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化腐朽为神奇
——北京房山养老院建筑规划设计
2016-12-08赵克俭许彦淳
赵克俭,许彦淳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73)
变废为宝 化腐朽为神奇
——北京房山养老院建筑规划设计
赵克俭,许彦淳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73)
北京房山养老院建筑规划设计,是一次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的有益尝试,探索平原废弃大坑再利用问题,研究目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设计建筑,设计养老建筑,推动国家养老事业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天人合一
【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6.10.002
1 项目背景
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潞街道办事处,东临良乡机场,北侧为农田,南侧、西侧临良坨路,总用地面积48400m2。基地红线轮廓不规则、复杂多变,北侧有一片废旧砖厂及砖厂取土后废弃的坑凹地。随着砖厂的废弃,大片裸露闲置的坑凹地成为周边几个村的垃圾堆放地,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见图1)。
根据房山区政府根据编制的《房山区平原地区废弃工矿用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精神,为了平衡生态、修复环境,选取了3个试点探索房山区平原废弃大坑再利用问题,本基地即为3个试点之一,因此,本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在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1 项目原状图
2 设计理念
本项目设计理念: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理论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理念的融合。
1)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这个概念,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指出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绿色建筑源于“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建筑本源的回归,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上并无统一的定义,各国大都根据自身特点提出本国或本地区绿色建筑的努力方向。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建筑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天人一气与天人同性的统一;是本然和实然的统一;是“合”的过程与“一”的目标的统一[3]。中华先人始终是把自然、人文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行宇宙之谜、人类生命之谜的学术探索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4)养老文化:养老在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预估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养老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这一需求。
5)中华文化:为追求商业价值,盲目跟风抄袭外国的建筑,在中国本土建设了很多欧式、美式的建筑,这些建筑将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带入中国本土,造成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怀疑和民族意识的缺失,这就是当下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建筑文化潮流。因此,论文呼吁建筑形式应回归中式传统,建筑文化应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建筑内涵应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项目如何运用设计理念处理废坑等现状问题,保留地形的原貌特色,让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规划设计:一龙一水四区六组团
项目地处良乡生态养老住区规划带,周边有青龙湖、南宫旅游区、天门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环绕,空气质量好,生态性突出,具备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环境基础。
规划灵感来源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辞源》中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1]。本项目中的建筑群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整体形式宛如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时而畅饮湖水,降临大地;时而腾云驾雾,升至云端。
项目规划以一个湖景公园为核心,6个组团绿地与之形成对景,视线和空间相互渗透,相映成趣。规划分为4个分区,东区、南区、西区和北区。东区为居家式养老区,以4个组团组织八栋板楼布局,中心步行内街南北朝向,正对湖景公园,形成对景。建筑以低多层单元式布局,南北朝向,利于自然通风,尽览湖光水色,回归自然。南区为一栋综合楼,为整个园区的辅助用房。西区为酒店公寓式养老区,以优美的折线布局,内部围合园林广场空间,外部呼应湖水岸线,视野开阔,内部房间均能看见美丽的景观。中心园林广场正对湖景公园,形成了空间与景观的渗透。北区的原废弃大坑设计改造为湖景公园,除了能满足老人们散步、避暑纳凉、休闲等日常需求外,还有划船、垂钓等特色休闲娱乐功能。公园以山石、苗木、水景和谐搭配,营造“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的趣味景观,并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心设置众多人文景点,让置身其中的老人感受到“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美妙境界。这些景点设计如下。
1)生态岛:园内湖面上的独立小岛,供野鸭、鸳鸯栖息生活的生态家园。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野生鸟类在此安家。
2)水榭:四季观景、夏日避暑的最佳场所,是游湖时的休息区,也是开展文娱活动的独立空间,与住区有一定距离,既能自得其乐,又不会干扰到其他人的休息。
3)九曲桥与露天舞场:悬于水上,或曲折或开阔,全家老小可一同在栈桥观鱼、赏花、观景。同时,圆形的露天舞场,可作为社区自发活动的场地,供老人们跳舞、锻炼,放松身心。
4)盘石飞瀑:可以在远处、近处供人观赏,其内部有很多像迷宫一样的小路,与层层叠瀑构成了妙趣横生的水帘洞,别有韵味。
5)瀹茗台与砖窑旧址(见图2、图3):这是两处旧砖厂的遗迹,作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将他们保存下来,改建为茶楼和展示空间,作为社区的特色配套。
6)佛教心经石刻和道德经石刻:公园里的各种奇石雕塑、主题小品融入了传统的佛教、道教以及孔孟的儒家思想。《心经》石刻与《道德经》石刻,分别展现了佛教与道家文化的精髓,给老人提供一个空间相对私密、独立的静谧场所,在此修禅问道,得以参悟人生,净化心灵。
总之,项目规划自由、天然,景观优美。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低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相互结合,呈现形式多样的建筑单体和立面。建筑以围合式和一字式交错布局,与园林景观、水系等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图2 瀹茗台实景照片
图3 砖窑旧址改造实景照片
4 建筑设计
项目总建筑面积67 116.2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7 035.96m2,地下建筑面积10 080.33m2,容积率为1.18。整个园区建筑以低多层为主,仅在南区和西区局部为高层。建筑功能主要是老年人居住用房和辅助功能,辅助功能主要在南区和西区酒店公寓式养老区的地下室、地上一层和二层布置,包括餐厅、食堂、卫生保健用房、康复用房、娱乐用房、游泳池、健身房等,面积为17 313.35m2,占总建筑面积的22%,规划图如图4~图7所示。建筑追求室内景观最大化,居住环境安静舒适。让居住者更能感受到自由、天然,满足老人颐养天年的身心需要。
建筑立面以灰白色为主,在蓝天绿水的映衬下显得高雅脱俗,局部衬以中式传统图案,细节刻画生动细腻,建筑性格明确,彰显现代新中式的建筑气质,整体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建筑设计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东区为居家式养老区,是依托社区设施与服务资源的家庭式养老产品。户型多样,满足不同家庭的多样需求,有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和少量适合族居的大户型,满足家庭化养老需求,有厨房、通燃气,可家庭聚居,共享天伦之乐。
南区为一栋综合楼,为整个园区的辅助用房及部分老年人居住用房。
图4 总平面图
图5 鸟瞰效果图
图6 沿街效果图
图7 沿湖效果图
西区为酒店公寓式养老区,采用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的养老产品,能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有大开间和少量个性化套间,居住方式灵活,可分为体验、短期、长期租住,酒店式管理服务周到安全。
北区为原废弃大坑,设计改造为湖景公园。
无障碍设计:在所有高差过渡或者需设置台阶的地方,均设计了景观坡道,既考虑了老年人的轮椅使用,也考虑了环境美观。建筑内设计了无障碍楼梯、通道,方便老年人出行,这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卫生间设计,消除了老年人在使用卫浴设施时的物理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地使用这些设施,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无障碍电梯轿厢内含配备的移动折叠式医用担架车,展开长度可达到1870mm,基本满足一般人群的要求。当启用医用急救功能时,可从轿厢尾箱中取出医用担架车并展开,电梯直驶指定楼层后,医用担架车可直达住户房间,并迅速运往底层,大大缩短了抢救病人的时间。为了方便快速急救之用,在电梯处于急救担架功能时,每层外呼同时优先让与轿厢内信号指令,并显示“担架急用”告知其他层用户,确保电梯运送病人直达一层,缩短救护时间。救护结束后,电梯即可恢复原状,正常使用。
设计根据国家和北京地方规范及标准,将用地北侧的湖景公园作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作为雨水滞留设施。追求建筑和太阳能利用一体化,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秉承先进的分体式太阳能技术[2],结合项目建筑自身特点,集热系统安装于每幢楼坡屋顶南坡面上,与建筑造型完美结合,解决了高层、多层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难题。
5 结语
本项目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生活照料等功能于一体,并有商业、医疗机构、康体设施、主题公园等设施配套设施(见图8、图9);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方式于一身,既是家庭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也是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全面涵盖“保障型、普通型、高档型”养老服务功能,切实打造综合性养老社区、提供专业、完善的设施与服务,满足老年人居住、生活、医疗、文化等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在做本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国家养老产业全方位发展做了更深地思考。
1)要同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像配套建设幼儿园那样,按标准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在需要的时候,可将配套网点转换为养老服务建筑,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完善相关设施,以社会需求指导规划设计。
2)要创新发展养老服务模式和能力。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或网络服务。拓展老年服务项目,开发老年产品和用品。
3)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如网络挂号和问诊等,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服务、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领域互动发展。
图8 实景照片(1)
图9 实景照片(2)
【1】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修订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6.
【2】曾捷,等.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蒲创国.天人合一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5.
Turn Waste into Treasure,Make the Ugly Beautiful——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Nursing Home in Fangshan District,Beijing City
ZHAO Ke-jian,XU Yan-chun
(ChinaInstituteofBuildingStandardDesign&ResearchCo.Ltd.,Beijing 100073,China)
ThearchitecturalplanninganddesignofthenursinghomeinFangshanDistrict,BeijingCityisabeneficialattempttorespectnature, transformnature,andprotecttheecology.Thereuse ofabandoned pitson plainsisexplored.It alsostudieshowtodesign the buildings,howto designtheendowmentconstruction,andhowtopromotetheagedcareprojectsunderthecurrentsocialbackgrou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greenarchitecture;natureandhumanity
TU246.2
A
1007-9467(2016)10-0003-04
2016-09-22
赵克俭(1975~),男,辽宁沈阳人,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