在德斯立干下去。”

“荣誉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忠诚、无私、奉献,是一个人的品质。这是我对山区教育一直想履行的诺言。”手捧沉甸甸的证书,张有国依然向记者平淡地表达了他的心声。“山太大了,我搬不动,但我希望自己做一根蜡烛,照亮山里孩子人生的路。”

爱马列爱生活,他老骥伏枥志在高远

获得“云岭楷模”荣誉的王展飞的事迹也在《云南教育·视界》杂志上刊登。他的报道文章还和张有国的报道文章一起,被云南教育报刊社推荐到云南网、新华网等媒体刊发。

发布厅内动听的音乐响起,像一股山泉流进每个观众的心田。在众人敬佩的目光中,迄今年纪最长的“云岭楷模”——87岁高龄的王展飞步履蹒跚地走上领奖台,掌声瞬间雷鸣。老人每一步都迈得很沧桑,可是当老人面向主持人和观众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却是一张精神矍铄、慈祥、容光焕发的脸。

随着主持人张齐的一问一答,现场的观众都睁大双眼,竖起耳朵,丝毫不忍错过。往昔岁月中的点点感动,此刻在老人沧桑、厚重、有力的声音中娓娓道来。

从1950年至今,王展飞60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行们都称他为“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云南省理论界的一面旗帜”。

王展飞始终坚持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普通教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承诺、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教,是广大党员、广大教师的楷模。

2013年,他患上了严重眼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5的视力,看书写字都很困难,但他仍坚持工作,不遗余力地为党的理论工作在奋斗。

2016年3月,接到教育部的约稿后,老先生全力投入,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39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著,这是一项浩瀚而艰巨的工程。老先生告诉大家:“写这本书稿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而其内容却凝聚了我60多年的心力和生命。”

“年轻时候,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可是我却放弃了大好的学习镀金的机会去参军。我当时是小学文凭,全凭自己的努力才考上大学。但是我却选择了参军,这让许多人不解。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因为,我热爱共产党,我觉得加入人民解放军是大有可为的,会更有前途。”

回忆起自己70多岁时,接了一份编写高校重点教材的苦差事,王展飞说,“这个事情还得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昆明理工大学,我1999年退休后,是他们给了我很多发挥余热的机会,推选我当专家、当编委。”

“您说过您热爱生活,热爱马列。马列和生活等同吗?”主持人张齐好奇地问王展飞。

“我们现在的生活充满阳光,它给了我勇气,让我继续前进。而马列理论给我的人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马列理论不是口号,相信我们的国家定会在马列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针的指引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拼命为排雷,他让生命之花在边境线上绽放

发布会上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的程俊辉的事迹也特别感人。他是迄今为止省委宣传部发布的最年轻的楷模。

中越边境雷场素有“死亡地带”之称,至今还有51片雷区、95个雷场,残存几十万枚地雷、炮弹等各式爆炸物,“地雷村”“死亡谷”遍布边境。程俊辉和战友战斗的“沙仁寨”,只听这名字的谐音就令人不寒而栗,全寨83人只有81条腿。

22岁的程俊辉个儿不高,胆气却不小。他把忠诚和信仰矗立在扫雷战场,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边疆的土地。入伍当兵3年半,程俊辉一次都没回过家探过亲。今年他给爸爸打电话说:“爸爸,到7月份我们扫雷任务告一段落的时候我就回家来看看您!看看外婆!”

可是,这个约定永远都无法实现。程俊辉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

今年6月4日,扫雷三队按计划进行雷场作业,程俊辉主动到最危险的陡崖搜排,当他发现一枚绊发雷引信,正全神贯注排除时,脚踩的山石突然崩塌。程俊辉跌落谷底受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6月10日,程俊辉的骨灰被送回家乡,四面八方的乡亲自发到街头迎接,队伍绵延10余里,父老乡亲无不为之悲痛惋惜,纷纷称赞他是真正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程俊辉的排雷技术在全队最过硬,“这源于平日里最刻苦的训练,2015年9月全队排雷技艺大赛,他的成绩名列榜首。”程俊辉身前所在扫雷三队队长蒋俊峰在发布现场回忆,“队里都称他‘拼命三郎,每一次排雷,程俊辉总是冲在最前,总是把危险顶在肩上,把安全留给战友。”

程俊辉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大男孩,每次完成排雷任务后,他会把雷场寻得的兰花带回营房,他对战友说,“兰花色彩淡雅,终年不凋,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甘于平淡,乐于奉献。”

猜你喜欢

云岭德斯楷模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不能左转
生如夏花之绚烂
心有榜样
时代楷模
用三个公式全面、完整地解决欧德斯猜想
观天山
完美楷模
彭士华:云岭展宏图
浪漫鼠德斯佩罗:小老鼠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