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的痕迹

2016-12-08贾晓燕

考试周刊 2016年92期
关键词:飞鸟集译者

贾晓燕

摘 要: 传统译论将翻译活动置于文本层面,即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受此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丧失,创造性受到抑制。现代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在交际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层面对郑振铎《飞鸟集》进行分析,通过比对英汉词汇的意义差异,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

关键词: 《飞鸟集》 译者 英汉词汇

1.引言

1.1对译者的研究

翻译理论规定着译者的任务、影响着译者的地位。在中国,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观。翻译家杨绛认为翻译是一项苦差事,译者一仆事二主(原文和读者),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认为译本要转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本的写作风格、方式要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文要与原作一样流畅、自然(谢天振,2014)。这些以“忠实”为目标的翻译原则强调原作者和原文的神圣不可侵犯,以致译者处于奴仆地位,其主体性被忽略(仲伟合,2006)、创造性被制约。20世纪60年代以后,翻译理论迅速发展,学者们从多角度阐释译者的身份。法国解构主义理论代表者德里达颠覆译文从属于原文的观念:翻译是发现文本潜在的意义,文本翻译是一种转化;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一种意义制造活动(刘军平,2009)。哲学阐释学派伽达默尔认为:译者是阐释者,翻译本质上是文本和译者的对话,是译者视阈和文本视阈的融合(余斌,2015)。文化学派的勒费弗尔认为翻译是译者在文化层面对原文的改写,译者不仅要翻译词句,更重要的是翻译意识、诗学和论域(Lefevere,2004)。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实践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是两种文化共同阅读体验的呈现者和不同文化体验的选择者(申智奇,2015)。比对译者的传统身份,译者的新身份更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2主体性和创造性

自翻译的文化转向而来,译者主体性成为翻译界的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撰文阐释。余光中强调翻译中的创造性,他认为翻译和创作一样,都是将经验转化为文字,但是过程不同。创作是一种虽甚强烈但混沌而游离的经验,透过作者的匠心,接受选择、修正、重组,甚至蜕变的过程。就翻译过程而言,其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但译者的心智活动,似乎比创作更繁复些。徐玉娟等认为主体性是创造性的根本,创造性是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手段和必然结果;主体性指译者的主体意识,包括译者对原语文本的主观阐释和译者对译语文本的构建;译者的诗学风格在译文中的痕迹就是译者的创造性的体现。查明建等认为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达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审美创造性。屠国元等认为主体性指有目的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Munday认为翻译中的语言评价就是语言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译者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立场,任何译文都体现者译者的评价,即译者的主体性(侯林平,李燕妮,2013)。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和主体性相关的术语有创造性、能动性、目的性、自主性。本文将翻译活动置于交际理论视角下,探究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内容及其在翻译过程和文本中的体现。

2.交际理论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Samovar等认为人类的交际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符号与他人分享思想的动态过程。他用八个元素阐释交际行为的发生过程:1.信息源(source)指有思想、情感、经验并有交流意愿的人;发出信息并接收信息。2.编码(encoding)是信息源选择符号来创造信息的内在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源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符号,形成编码的信息。3.信息(message)是编码过程的产物,是一套书写的、绘画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这些符号表明信息源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状态。4.渠道(channel)是信息交流的通道;如看、听、印刷和电视、网络这样的媒介。5.接收者(receiver)既指和信息源交流,关注信息的人,又指因机缘巧合而与信息有关联的人。6.解码(decoding)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从接收者角度看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接收者解读外界刺激,并对信息源的行为赋意。7.反馈(feedback)包括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源对反应的回应。8.噪音(noise)指的是影响信息准确性,阻碍交流过程的有意的或无意的刺激;可以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影响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交际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交流活动,是译者将原作和原作者的思想传递给译语读者的一种行为。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有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者选择符号(1)将其思想(1)编码形成信息(1)。信息(1)经由书籍传递给译者和读者。译者解码原语信息(1)为译者思想(2)和原语符号(1);随后作为信息源,选择符号(2)将思想(2)编码为信息(2)传递给译语读者。读者解码信息(2)为符号(2)和思想(2)或思想(3)(思想(2)表示读者对译者思想的认同、思想(3)表示读者对译者思想不认同)。读者还可以作为译者,将原语信息(1)解码为原语符号(1)思想(4)。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间的意义转移,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将思想(2)编码生成信息(2),这个过程是和原作者的创造过程一致的,只是译者的创造是基于信息(1)、符号(1)和思想(1)的。交际过程中有反馈环节,译者、读者都会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反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心理预期要有预判,译文符合或违背读者心里,这种目的性或翻译的视角是创造性的体现。第82首诗的“beautiful”翻译为“绚烂”、“静美”,译文词汇符合中国读者审美或价值观念,这种翻译视角是译者的创造性的体现。最后,创作和翻译的结果都产生信息或是文本,文本就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是译者创造的结果。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和作者、读者一样,都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具有主体身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符号(1)、思想(1)有不同的解读,选择不同的符号(2),这是一种主体性的体现。作者、译者、读者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文学理念、审美观念不同,译者在这方面具有主体性。郑振铎的译者素养—文学素养、思想素养,了解原语、运用国语的能力和创作能力(王治国,2010),强调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分析部分

本文从词汇层面比对原语动词、名词、介词的符号意义和译文符号意义差异,揭示其特征,以期探究译者在符号选择上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比较原文动词及其译文可以发现:1.译者使译文符号忠实再现原文符号的意义:诗7 “carry”符号意思为“(水或空气)携带/运送”,译文为“挟……而俱下”。2.译者选择译语读者所普遍接受的译文符号,表达原文符号的意义:诗 75“read wrong”符号意思为“理解错”,译文为“看错”。3.译文符号显化了原文符号的意义,却使信息更具体、更清楚、更形象:诗 1 “come to”符号意思为“来(过程/到达)”,译文为“飞到”;诗 3 “burning for”符号意思为“对某人、某物有强烈情感和极大需求”,译文为“热烈地追求着”,将情感和行为具体化。4.译文符号意义是对原文符号意义的转移,两者既有某种联系,又不完全一样。诗 154 “gather”符号意思为“聚集/采集”,译文为“得(不)到”;诗 104 “flutters”符号意思为“鸟飞来飞去”,译文为“翱翔于”;诗 106、324 “cling to”符号意思为“紧紧抓住/抱住/靠近/坚持”,译文为“攀缘在”和“缠绕到”。

比较原文名词及其译文可以发现:1.译者选择符合译语读者文化心理期待的译语符号,但译语符号意义范围小于原语符号的意义范围。诗10“evening”符号意思为“晚上、晚间”,译文为“黄昏”,“evening”指下午结束至人们晚上休息的一段时间,而“黄昏”指太阳落山至天黑。2.译者选择的译语符号表达原语符号的其中一个义项:诗276 “meeting”符号意思为“聚会/集会,译文为“集会”。3.译者选择译语符号的意义和原语符号意义有某种关系,但词义完全不同。诗11 “ripples”和“潺湲”都可以用来形容优美的乐曲,前者侧重乐声轻柔、起伏,像水面泛起的涟漪,后者侧重乐声轻柔、悦耳、流畅。符号意义不同,带给读者的心里体验不同。诗11 “breeze”和“微飔”都是“风”,后者指“凉风”,而前者没有这个意思。4.译者选择译语符号的意义和原语符号意义截然不同。诗22、74“surprise”符号意思为“惊奇/吃惊的事”译为“奇迹”和“变幻”;诗 26“answer”符号意思为“答复”译为“酬答(意思为酬谢)”;诗 78 “crowd”符号意思为“人群”译为“伴侣”;诗 274 “coverlet”符号意思为“床罩”译为“被单”。

介词有其概念意义,同时它具有连接功能,将前后语言成分合为一体,因而获得语境意义或搭配意义。比较原文介词及其译文可以发现:1.原文介词符号意义通过译语中截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体现出来。诗 52 “through”译为“露出头角”是;诗 26 “for”、诗 71 “from”译为“在于”、“问”。2.原文介词符号意义通过译语词组或译语语序体现。诗 4 “in (blossom)”、诗 70 “in”、诗 105 “by (lending)”的意义通过译语语言调整表达出来。

4.结语

本文比对原语符号意义和译语符号意义发现:1.译语符号意义和原语符号意义完全一致。2.译语符号意义和原语符号意义有某种联系:语义范围不同、语义义项不同、新意义的引入和原意的摒弃。3.译语符号意义和原语符号意义截然不同:原语和译语本是意义不同的语言符号、语言调整和语序调整致原语符号省略。翻译是将一种文字转化为意义再将意义转化为另一种文字的过程,译者以交际参与者的角色介入其中,译文体现译者的理解、选择、决策、构思、表达、创造。原语符号意义和译语符号意义差异程度体现译者的介入(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侯林平,李燕妮.“评价理论”框架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新探索——《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评析[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13,04:53-56.

[2]Lefevere.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Samovar,Porter,McDaniel,Roy.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8th Edition)[M].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2.

[5]申智奇.跨文化视域下的译者身份[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6:9-15.

[6]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06:8-14.

[7]王治国.译介译作并重译评议论兼通——郑振铎翻译理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06:158-161.

[8]谢天振.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徐玉娟,束金星.译者主体性与唐诗英译——李商隐诗作英译的个案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54-60.

[10]杨绛.失败的经验——略谈翻译.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1]余斌.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J].上海翻译,2015,03:45-50.

[12]余光中.翻译和创作.翻译乃大道[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3]郑振铎.泰戈尔英汉双语诗集——飞鸟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14]仲伟合.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的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42-46.

[1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24:19-24.

猜你喜欢

飞鸟集译者
飞鸟集之鹊桥仙·相思引
鲍仕魁先生摄影作品《飞鸟集》选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飞鸟集》节选
山水·飞鸟集|南京·海棠集售楼处
《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