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释文考

2016-12-08曾振宇

粤海风 2016年4期
关键词:楼台释文端砚

曾振宇

近日稍有余暇,欣然前往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慕名已久的“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进入展厅,顿觉古意盈怀,如闻翰墨飘香。数百方砚台令人目不暇接,精美的造型和雕工使砚台成为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而砚台上那些隽永的诗文和书法更是雅韵无穷,充分体现出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境界追求和艺术造诣,极大增加了砚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砚台的铭文通常镌刻在砚台的背面和侧面,又因时代久远,难免磨损,因此在赏读铭文时必须借助拓本和释文。博物馆方面为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实在功不可没。然其中一些释文似有微瑕,且择其二,略作小考。

明代“端石井田砚”

明代“端石井田砚”砚首雕一匍匐田头的水牛,铭文镌于砚背。释文为:“紫云飞去复飞来,井字田边犊未归。磨却龙珠三万斛,化来烟水满楼台。”(落款凌云翰)此诗读来琅琅上口,意境开阔。唯末句之“来”字值得斟酌。

首先,该诗首句用“来”字起韵,末句用“台”字押韵,句中再重复用一“来”字,予人炼字不精之感。

其次,此“来”字相对的是尾联出句中的“却”字,此“却”字乃“消融”“消散”之意——龙珠经研磨消融之后,化为了纸上的烟水楼台。“却”非“去”,以“来”对之则不工。

再细察铭文拓本,释文所指之“来”字起笔处有一短竖,再向右折成一横;末笔之捺,又向上出钩,钩的上方隐现一顿点,此乃典型的草书“成”字之写法。对比首句末字之“来”,则区别明显矣。

“成”字对“却”字显然非常工整。因此,从文字和书法两方面推敲,此联应为“磨却龙珠三万斛,化成烟水满楼台。”

清同治“端石桃形砚”

清同治“端石桃形砚”铭文出自两位作者。其中一篇铭文释文似有标点断句之误。

释文曰:“……何须眼,称鸲鸽,色似羊肝,嫩蕉初展,雨过青天,老岩三洞,泥古烦言,十围之墨,长聚无干,挥洒自如,谁曰不然。……”此文“何须”之后实为四言韵文,则“言称鸲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眼”字之后不应有逗号。而每对句之后应以分号或句号断之。如“何须眼称鸲鸽,色似羊肝;嫩蕉初展,雨过青天。老岩三洞,泥古烦言。十围之墨,长聚无干。挥洒自如,谁曰不然。”前四句铺陈端石中的鸲鹆眼、羊肝冻、蕉叶白、天青等石品。第五、第六句呼应起首“何须”二字,意即不必总以各种石品或矿坑来标榜端砚的优秀。后四句总结为:只要便于使用、利于书写,就是好砚。

注:铭文中“鸲鸽”之“鸽”似为作者之笔误,应为“鹆”,从“谷”。鸲鹆,八哥也。

猜你喜欢

楼台释文端砚
蒋正华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摘《书谱》孙过庭句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月下行吟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雾失楼台
岳阳楼下对新梅口占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