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算历史:与算具相伴成长

2016-12-08陈黎春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刘洪算珠珠算

◇陈黎春

珠算历史:与算具相伴成长

◇陈黎春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计算工具,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与算盘的成长相随相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国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筹算是珠算的基础

用算筹计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是把各个数码由高位到低位从左到右排列,而且各个数码必须纵横相间:个位、百位、万位等用纵式;十位、千位、十万位等用横式。有零时,就用空位表示。(如图1、图2)

图1

图2

我国古代筹算向珠算过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者相互影响长期共存了近千年,直到明代中叶,筹算工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珠算工具所代替,最终完全被替代与珠算工具——算盘的普及相关。

珠算是筹算的演进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但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珠算史料极其缺乏,最主要是当时的数学家并未将珠算纳入数学体系,认为那是商贾用来算账的,难登大雅之堂,所以记录甚少。然而参阅已有的珠算史料,综合各家之言,大体能看到这样一条发展线索:

图3

萌芽于商周。1978年在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西周宫室遗址东侧出土陶丸 (如图3)86粒,其颜色有青、黄、白三种,其形状大多为圆球形,个别为椭圆球体,最大的直径为2.55厘米,最小的直径为1.19厘米,大部分直径为2厘米左右,无孔。其中有两粒黄色陶丸上有数字刻画符号,可能与计数有关。联想到我国东汉数学家徐岳的《数术记遗》中记载的“三才算”算珠颜色便是青、黄、白三色,可以推测这些陶丸是用来计数的。经专家多方考证,这些陶丸被鉴定为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的计数工具。以珠代数,正是算盘最基本的特征。由此推测,算盘在商周时期已初具萌象。

始见于秦汉。最早出现“珠算”一词的,是东汉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书中一共记载了我国汉代以前的14种计算方法及13种计算工具。其中对“珠算”的记载原文为:“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时期的甄鸾作了解释:“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当代中国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在《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中这样解释:珠算板每位的算珠,没有柱贯串。珠算板记数6至9时,要把当五珠和当一珠合在一起取数。珠算板的当五珠和当一珠的颜色不同。中国算盘的四则计算继承传统的筹算法,计数法完全取法于筹算布数法。这种“算盘”被称为“游珠算板”,与现在所使用的算盘有所不同,但其计算原理已是五升十进制,所以可视为现代算盘的前身。

追溯第一只算盘的创造者,虽有争议,但是提及最多的当属刘洪。刘洪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奠基人,是中国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他潜心研究天文历法40余年,于公元206年撰写成著名的《乾象历》一书。天文学家进行天文历法的推演,离不开大量的计算,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计算机,大量的计算都靠算筹完成。可是算筹有弊端,存在“布数慢,占地多,不方便”等缺点,尤其对“5”不能单张,不论横摆、竖摆,都得用5只算筹,计算“9”也是用5只算筹。经常是“心到手不到”,往往心算已经得出某一步骤的结果,而手中的算筹仍在慢慢摆放,给人一种得心不应手的感觉。迫于需要,刘洪综合其所了解的结绳计数、书契记数、石子算、垒瓦算和筹算等资料,并以筹算为主要依据,对其进行加工、改进和提高,保留筹算的算理算法和五升十进制,将筹改为珠,把三重张位改为一重张位。就这样,公元188年“正负数珠算”发明成功了。

不知从那以后,算盘又经历了怎样的沉沉浮浮,但现今所使用的这种算盘最迟在宋代已出现。最早记载“算盘”一词的书是宋代的 《谢察微算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中,算盘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盘中横梁隔木;商总,合用商开之法于盘中。”又据,《清明上河图》长卷,在其卷末赵太丞药铺柜台上,有一只十五档七珠的算盘。这只算盘证明了宋代或更早时候即有标准的上二下五圆珠的算盘。也可以这样认为,流传至今的算盘至少在北宋或此前就已经成熟定型。

算盘的结构变化

算盘作为珠算文化的承载形式,从诞生到现在,制造技术不断改进,框距、档位、算珠数量及算珠形状变化都很大。

我国传统算盘为上二珠下五珠,上面一颗珠表示“5”,下面一颗珠表示“1”。传统算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原因有二。其一,我国古代计算质量时采用的是“16两制”,即 1斤=16两,上二珠下五珠是为了适应“16两制”而形成的,每一档可计算到15:上二珠代表10,下五珠代表 5,合起来即“15”,这样再加 1满16就向前一档进一。其二,古代乘法采用“留头乘”,即对三位以上的乘数的一种乘法方式,因将乘数首位留至最后再与被乘数相乘而得名。采用“留头乘”,上一珠不够用,必须有二珠。

随着十六进制的废除,传统算盘虽然还能适应十进制的计算,但聪明的人们发现,采用十进制以后,如果省略进位步骤,那么最上的一珠和最下的一珠就成了摆设,算珠数量完全可以减少,于是上二下五模式的算盘改进为上一下四模式。而为了缩短手指拨珠的跨度,框距也越来越窄。现如今,算盘的档位一般为单数,七档、九档、十一档、十三档、十五档、十七档为较常见的档位,算盘的形状基本上是以梁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的长方形。纵观算盘结构的发展,可以看到,算盘在朝着小型化、易携带的方向发展。

但是,北周时期甄鸾在解释“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时提到:“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这里的“位”与今日的“档”相同,数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个、十、百、千……向右依次是:十分、百分、千分、万分……推算一下,古人在1800多年前就提出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制思想”以及“五升十进制”,使用的是与现代相仿的 “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的算盘,不得不令人叹服啊。

可是后来为什么又演变出了上二下五的算盘呢?根据已有史料推测,当时刘洪发明算盘时,其主要用途是天文历法的计算,主要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而之后商贾贸易时用的是十六进制,原先的上一下四的算盘不适用,于是改良成了上二下五的算盘。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计量单位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统一,十六进制被废除,人们从实用、方便出发,又将算盘改进成上一下四。

算盘的演变,进一步印证了珠算与算盘的相伴成长,算盘的一次又一次改良,目的只有一个:适应不同用途的珠算。

[1]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国珠算博物馆.盘声珠韵——图说中国算盘发展简史[J].珠算与珠心算,2010(1).

[3]王为桐,张昌军.珠算集大成者刘洪[J].齐鲁珠坛,1997(1).

[4]李新.珠算史的三大转折点[J].珠算与珠心算,2010(3).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刘洪算珠珠算
Effect of pressure evolution on the formation enhancement in dual interacting vortex rings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新中国珠算
Lagrangi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mass transport of compressible vortex rings generated by a shock tube∗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清代珠算
慢慢的,我就懂了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珠算与《数术记遗》
中华传统文化
——珠算系列介绍
选 举
算珠拨数
算珠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