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地区农业科技情况研究
2016-12-08陈隽�オ�
陈隽�オ�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要求日益加强。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科技兴农是现代农业必由之路。
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习近平总书记说:“淮安人杰地灵,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为了建设好总理家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大力倡导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淮安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淮安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淮安农业科技的基本现状
淮安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虽然农业科学技术在淮安农村地区的应用还比较广泛,科技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其他农村一样,淮安目前农村的发展依然还保持着传统农村的表象与特征,还是传统的农业与传统的农村,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还是有局限性的。
1、农民对农业科技接受意愿和认知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淮安地区真实的情况,作者对淮安市清浦区武墩镇高坝乡进行了走访与调查,近距离了解当前淮安地区农民对于科技的认知等现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1)淮安市高坝乡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通过走访与了解,发现高坝乡的农业科技应用情况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跟其他小农生产者一样,他们在粮食的种植过程中,对于良种选择、杀虫除草、肥料使用等全都是依据自己的种植经验,当地的农技站形同虚设,如今村内的种植科技信息完全由当地的一家种子农药私营店附带传达,村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农业科技掌握的较少;而在养殖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大多数的村民已经停止了猪、牛和家禽的养殖。第二,该村的村民在村庄防灾减灾、农村信息化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村民之间依靠电话、广播、电脑等信息产品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沟通联系网,村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农民健康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新能源开发、农村清洁社区环境、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村庄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宣传和运行机制,村内设有村卫生室,随处可见环保宣传标语和垃圾站,但是,仍然可见部分池塘中的水体污染现象。
(2)淮安市高坝乡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调查原始数据的归纳整理与统计,根据村民对于农业科技认知程度(见表1)、村民对民生科技的使用情况(见表2)、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要求倾向(见表3)、村民对民生科技的需求倾向(见表4)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当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
(3)对淮安市高坝乡调查的总结
由于清浦区是淮安目前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区,理论上高坝乡的农业科技整体的应用水平应高于淮安其他农村地区,所以通过对高坝乡的调查,可以大致得出全市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情况。由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可以得出,高坝乡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和应用还存在较多不足,在现有基础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看来,推动淮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来支撑,加强本地农业科技政策制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我市当前农业科技工作重要而紧迫的重点任务。
2、淮安农业科技实施情况
近几年来,淮安市以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和高效农业产业化为主题,实施农业科技四大工程,有力的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项目带动等多种途径,围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高效畜禽、特色水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技术重点领域,聚集和整合省内外农业科技资源,开展以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开发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升淮安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产业相对集中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的县(区),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围绕省科技厅确定的淮安13项特色产业目录,淮安市着力培育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自2004年江苏启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来,5个县(区)先后被列为项目示范区、辐射区,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淮安市通过典型引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信息服务和产业化带动等形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模式和机制,促进了先进技术与千家万户的对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有力地提升了淮安市水稻生产科技水平,促进了稻米产业化经营。
四是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围绕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淮安市着力构建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除江苏省农科院淮阴农科所外,还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了江苏省饲料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淡水鳌虾培育及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筹备合作建设中国农科院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等合作平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将淮安打造成为汇聚省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发展成为全省农业高技术产业高地。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也重点提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规划未来将围绕打造“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全产业链”发展为路径,大力实施优势农产品主导战略、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绿色农产品行动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先行军。
可以说在农业科技在政策方面的实践,淮安已经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并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二)淮安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不成熟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而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是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但现行政府相关部门所存在的问题,致使其功能大打折扣。
一是人员及经费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大、可支配经费数量相对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可支配经费数量相对少。
二是人员数量及素质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其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同时它又是具体细致的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科技推广人员来指导帮助农民。
三是大学与科研院所远离农村与农户,一些教学及研发内容免不了要脱离农村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只有日益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组织才可以担负起基层农业技术(信息)推广与服务的重任。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机构流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中间桥梁,也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目前,淮安市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推广及应用水平不高,适应性及实用性较差,很难给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应用软件开发从业人员较少、开发的技术品种也较少的状况妨碍了农业信息技术适应性的提高。
3、农业科技政策执行不到位
这是目前我国的普遍现象。当前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存在“等”、“观”、“望”的情况,能不执行就不执行,执行也是采取突击的形势,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向与方针。如我国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法》,虽然以正规的法律形式进行实行,但是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建设不足,导致在广大的农村依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时期。
4、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完善
科教兴农是加速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期战略方针。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和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技术进步程度的高低,因此,加强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科技支撑。
淮安属于中小城市,农业科研人员的综合实力不够强,科技储备不足,科研人才外流现在比较多,农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的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在《淮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人才投入优先的理念,建立人才投入高于财政增幅的优先增长机制,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和政策措施,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培育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农业经济经营人才和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但由于没有更加具体的行动方案、激励政策及责任追究机制,也没有出台本地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再加上历史原因、经济发展、劳动力外流等因素,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和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都难以落实,纲要指出的发展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三、提高淮安地区农业科技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建立适合淮安的农业科技政策
建设结合本地、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过程。在当前农业科技政策建设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农业科技政策的指导性、有效性[1]。重点要完善执行层次政策的建设,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科技应用政策、农村环保科技政策、农村节能技术政策等,同时还要完善农业科技的投入政策、农业科技转化政策、农业科技配套政策等方面政策的完善,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政策的务实性。
1、加强农业科技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政策的可行性分析是当前农业科技政策建设的前提条件。我们不难发现,以往诸多农业科技政策都被束之高阁,都是其没有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法。这正是我国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很多政策不是不好,而是政策的制定只是维护了特定阶段、特定人群的利益需要,而非现实与广大农民群众所需,这在农业科技政策中表现得更加突出[2]。
淮安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针对淮安的农业特点,要有所选择、针对性地制定当地的科技政策,不同县区、不同乡镇采取不完全一样的政策支持。
2、提高农业科技政策的实效性
从国家来讲,出台的一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扶持、奖励等政策应该说是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但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实际运行质量却不高,为此,要制定出农民需要的政策。相关部门与专家在政策拟定过程中要多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愿望,并结合形势的发展给农民以引导,制定出既让农民看得懂、农民愿意看、与农民的需要相符,又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政策。同时,地方政府更应构建农业科技政策落实机制,可以采用将农业科技政策的履行纳入政绩考核等方法,建立以农民评估为主、专家评估为辅、领导评估为参考的考核机制,大力抓好农业科技政策的落实。
比如淮安的淮阴区,其农业产业化规模较为成熟,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的台湾农民创业园,集聚了皇达兰花、台生源菌业等一批台资企业,建成了丁集日光能温室蔬菜科技园和刘老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开发出淮阴稻米、丁集黄瓜、苏淮猪3个特色农产品,建成了优质水稻、有机蔬菜、特色畜禽、特优水产4大主导产业基地,创建了王兴特色产业园、吴城生态产业园、棉花庄西瓜产业园、袁集辣椒产业园和凌桥香瓜产业园5个市级农业产业园,连续7年获得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区),培育壮大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业发展快速。那么就应该重点对淮阴区的稻麦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产业等加强科技投入、加大政策支持并重视技术的推广,使目前的几大农业产业可以持久、更好地发展壮大。
3、把握农业科技政策的及时性
由于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更替快的属性,政策的滞后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回顾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政策不及时带给农业科技的影响。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专门的阐述,其中明确要求“要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实加强技术力量”[3],但时至今日,很多地方还没有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政策上进行有效的约定,很多地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不齐、经费不足、技术不够,处于一个虚无状态。这是农业科技至今还出现推广难的根本性原因,不仅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了严重的阻力,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由此而损失了巨大经济利益,农村的发展滞后。为此,往后在农业科技政策制定时,结合党中央的要求,必须及时地完善政策,让党的方针在群众的实惠中得到体现。
所以淮安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基层渠道建设。要构建一个快速、畅通、便捷的科技政策传递与科技成果共享的平台,这是科技政策及时传达、科技成果及时公布、科技充分兴农的基本保证。
4、推进农业科技政策的法制化
不论农业科技政策自身的建设成果如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去推进它们的实施,农业科技政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走农业科技政策法制化的道路,以此推进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科技与法制共生的法制理念;其次,要认真学习《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并要做好相应的普法工作;第三,要针对农民加大法制的宣传;第四,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农业科技政策采取法制化的取向,将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层面,才能有效在全面建成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借足国家的强制力,让农业科技政策真正得以实现,让科学技术真正深入民心,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信息化程度对科技传达的促进
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基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要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发淮安本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并与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研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接入,并注重专业与特长的分工、避免重复浪费,提供适合我市各县区乡镇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依托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加强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平的利用,按照规范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加强本地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经营等数据库的开发。
其次,在制度和政策上建立淮安本地的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进一步完善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收益评估,除了设备、环境、研制费用等一次性投资外,还要对人力投入、系统运行维护、数据更新等费用有充分估计,确保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及时更新网站和数据库。
第三,加快以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远程诊断、自动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增强该区域信息化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四,进一步落实“进村入户”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淮安市政府拟建立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长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包含淮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库和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并开通了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在此前提之下,我们应加大淮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库的建设,要与各大院校建立人才联用合作关系,采用面向全市公开征集、推荐的形式,搜集市级和基层专家资料。对入库专家资料进行校核,保证了专家资料的准确性。坚持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本着着重引进高层人才、盘活市内技术人才、重视乡土人才的原则,从淮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库中遴选了熟悉淮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与淮安市有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专家,熟悉当地的生产实际的市内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组建了包含高层专家决策与技术支持系统、市级专家咨询与培训系统、基层专家指导服务系统三部分组成的百名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同时还要要保证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的市级主站与基层站点通过宽带网络传输图像和声音数据,有效实现专家与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远程“面对面”交流与咨询。
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既要统筹规划,也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坚持从淮安本地区实际出发,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针对淮安的农业特点,还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并有效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如种子加工、环境监测、测土配方施肥、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治、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产品信息网络。细化农民生活中有关民生科技的实际应用,实现农业科技的供需平衡其次。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另一方面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三,要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
3、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积极落实农业科技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淮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给出了具体要求,各县区、各乡镇都要认真学习省市相关文件,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与市委的总体农业发展规划,积极传达并具体落实,才能有方向地去一步步实现科技兴农,完成淮安的新农村建设重任。
4、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在坚持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引导其他组织和部门开展信息服务,营造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努力改变信息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狭窄、服务质量不高的局面。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
首先要让农民自觉地树立科技意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树立起科技意识。有了这种科技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才会主动运用科学技术、寻求科技支援。其次,要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还可以通过村支部集中读报纸、杂志,传达有关文件、领导讲话,解读有关科技政策法规,组织集体收听广播与电视新闻,组织参加一些科技展示会,与科技人员之间的田间交谈与指导等多种方式。最后,还是应该让我们的农民朋友真正地通过科技政策的落实与应用,获得实惠、得到帮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拥有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罗鹏,杨学德,张为,杨巧枝,陈琼.发挥优势助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01:83-84
[2]张来武.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01:6-10.
[3]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行政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