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玉石为桥
2016-12-08Text郑林萍
Text-郑林萍
城乡之间,玉石为桥
Text-郑林萍
天气尚好,广宁乡村里的一个小学很是热闹,县里打算创办一家玉雕厂,今天是选拔工匠的日子,地点就设在镇小学里。从小居住在学校里的少年趴在一旁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小书桌上面,民间艺人变戏法似的创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塑像,心神皆向往,于是他便也跑到田里把玩、捏泥巴。从那个时候起,他的这一生已于无形中与这些泥土和彩石结下不解之缘。长大以后,他从山沟广宁走进了省城,成了一个平凡的广州人,循着大致设定好的生活轨迹,勤勉上班周末休息。可是平凡之外他也不平凡,四十年未曾脱离学校生活的人,各种奇离古怪的探知欲望从来没熄灭过,如少年时用田野里的泥巴捏出的千奇百怪的梦。从书斋回归乡土,此生他最大的热爱,用所有的节假日时间往大山深处走去,赤着脚,去感受泥土的文化气息,让心灵倾听乡土的声响。
初见林强是在他的办公室,我的第一句话是 “老师你好”,他的第一句话是 “来了”,声音轻缓,一个温润的人。既朴素又显得有点杂乱的办公室,几幅字画挂在墙上,几个小盆栽搁在窗台梳理着阳光,办公桌上零散些瓷器残片,在阳光里泛着青玉一般的光亮,一种说不出的诗意。八十年代末的广州,有很多的新鲜血液在涌入,林强老师便是其中一人。带着梦想来到这里扎根,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广州人。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求学生涯给予他审美的眼光,中大的中文旁听经历让他对文字、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广州成为了他的第二家乡,可是在他心里故乡广宁的那些斑斓的石头、风情万种的竹海、古村落的回音、民俗的古朴……却在不断深刻,演化成他挥之不去的乡愁。
广州美院毕业前那年,是广宁周其鉴烈士诞辰100周年,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筹备了一系列活动。作为美院高材生的林强入选了 “周其鉴烈士铜像”的创作团队,参与了铜像的设计与雕塑。这样一个契机让他重新把目光从广州投向山区广宁这片贫瘠的土地。此后一年为创作而展开的调研工作,从广州农讲所到广宁烈士博物馆,从广州美术学院工作室到广宁山村田野,反复的往返与审视,让这位走出故乡接受大城市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再一次踏上这一片乡土,广宁绥江孕育的这片贫瘠的土地,丰富、迷人而悠久的文化:万年竹海、千年武林、禅门祖师、革命火种……这些原是如此的美好与淳朴,感受原来能这般强烈。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成为了这漫漫文化路上的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因为离开,所以亲切;因为渐远,所以清晰。”端起一杯酽酽的普洱茶,他看着窗外,静静地说道。淡淡的茶香水汽,和着这个人的温柔情怀,在这书斋里慢慢地晕化着。
隔天,随林强去二沙岛参观省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展。展厅里的他,安静地站在那些玉雕作品面前细致欣赏,痴迷不已,一个走进千年文化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与他的广州忙碌生活联系在一起。林强老师玩过雕刻,近年来更着迷于广宁玉雕文化研究。
广宁美玉出清桂,清桂水源流长。自小接触广宁美玉的林强,2010年因一个中学同学开了家玉石店,受邀去清桂玉矿山脚下的山村采购玉料,目睹了玉农粗糙的双手、商家贪婪的眼神、矿山满目的疮痍,这一切触动着他悲喜交集的文人情怀和学者的焦虑。 “文化”“经济”“生存”“生态” “当下” “长远”,成了林强心头萦绕不散的思绪。也是从那时候起,林强便潜心于广宁玉石文化的研究。从矿物学知识的学习,到工艺美学、历史考证、文化产业、法规政策、文化与设计伦理,一步步地探索与挖掘,成为新时期广宁玉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倡导者,他走上一段寂寞和孤独的修行旅程。也是从那时候起,他更加频繁穿梭于广州与广宁山沟之间,矿山勘察,田野调研,实验检测,创作实践。无数个挑灯达旦,废寝忘食,终是落了个衣带渐宽,却又依然精神闪烁,一个学者的热爱与坚持,一颗赤诚的心。
他人研究玉石紧扣几块石头,林强研究玉石却是纵横交错:地理气候、历史考古、民俗、语言、民艺、信仰、商贸……外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林强的研究里却成了一个广宁玉文化的体系。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多个省市的博物馆,收集整理中外各种稀缺资料,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自觉,即使是自费做完这些事情也要把取得的成果与所有人共享,从此互联网便有了很多关于广宁玉、广宁文化的倩影。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广宁玉文化真正地走入了广州。林强成为一座架通大都市与山沟的文化桥梁,多次应邀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的市区图书馆、省电视台广播台栏目举办广宁玉、广宁山狮技艺以及广宁民间民俗的学术讲座和相关知识传播工作,主持省级以及广东省博物馆广绿玉研究课题。广州的市民和文玩藏家,对山区广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朵山花在时尚之都的广州盛放。学者从来不高高在上,林强也爱带一些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了解广绿玉和广宁的历史与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澄净心智升华思想;反过来,学生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农民,教会农民通过网络经营、宣传。用他的话来说:“把城市的高瞻远瞩带到农村,把农村的清新空气注入城市,互助共生。”名声在外,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也吸引来了,《文明密码》栏目组随着林强一同进山,向世人揭示广宁玉文化的文明密码。
朋友圈里都说林强是个 “玉痴”,其实他是个 “疯子”。他的研究让广宁玉在收藏市场急剧升值,可他自己偏偏不收藏不投资,他说自己痴迷的不是石头,而是石头所蕴含的文化,他要收藏的最终是文化,而非生硬的一块石头。疯子做事,疯起来还真让人楸心。放下野外翻山越岭勘察作业的危险不说,日常工作长期的劳累,终在去年导致他头部剧痛,医院检查报告显示怀疑脑动脉瘤,要住院深入排查。不巧,耗费了几年心血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广绿玉)”申报评审也到了紧要关头,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评审会第二天就在长沙召开,身为首席答辩专家的林强,把医院检查报告书往口袋一塞,便随广宁县政府的工作小组飞赴长沙,留下爱人和医生守在广州的医院里干着急。长沙舌战群儒,他让广宁玉的国家级行业标准得以立法通过,让广宁玉雕的整体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奠定了广宁玉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若非疯子,怎会做这种拿生命冒险的事情呢?友人每每问及他的身体状况,他只是云淡风轻:“反正也没死掉,就继续做下去呗。”一个文化人的内心,清风朗月,至纯至净。
他在广州,他是学者,积极普及和倡导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他到农村,乡村体验给了他温暖的踏实感,传统的气息让他能更靠近原始的纯真,青山绿水的浸润,林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践行者。按照他的理想,广宁玉真正的发展时代是到了某一天,广宁玉文化 “留有余”、“中和”的核心价值深入民心,以广宁玉文化衍生的创意产业 (比如影视、动漫、玩具等)取替现有的玉石元产业,让广宁玉石依旧安睡在大山中,留住青山绿水,这是一种对自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伦理担当。立足当下,林强最担心的是文化断层的问题。新时期的年轻人,大多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的教育,受新思潮的冲击,对本族传统文化欠缺认知和自信,现代年轻人对玉石之德失去了了解。林强认为,因为不了解所以心中无爱,也就没有玉德信仰,玉文化的核心价值无法彰显,只剩下经济利益的追逐。“君子比德于玉”,只成为一句空话,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普及文化时尽量避开商业上的东西。他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保持学术的中立,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积极引导,默默耕耘。
林强的QQ签名:把娱乐玩成学问,这是他奉行的信条,注定走的是一条孤寂的苦行僧之路,也是一种担当。广州城里很多人爱上玩广宁玉,可大家都是基于一种娱乐和投资收藏,没有人愿意去荒山野岭冒危险,也没有人愿意大费周章重构玉文化的价值体系,去重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但对于林强来说,他要通过一块石头去探寻其中的自然知识、历史价值、工艺手法、美学表达、文学叙述,他还要上山下矿,走访调研,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整理,编撰成册,他还需要去讲解演说,推广普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这么多年下来,他为世间保留了好些精神财富,以这种孤独的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孤独也是一种幸福,孤独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饱满,孤独的人是时代的清醒者。
居住广州二十多年,对于林强来说,早已有了一种都市文化认同,广州给了他视野与生活;故乡与童年的记忆藏在心底,所以广宁给了他乡愁。看广宁玉雕展览时,有一件苦瓜雕件作品,曰 “苦尽甘来”,他读到了乡愁,感怀良久。生命往前流淌,乡愁却是一种回头,回归传统文化的乡土,林强一直都走在这条路上,他的愁是一种文化上的追思。乡土与城市的撞击下,时代在转变,人的思维也在转变,传统与现代要有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林强活跃在城市与乡土之间,成了座文化桥梁,在广州,散发着乡土的气息。
责任编辑杨希