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庆吉祥的昆山粗细喜乐

2016-12-08文图杨瑞庆

神州民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花桥陆家丝竹

文图/ 杨瑞庆

喜庆吉祥的昆山粗细喜乐

文图/ 杨瑞庆

粗乐:“陆家浜鼓手”音乐

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在《办喜事》一段唱腔中,有“陆家浜鼓手称第一”的唱词,说明了“陆家浜鼓手”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享誉吴地。除了服务于本地的喜庆活动外,还经常活跃在临近的上海地区,因此也受到沪上百姓的拥戴。为歌颂“陆家浜鼓手”的卓越演艺,在上海的南市区还命名了一条“陆家浜路”。

陆家浜地处吴淞江畔,那里地灵人杰,民风擅唱善奏,大致在南宋就诞生了“鼓手音乐”,也就是鼓手演奏的音乐。鼓手是擅长演奏唢呐、曲笛等吹奏乐器的民间乐手,其乐队重用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乐风粗犷,音色饱满。《十番鼓曲》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吹打名曲,其显著特点是乐曲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且在乐曲中串插节奏不同的鼓段,形成了大型套曲结构,演奏时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据《陆家镇志》载: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金山得胜后凯旋南下,路经昆山的陆家浜时驻足休整。陆家浜的父老乡亲请出当地的著名鼓手,吹起了威武的《将军令》,为韩家军歌功颂德,听得官兵群情振奋,一片欢腾。韩世忠感激不尽,躬手作揖,并发出了“陆家浜鼓手真好听”的赞叹。从此,“陆家浜鼓手”的美名不胫而走,闻名遐迩。

后来,由于“陆家浜鼓手”的演奏气氛热烈,吉祥喜庆,因此邀请不断,应接不暇,就成为当地的民间职业艺人。鼓手擅长演奏一些雄健的昆曲曲牌和道教曲牌。曲风豪放、炽热,因此常在婚礼、庆典仪式上演奏。每当演奏时,吹鼓手总是运足气息,奏响震耳欲聋的旋律,激荡魂魄,激动心脾。所以,人说“陆家浜鼓手”的名声是靠真功夫“吹”出来的。

昆山有“陆家浜鼓手来得勒来”的民间俗语,意思是办事胸有成竹。传说有位叫陆小毛的乐手前往苏州观前街乐器店挑选乐器。进店后只是细观没有作声,店主看他是个乡下人打扮,就不耐烦地说:“要买就买,不买走开!”陆小毛见店主眼光轻蔑,说话不屑,就伸手拿起那支已看中了的唢呐使劲地吹了起来,只见他运用“循环换气”方法,灵活地按动指法,将旋律吹得既优美动听又连绵不断,听得围观的群众拍手叫好。店主更是惊奇得瞠目结舌,连忙请茶让座。而陆小毛自豪地说:“陆家浜鼓手来得勒来!”潜台词是,来自陆家浜的鼓手都有真才实学,请店主不要小看。

“陆家浜鼓手”常出现于婚礼、祝寿、庆典、庙会、社庆的喜庆场面上。乐班有请必到,少则六人,多则十人。鼓手一式长衫,头戴礼帽,脚穿布鞋,手执乐器,作列队或坐堂表演,议程和曲目由主人点定。特别在婚庆中入席的“迎亲”仪式、拜堂的“结亲”仪式、行街的“走亲”仪式上,都有相应的乐曲为之烘托气氛。常用的曲牌有《迎宾曲》、《喜临门》、《普天乐》等吹打曲。每到一地,由于乐种鲜为人见而赢来满堂喝彩。每逢节庆,鼓号齐鸣,“陆家浜鼓手”往往盛装出演,奉献欢乐,成为当地百姓的“开心果”。

到了清末,鼓手为了赚钱,兼营红白喜事,因此引起百姓反感(意为白事会给喜事带来不吉利),因此生意逐渐清淡。随着老艺人的不断离去,“陆家浜鼓手”已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危机。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几年前,陆家镇文体站开始着手复建乐队,幸好,从事过鼓手营生的耄耋老人马金海先生还健在,不但回忆出《浪淘沙》的经典名曲,而且还介绍了“陆家浜鼓手”的演奏风格和演奏特点。经挑选当地乐手组织吹打乐队,经多年磨合后,终于恢复了已经失传70多年的“陆家浜鼓手”的音乐。至今已完成了《水乡婚礼五部曲——快船迎亲、抬轿接亲、拜堂成亲、洞房闹亲、回门走亲》的排练。2010年,“陆家浜鼓手”曾在上海世博会的昆山展厅里连续演出了数十场,让中外游客领略了“陆家浜鼓手”的粗犷喜乐,由于风格独特而引起轰动。

陆家浜鼓手乐队

花桥江南丝竹乐队

细乐:“花桥江南丝竹”音乐

“江南丝竹”是当代影响较大的乐种。这里的“江南”所指并非广义的“长江之南”,而指狭义的以太湖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特别指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地区。所谓“丝竹”音乐,就是以二胡(丝乐器)和曲笛(竹乐器)为主奏乐器所演奏的音乐。由于丝乐器抒情,竹乐器流丽,丝竹搭配,珠联璧合,使音色委婉,旋律迷人,成为百姓喜闻乐听的民间音乐。和“陆家浜鼓手”音乐相比,音色细腻是其主要特点,成为另类的喜乐形式。

要说江南丝竹的形成,与1000年前从江西移居于昆山的陶岘(晋陶渊明第九代嫡孙)有密切联系。据清康熙《昆山县志稿》载:“陶岘,家昆山,生知八音,……有女乐一部,善奏清商之曲。唐开元末名闻朝廷,经过郡邑,靡不招延。”读此文句,似乎已经触摸到丝竹雅韵的历史源头。而且,明嘉靖年间,曲圣魏良辅也从江西投奔昆山,将昆山腔改良成流丽悠远的昆曲。大致在民国初期,一批乐人在昆曲伴奏乐队的基础上,演奏一些重新编织的乐曲,形成了风格细腻的丝竹音乐,在以上海为中心的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流行起来,以其气氛喜庆、演奏灵活、乐队轻便的特点而独领风骚。解放初,才正式命名为“江南丝竹“乐种。

江南丝竹乐队一般由七八个乐手组成,除了用二胡和曲笛主奏外,还有鼓板、琵琶、三弦、扬琴、笙、阮等各色民族乐器互相穿插、融合。乐曲风格以“轻、细、雅”为主要特征。为了追求更加细腻的韵味,演奏时将“加花”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的即兴配合。曾将一首传统的《老八板》不断扩板、变速、加花,而演变成《花六板》、《慢六板》等更加精细的乐曲,使这些音乐同中有变,更加曲折动听。

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江南丝竹音乐,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涉乐人不同,乐风就存在着因地而宜、因人而宜的差异。位于苏沪之间的昆山花桥丝竹音乐,既有“海派”的时尚感,也有“苏派”的传统味,孕育于那里的丝竹音乐独具特色,因此成为江苏省级的“非遗”保护项目。

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多在传统“八大曲”(《欢乐歌》、《云庆》、《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和《四合如意》)中周旋,曲式丰满,旋律委婉。其中的《三六》乐曲由于曲调优美,而在众多丝竹曲中脱颖而出,雅俗共赏。新创作的江南丝竹曲比较少见。聂耳曾根据传统乐曲《倒八板》改编成《金蛇狂舞》而蜚声乐坛。解放后,曾根据沪剧曲牌《紫竹调》改编成江南丝竹曲。由于受到吴侬软语的民歌熏陶,也受到纤细曲折的昆曲影响,花桥江南丝竹的旋律常表现出柔美、幽雅、流畅、轻盈的风格,乐曲更以小巧见长,表现出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的特点,由于短小精悍而家喻户晓。《一点金》、《燕双飞》、《花快乐》等乐曲,是花桥丝竹音乐中盛演不衰的代表性曲目。

花桥镇素有“江苏东大门,上海后花园”之称,是一个立于“长三角”中心的风情小镇。由于受到临近沪、苏、杭丝竹音乐的影响,也使江南丝竹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熠熠生辉。花桥的江南丝竹于解放前由鸡鸣塘村组织的“小青班”所创立,后由“新鸡国乐社”接续。解放后再由“周泾丝竹班”和“友卫丝竹班”传承,至今,花桥丝竹班已有十个之多。花桥丝竹乐队大多受邀于婚庆人家,常在迎亲的喜船上和结亲的喜堂上演奏。乐手身穿统一的民族服装,编织出一首首喜滋甜蜜的乐曲来。也常被邀请,活跃在隆重的庆典晚会上。

花桥江南丝竹最大的特色,是每件乐器上分别挂有“彩头”,并各有含义,如竹笛、二胡上悬挂“二龙戏珠”的图案,表示新郎新娘亲密和爱;中胡、大胡的琴杆上挂起“双蝶起舞”的图案,表示新郎新娘比翼双飞;笙挂“凤凰”、阮挂“鸳鸯”,都象征甜蜜爱情;琵琶、三弦挂上“聚宝盆”造型,寓有发家致富的追求。最具水乡风味的是,乐队常陪伴新郎新娘“走三桥”,作招摇过市的“行街”表演。乐手各执乐器,边走边奏,总引来无数知音驻足聆听。有一首《行街》乐曲就是专为这种演奏场面而诞生的名曲。

花桥江南丝竹已深深扎根于民间。花桥江南丝竹的传人在一如既往地精心传承,其中冯士益先生是老一辈传人的代表,当20世纪80年代中,昆山开始采录丝竹音乐时,他一口气演奏了20多首乐曲,经记录、出版后,成为弥足珍贵的花桥江南丝竹音乐的遗产。愿花桥丝竹音乐像花溪水一样,永远流淌在花桥的这片厚土上。

猜你喜欢

花桥陆家丝竹
美美的花桥港
陆家乐:我最喜爱的玩具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花桥邂逅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我喜欢蚂蚁
我家有个“开心果”
爷爷的小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